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八大民窯之景德鎮窯器物賞析

八大民窯之景德鎮窯器物賞析

景德鎮古稱饒州,北宋景德年間,因其瓷器的生產聞名天下,被皇帝賜名景德。景德鎮窯(即饒州窯)是我國古代最重要、最著名的壹個窯口,尤其到宋代及其以後的元、明、清,宮廷禦用瓷都在這裏燒造。宋代是饒州窯走向輝煌,成為“瓷都”的開始。景德鎮窯是中國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之壹,宋代八大民窯。實際上由數個窯口組成,故又稱景德鎮窯系。據記載始燒於唐武德(618壹626)間。建國後發現遺址多處,以楊梅亭、石 虎灣、黃泥頭最早,均為五代時期。燒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純正,達70度。陶瓷窯爐的壹種。亦稱"蛋形窯"。可能是從龍窯和參考北方饅頭窯,又根據燒松柴的特點發展起來的。窯身如半個甕俯覆,又似半個蛋形覆置,也像壹個前高後低的隧道。在控制燒成氣氛和瓷器質量以及燃料消耗等方面,均較龍窯、階級窯和饅頭窯等為優。明清以來景德鎮制瓷所取得的成就,是和這種窯的采用分不開的。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發現的宋代燒瓷遺址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灣、楊梅亭、石虎灣、黃泥頭窯等多處,其中以景德鎮市東南的湖田窯遺址規模最大,產品豐富,質量精良,最有代表性。景德鎮瓷影響到南方各省,形成了遍及江西各地和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廣西諸省的景德鎮窯系。宋代景德鎮窯瓷器曾暢銷南北各地,流傳於世與墓葬出土的器物很豐富。多年來江西、江蘇、遼寧、浙江、 湖南、 湖北、安徽、河南、陜西、四川、河北、吉林、內蒙古等地區的30多座紀年宋墓中出土了多達18種器類,近300件的景德鎮窯瓷器。南宋時,景德鎮窯產品遠銷海外如南朝鮮、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創燒的壹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或壹個瓷種,它是在唐代“南青北白”的瓷業布局與發展趨勢下的發展。唐中晚期瓷器發展形成以南方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白瓷的“南青北白”格局體系,因此,全國南北各地燒制的青瓷,無論在造型、釉色、裝飾等方面,都與越窯青瓷,邢窯白瓷相關,成了晚唐、五代時期瓷器發展的壹大特點。饒州最著名的湖田窯,就在景德鎮的湖田村。饒州瓷采用支燒法,碗、盤器內和底有壹周長形支燒痕,器型有盤、碗、盒、瓶、壺、枕等,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篦劃紋等技法,有龍鳳紋、海水紋、嬰戲紋、渦形紋、花卉紋等。

得天獨厚 名揚四海

景德鎮有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擁有高嶺土。所謂高嶺土,指高嶺那個地方發現的瓷土。高嶺土後來被世界公認為是燒瓷器最好的原材料。 18世紀以前,歐洲人不知道我們用什麽來燒瓷器,所以對中國制造的非常潔白且強度非常高的瓷器感到很困惑。其瓷器壹經生產,就出現介於青瓷與白瓷釉色之間的青白瓷,在饒州窯燒制出現,可以說是饒州窯“棄仿創新”的結果。青白瓷的胎質潔白堅致細膩,瓷化程度高,器物胎體非常的薄,通透性極好,是古代胎體最薄的瓷器。其釉是壹種高鈣釉,釉中氧化鈣含量高達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時,釉的流動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聚釉較厚,釉色呈湖青色或湖綠色,釉薄的地方則顯白,釉面光澤亮潤,玉質感極強。其釉色青白淡雅,白中顯青它的釉色介於青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加之釉面明澈麗潔,胎質致密細白,色澤溫潤如玉,所以,歷史上有“饒玉”和“假玉器”之稱。

元代蔣祈在《陶記》裏說:“景德鎮有窯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

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陰》中的“玉枕紗窗”,“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裏稱青白瓷是“素肌玉骨”。可見宋代饒州窯的青白瓷在當時和後來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歷史上祖籍饒州的知名人士,有東晉時期的名將陶侃。東晉時饒州還稱鄱陽郡,陶侃後遷居到廬江郡尋陽縣(今江西九江)。他與風雲人物王敦、王導、蘇峻、慕容廆、石勒等人都有交集,是個亂世英雄。其曾孫更為著名:那就是田園詩人陶淵明。觀復門窗館有壹塊木雕故事“葛巾漉酒”,說的就是陶淵明愛酒惜酒的典故,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膾炙人口。

影青出世 瓷玉難辨

人們第壹次看到宋朝影青釉的時候都會非常震驚。影青瓷非常薄,顏色非常清亮。簡直感覺吹彈可破。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裏,稱影青是“素肌玉骨”評價非常高。有人說柴窯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實際上這四個比喻描繪影青是最為準確的。它就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非常地薄。 “影青”的名詞是民間俗稱了。在史籍最早的記載就叫“青白瓷”。還有人叫“映青” 。給人感覺顯得非常亮。宋代影青瓷胎質灰白細膩,堅致。胎體輕,薄,透亮,器內壁明顯看見手工拉坯留下的圈紋。釉色白裏透青,青中閃白,給人是晶瑩剔透,非玉勝玉的感覺。器物通體釉色似青私白,凹凸的積澱處,釉色顯湖綠色。由於影青瓷的胎體薄,用器物敲之,聲音清亮悅耳,使人真正感受到影青瓷那種“薄如紙,聲如磬”的意境。宋代影青瓷的器形,大多也是瓜棱形,壺和罐的瓜棱形常見,壺流較長,微彎,彎度和流口削切力度,顯得利落,剛勁有力,恰到好處。器物外壁掛釉到足底,圈足底露胎,底足露胎處,有粗砂煤渣墊燒後的粘連痕跡。

宋代影青瓷,其實也是我國陶瓷歷史上的陶瓷器物的巔峰之作,其工藝,釉色,器形,胎坯的生產質量,並不亞於宋代的五大名窯。這點遲早會被喜歡收藏陶瓷的朋友以及陶瓷研究專家學者所認可。真正器形,釉色,胎體,工藝高質量的宋代影青瓷,也是難得壹見。

宋代瓷器在拍賣收藏市場上是絕對的“高古瓷”代表,近幾年高古瓷器已是難得壹見,偶有得見宋代景德鎮瓷器也是真偽難辨,我們有理由相信等到宋代景德鎮窯的“影青瓷”精品面世的那壹刻壹定會引起壹次高古瓷器的收藏熱潮。有價值的藏品就會由作假,這壹點是自古不變的。

宋代景德鎮窯瓷器特點: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為兩類:壹是白中閃淡青色,厚處閃深綠色,瑩潤精細,晶亮透徹,前人把它稱為“假玉器”,有晶瑩如玉的美稱;二是淡青閃黃,這種釉色的“影青”瓷最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還有壹種在器物周身加繪褐色的彩種,人們稱為“點彩”。宋時點彩位置隨便、自然,面積往往較小,彩色有非常明顯的濃淡區別,中心處最濃,呈鐵斑色。

在北方收藏市場上,宋元時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愛好者對來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贗品太多,大多數人的態度就是不去問津。其實,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藝特點和造假作偽的壹般手法,完全可以去偽留真。宋代景德鎮窯瓷器的作假手法壹般如下:

1.造假法:依照器物的大小和形狀,用現代技術燒制,即用現代的胎土、化學釉料、天然氣或電燒制。器型為典型的宋代覆燒印花碗,芒口無釉、鑲邊,這類物品以印花品居多。

辨別方法:贗品在放大鏡的觀察下,很容易發現鑲邊是用現代生膠粘貼的老皮;釉色發亮而不柔和;花紋造型不如真品古樸,且往往印花的陽紋比較突出;因為火氣太重,敲擊時聲音比真品要響亮得多、聲波特別地長;若再對比贗品和真品的底部,更壹目了然。

2.作偽法:常見的是在光素無紋的器物上刻劃出花紋——因為有花紋者價高,然後重新上釉,入窯燒制;另有壹類是在印花或刻劃花的無釉器物上加釉重燒。

辨別方法:先觀察釉色,釉色肯定有新色,真品因為埋藏地下1000多年,壹般能看到“蛤蜊光”,雖然現代作偽者也能做出此光,但與真器的光澤仍有差別;再認真觀察其底部,底部會因為再次上釉燒造而將原先固有的墊瓶痕給加以覆蓋或破壞;另有花紋與真品有別。對於後者,因為花紋、胎質和器物都是對的,所以必須仔細觀察其釉色。

3.掩裂法:如果壹件高檔影青瓷器上出現了裂痕,其作偽的壹般方法:先用吹風機將器物烘焙得燙手,再用毛巾等布質浸漬“水蠟”,將整個器物塗抹壹遍,裂痕立時消失。這類器物,因為胎、釉、花紋、器型都“大開門”,很容易讓人上當。

辨別方法:用手指在器物的口沿上作全方位的敲擊,容易發現聲音的不同變化,即破碎聲。當然,3至5個月後水蠟壹旦蒸發,裂痕會原形畢露。

4.補缺法:在壹些有葵花瓣的侈口器物上,有時容易出現豁口,作偽的壹般方法:將整個豁口磨平磨光,然後重新在原先的開口處打磨出新瓣口。

辨別方法:註意器型的變化,每種器物的口沿高低有嚴格的比例;其次,重新磨制出的口沿上無釉,而根據這類器物的燒制方法,本應有釉。

5.魚目混珠法:因為模仿景德鎮窯燒制青白瓷的窯口歷來極多,宋、元時期以湖田窯新產品質量最好,價格最高。真正屬此窯的產品存世很少,而有的窯口,如其附近的江西南豐白舍窯燒制的宋、元時期的同類產品,從壹出現就在質量上很接近景德鎮的影青瓷,兩者價格卻相差甚遠。

辨別方法:胎質,後者無論如何都不如前者的細膩,這點在壹般情況下很難看出,只有用些適當的輔助性工具方可;另外就是景德鎮影青瓷所用的墊餅材料為含鐵量較高的紫金土,器底部有明顯的黃褐色或黑褐色墊瓶痕。其他窯口的宋元影青瓷器上則無,現代仿品就更不用說。

香港紀伯倫國際征集處劉生整理撰寫

(微信手機同號如文中)

  • 上一篇:傳統產婦
  • 下一篇:農業現代化相關問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