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節
二月二日,龍頭節,相傳是宋代的“花節”,這壹天被定為百花的生日。在元代,這壹天被稱為“青年節”,人們在這壹天出去郊遊。有的人回家郊遊,沿途摘些葉子(壹種長在地上的花和葉子),帶回自己家門前祭拜。這個習俗比喻“迎富”。在明清時期,它被稱為龍擡頭的日子,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恰逢“驚蟄”節氣。許多動物,如蛇、蚯蚓、青蛙等。,冬天不吃不喝進入冬眠,稱為“入蟄”。到了二月二日,天氣漸漸轉暖,壹些昆蟲和動物似乎被春日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於是這個節日就被命名為“驚蟄”。其實沒有傳說中的龍,是我們的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礎上發明的。二月初二左右,春回大地,人們期待龍殺死壹切有害的毒蟲,期待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在北京,二月二有很多習俗。俗話說“二月二,看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身。”在這壹天,人們會趕走害蟲,點燃蠟燭,看著房梁和墻壁趕走蠍子和蜈蚣。這些昆蟲壹見光就會倒下被消滅。在這壹天,民間食物通常被命名為龍,以獲得好運。比如吃餃子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糕表面也做成龍麟形狀,叫“龍麟糕”。在這壹天,婦女避免針線活,以免傷害龍的眼睛。連小孩子都剃光頭,被稱為“剃頭龍頭”
舉龍擡頭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漢族和其他民族都有。龍擡頭是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是中國農村的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祈求下雨,讓上帝保佑豐收,所以“龍頭節”壹直流傳至今。
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由來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魂過後,大地復蘇,陽氣升起。山西民間諺語有句話叫“二月二,龍擡頭”。
津南地區認為這壹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所以禁止去河邊和井邊挑水,以免帶回龍蛋。在河邊、井邊行走、勞作時,十分註意安靜,盡量不要出聲,以免驚擾青龍,毀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這壹天在山西北部,“乾隆”盛行。早上太陽還沒升起,家家都提著茶壺,去河邊或井邊打水。按照今年幾條龍控水的計算,在茶壺裏放幾個銅錢或者硬幣。抽完水,他邊走邊往家裏灑了壹路水,把剩下的水和錢都倒進水缸裏,乾隆就被帶回家了,意思是壹年發財。吸引乾隆的時候不要說話,以免把乾隆嚇跑。
二月二日,龍擡頭望了望晉西北的壹些地方,選了壹棵大樹或者壹塊大石頭,撒上灰線。用紅線系壹枚銅幣,先把銅幣放在灰色線圈裏,用手拉回家,用容器蓋上。
山西省東南部,搖錢龍用廚房灰,撒上壹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口壹直到廚房,繞著水箱。
俗話說:“驚蟄之後,百蟲死。”在青龍節期間,許多驅趕毒品的活動在民間很受歡迎。《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震,天師咒懸,防蟲毒。”早上人起床,避免說“起床”二字,怕所有的毒蟲也會有反應。晉南民間傳說喜歡煮滿靜湯,灑滿墻壁縫隙、墻角、炕席底、床下,稱為“禁蟲”。還有的召集村民,擡著神像,到各家的頭上,在院子裏灑米湯,意思是驅散瘟疫。人家的門周圍都是石灰。晉東南民間畫了壹個藥葫蘆,裏面有蛇、蠍子、蜈蚣、蜻蜓、蜘蛛等毒蟲。,並貼在墻上,名曰“止諸蟲”。還有人用豆子和小麥粉擰成燈的形式,埋在土裏,稱為“熏蜻蜓”。晉中壹帶,民間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扁虱不敢上炕”。用石灰在馬桶和門上圍壹條線,這叫消滅瘟疫。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打掃衛生。山西北部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小米面團糊在二郎神吠狗的嘴上。
青龍節在山西南部壹些地方被稱為“花潮”。人們帶著酒和食物到郊外,在選定的地方圍坐,載歌載舞,盡情飲酒,這也被稱為“春遊”和“郊遊”。晉東南習慣用糯米粉做煎餅,向婦女表示哀悼。晉中地區的孩子習慣放風箏。有的縣講究這壹天打灰坑,祭拜土地神。山西北部人喜歡吃面條和粉條,叫做挑龍味。還有吃蛋糕糊狼嘴,吃梨救火弄臟。呂梁地區喜歡吃煎餅,叫“揭龍皮”。晉南那天壹定要吃麻花和痱子,叫“咬龍骨”。晉西北講究青龍節,鬧了不少社火和秧歌,盛況酷似外地的元宵。
青龍節,陜北人講究竈神前吃棗山。壹家幾個人把棗山切成幾塊,壹人壹份,上面三塊小費給父母享用。
芮城和合的青龍節,有壹個延續千年以上的古會,堪稱奇俗。據說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至今已有1800多年。也叫“三社典”,紀念東嶽皇帝黃治水有功。在這壹天,村民們狂歡並展示他們家中最珍貴的寶物。民間也稱“明寶會”,意思是取寶可以辟邪避災,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身著五顏六色服裝的女性將演唱傳統民歌,男性將扮演粗獷有力的神靈、地方武將、文官、八仙、世俗之神等。,或騎馬、騎牛、擡桿;或者赤身裸體,腰纏野布;或土布褲衩,背上有鍘草機、冰刀、粗檁、石磨,大有男子氣概。當地外號叫“呵呵二拍”。社火的氛圍是由鑼鼓構成,渲染出來的。打擊方法簡單原始,俗稱“留鑼鼓”。傳統節目包括玩獅子、跑旱船、踩高蹺、載人等。整個活動從村外開始,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泰山廟舊址結束。
以前的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