文化作為“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有競爭力的文化才能有效占領國際文化市場,贏得國際消費者的青睞,最終發揮其國際影響力。
沒有對消費者心理及其需求的了解和把握,沒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提升文化競爭力就是壹句空話。
增強文化競爭力是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前提和基礎。文化作為“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有競爭力的文化才能有效占領國際文化市場,贏得國際消費者的青睞,最終發揮其國際影響力。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必須實施“走出去”戰略。文化的影響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來實現的。“走出去”戰略不僅是經濟發展戰略,也是文化發展戰略。
所謂文化競爭力,簡單來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感召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文化創新能力。與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具有更特殊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的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將技術、市場和文化結合在壹起,賦予了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科技實力的競爭。只有大力發展高科技傳媒及相關產業,促進文化產業與高科技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三是高素質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科技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
文化競爭力是壹個多層次的統壹體,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壹是文化產品的競爭力。文化離不開某種形式的載體,無論什麽形式的文化,都要通過壹定的產品或服務(統稱為產品)來表現。文化產品的競爭力是指文化產品吸引消費者註意力、喚起消費者聲音、促使消費者購買的能力。二是文化企業的競爭力。文化產品是由文化企業(事業單位也可視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開發生產的。企業要想可持續地生產有競爭力的產品,就必須擁有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文化企業的競爭力是指原創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抓住消費者的營銷能力。第三是文化品牌的競爭力。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都有品牌。品牌作為無形資產和重要的戰略資源,在文化競爭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品牌競爭力是指通過其影響力和號召力,有效提升品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競爭力的能力。四是文化形象競爭力。文化的整體形象不僅影響文化產品、文化企業、文化品牌的競爭力,也影響普通產品的競爭力。文化形象競爭力是指整個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提高文化競爭力取決於文化創新能力,需要正確的文化發展戰略來培育。持續的文化創新能力是文化競爭力的不竭源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戰略的實質在於不斷提高文化競爭力。提高文化競爭力的文化發展戰略通常是指國家層面的文化發展戰略。為了鼓勵、支持和引導文化創新,文化發展戰略應具有以下特征:壹是為文化持續創新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可能性;第二,為文化的持續創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和保障;第三,為文化的持續創新提供寬松的輿論環境和氛圍;第四,為文化的持續創新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條件;第五,為文化的持續創新提供足夠的激勵和動力。可以說,提高文化競爭力的文化發展戰略是以提高整體文化形象競爭力為根本目的,以提高產品競爭力為直接目的,以提高企業和品牌競爭力為媒介和手段的戰略。
文化競爭力還在於消費者的需求。從壹定意義上說,文化競爭力就是發現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和潛在需求,並尋求他們喜歡的方式來滿足這些需求的能力。是賦予包括具有文化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在內的各種產品以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能力。沒有對消費者心理及其需求的了解和把握,沒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提升文化競爭力就是壹句空話。
中國是壹個文化資源豐富的大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要走出去,提高國際影響力,必須著眼於體制機制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增強中國文化整體實力,使中國從文化資源大國變為文化產業大國。
——高度重視黨和國家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積極推進理論創新,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基於這壹科學認識,面對國內外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面對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相互激蕩,面對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並存、新舊交替的文化現實,全會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與其創造性、說服力和感染力密切相關。馬克思主義如果能指導實踐,就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全會強調,要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大力營造理論創新的社會環境,用理論創新的成果指導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以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其他方面的創新。
——著眼於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