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的原始信仰
臺灣省的高山族仍然保留著原有的宗教信仰,但也接受了許多其他新的宗教信仰。其祭祀活動具有原始宗教特色,如阿美族摔跤節(1月初)、曹團結節(2月15)、布農族打耳節(4月底)、阿美族驅鬼儀式(5月底)、南北豐收節(7月初)、阿美族祭司節、矮靈節、排灣竹竿等。如今,許多儀式已經成為旅遊業的主要節目。
每年2月15日,是曹人團結祭祀的日子,舉行盛大的歌舞活動迎接神靈,以神兵團的結構來祈禱和感謝部落的意誌。傳說百步蛇是陸凱人的祖先,所以陸凱人崇拜百步蛇的圖案,作為祖先精神的象征。陸凱人還有“豐收節”的祭祀活動,阿美族的傳統祭祀活動是各部落的“豐收節”,壹般在每年收獲期結束時開始,持續壹周半。屆時,能歌善舞的阿梅將身著傳統服飾,載歌載舞,飲酒吃肉,知識淵博。每年五月底,阿美族還會舉行驅鬼儀式,由祭司主持。小男孩手持檳榔葉,趕走吃大米的鬼,確保豐收。早年泰雅族有往人臉上刺的習俗。據說可以辟邪,秀美黃君,也代表族群。但是現在泰雅族的年輕壹代已經沒有刺傷人的習慣了。曹族的祭祀活動很多,其中以全部落舉行的“勝利祭祀”和“團結祭祀”(祈福、感謝神靈統壹部落意誌)最為重要。北南人接受現代文明較早,壹些習俗已經漢化,但社會組織仍保持世襲首領制,屬於母系社會。以前大女兒延續娘家的房子和財產,嫁給婆家。壹般男性在12-13歲舉行第壹次成人禮,然後進入村裏的“青年俱樂部”進行“斯巴達式”訓練,培養體質和力量。大多數女人都要學巫術。祭祀活動也以“豐收節”為代表。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按年齡組織歌舞活動,感謝神靈,慶祝豐收。“侏儒祭祀”是夏塞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祭祀活動,每兩年舉行壹次(11月初)。有迎靈、延靈、娛靈、追靈、送別等儀式和歌舞活動,以感謝和緬懷傳說中的祖先黑矮星。
民間信仰
民間流行信仰是指融合壹般風俗習慣而被大多數人廣泛信仰的壹種民間信仰。民間信仰在臺灣省非常流行。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天地、神佛、祖先三類,但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信仰和崇拜。基本上,泉州人主要信仰寶生大帝、清水正孝和郭,漳州人崇拜和,客家人崇拜三山大王和當地形成的益民祠。每逢元旦、婚喪喜慶,人們都會祭天、拜地、拜佛、拜祖。其中,媽祖崇拜是臺灣省最大、最普遍的民間信仰。
媽祖信仰。媽祖,俗名莫林娘,相傳於公元960年(宋太祖劍龍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因為她出生的時候不哭,所以取名莫娘。家裏兄弟姐妹七個,排行最小。從小就擅長遊泳,心地善良。他經常救助海上遇險的漁民,受到人民的愛戴。28歲時,莫娘病逝。為了紀念她,村民們在湄洲島設立了廟會,並很快在澎湖建了壹座廟,尊稱她為“天妃”、“聖妃”或“媽祖”。鄭成功收復臺灣省後,媽祖也被供奉在臺灣省島,被尊為“聖母”。清朝統壹臺灣省時,施瑯將軍帶兵到澎湖天妃宮,正巧盛夏缺水,士兵飲水困難。第二天早上,士兵們發現天妃宮的井裏有水,而且取之不盡,所以他們認為這是媽祖頓悟的結果。施瑯統壹臺灣省後,請康熙皇帝加封媽祖為“天後”,人們祭祀媽祖更加隆重。從那以後,臺灣省建造了許多媽祖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383家。其中以北港朝天宮的香火最為旺盛,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媽祖繞北港巡遊慶典。每年農歷3月23日媽祖生日,信仰媽祖的善良男女從臺灣各地湧向雲林北港朝天宮,掀起壹場盛大的媽祖生日朝聖活動。
大甲媽祖回娘家又是壹個大型節日。臺中太甲天後宮,每年春末三月,她必到北港天後宮探親,與父母團聚,形成“大甲媽祖回娘家”的祭祀活動。屆時,來自臺灣各地的數十萬媽祖信眾將在臺中大甲鎮集會,並帶著媽祖神像在北港天後宮走親訪友。儀式結束後護送回大甲鎮,往返300公裏。
最盛大的活動是每年媽祖信眾回福建湄洲島燒香。當時臺灣全省各地的媽祖信眾聚集在北港,推選出壹個數千人的“朝聖團”,供奉媽祖“金身”,橫渡臺灣省海峽到梅州“朝聖”,盛況空前。1920年前後,日本殖民統治者下令切斷兩岸海上交通,媽祖信眾不得不在北港祭祀。臺灣光復後不久,海峽兩岸進入軍事對峙時期,這壹朝覲活動未能恢復。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臺灣省籍人士才突破臺灣省當局的限制,開始在福建湄洲島朝聖。
黃成勛爵在巡邏。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是臺北夏海城黃大人的生日,有盛大的黃大人遊,俗稱“五月十三拜拜”。臺北夏海城的黃大人,是清代淡水廳的縣神。道光元年從福建同安應邀赴臺,追隨者眾多,儀式隆重。黃成勛爵出巡時,首先舉行壹個邀請上帝的儀式,即邀請黃成勛爵和諸神朝拜,將他們安放在諸神中,然後出發。巡邏中有南北風樂隊、舞獅隊、信眾、遊人,人數之多,前所未有。
回鄉祭祖。每年農歷3月21日,位於臺南薛佳鎮的慈濟宮都會在上白蕉舉行大型祭祖儀式。壹方面,我懷念我在大陸的祖先;另壹方面,福建同安縣白蕉鄉慈濟宮祠堂被祭祀。當時跟隨鄭成功赴臺的福建部屬,特地從白蕉鄉慈濟宮請來寶生大帝雕像,希望能和他們壹起保護,將來送回大陸老家。他們來到薛佳鎮,建立了壹座寺廟,供奉庇護他們免於來臺的寶生大帝的雕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五日是寶生皇帝的生日。為了給寶生皇帝足夠的時間渡海祭祖,提前四天,也就是農歷三月二十壹舉行“白礁祭”。這個節日從鄭成功來臺開始,已經延續了三百多年,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思源飲水的精神。
祭祀孔子的儀式。最神聖的老師孔子在臺灣省的民間信仰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雖然孔子的思想和形象深入人心,但孔廟卻少之又少,每個縣市只有壹座,與其他神相比太少了。孔子的祭祀活動必須完全按照“釋禮之禮”進行,不得隨意更改,民眾也不能以其他方式慶祝孔子的生日。臺灣省早期的祭祀孔子的儀式在春秋兩季舉行,後來在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舉行。儀式開始,首先以炮聲為信號,身著各種古代服飾的祭祀人員就位,開始壹系列完整的儀式,包括迎神、請祭、初祭、終祭、鋪祭、祭神等。其中,最特別和吸引人的是演奏音樂跳舞。
中秋節的普渡。農歷七月十五,俗稱“中秋節”,又稱“玉蘭節”、鬼節,是臺灣省民祭奠祖先靈魂的日子,也是道教、佛教極為重要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臺灣省農村家家戶戶都會殺豬宰羊,準備極其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和陰間的鬼魂,希望“普度”眾生和亡靈。在這個節日裏,應該點亮燈籠,引導鬼魂回到死者身邊聚集。如果在水裏請鬼,就得“把水上燈打開”。臺灣省水燈節很常見,規模也很盛大,但現在已經不流行了。這種傳統在基隆、新竹新浦、桃園等地依然存在。祭奠的方式也與以往不同。家家戶戶不再殺豬宰羊,大多換成鮮花水果。
中西文化共存的宗教。
臺灣省依法登記組織的官方宗教有14種,分別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大同教、田麗教、唯理論、軒轅教、天地教、天德教、壹官道、巴哈教(大同教)、真光教。
臺灣省發展初期,民間信仰主要是從大陸南部傳入的壹些宗教信仰。17世紀,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相繼占領臺灣省後,開始了他們在西方的傳教活動。到了明清時期,臺灣省除天主教和基督教外,其他宗教信仰不受限制,宗教活動得到發展。鴉片戰爭後,天主教和基督教開始在臺灣省傳播。日本占領臺灣省後,實行“獨尊神道”、排斥“異端”的宗教政策。對伊斯蘭教來說,禁止宰殺牛羊,禁止從內地聘請伊瑪目;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被驅逐,原有傳教士改為日本控制;對於道教來說,禁止說教,禁止信仰。同時,宗教發展受到“廟神升天”、焚燒神像和沒收財產的極大影響。
臺灣光復後,正常的宗教活動得到恢復和發展。臺灣宗教信仰自由,發展迅速,但同時也出現了壹些新的宗教。2001年9月,臺灣省“行政院”通過《宗教組織法》草案,明確將宗教組織分為三類,即寺院、宮觀教堂、宗教社會團體和宗教基金會。
臺灣的宗教種類繁多,按來源可分為三類。第壹,中國的傳統宗教,如佛教和道教,都起源於中國大陸;二是從外國傳入,如基督教、天主教;三是在臺灣省本地創立的,如軒轅門、天地會等。雖然宗教來源不同,教義教規差異很大,但基本上是相互認可和尊重的,宗教之間很少有沖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省島內出現了許多新的宗教組織和教派,如新儒家、新儒家、救世派、天宮派、真空派、存在主義、科學人文主義、統壹派和摩門教。
道教。臺灣省的道教是從大陸傳入的。當鄭成功統治臺灣時,道教已經以組織的形式出現。1951年,第六十三任石天張恩普發起成立臺灣省道學會,1968年7月,所謂的中華民國道學會正式成立。道觀之家除了在臺北的總部之外,在臺灣省省、臺北市、高雄市還有三家分店,在各縣市也有分店。到2000年,臺灣省共有道觀8604座,道長33850人,信眾455萬人。道教是多神教,是臺灣省的道觀。主要有三清玉帝、張天師、真武帝、呂祖等道教神靈,也有寶聖帝、三山王、開泰聖王、張凱聖王等閩臺民間神靈。
佛教。佛教在臺灣省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949年,國民黨控制的“中國佛教協會”遷至臺灣,於1950年2月依法註冊,並在各地設立分會。臺灣的佛寺很多,信眾也很多。到2000年,官方統計的佛教寺廟有4,065,438+00座,佛教專業人員有9,304人,信眾有3,675,000人。臺灣省也有很多佛學院和出版物出版。其中,佛光會和慈濟道德會是臺灣省最有影響力的兩個佛教組織。原名佛光山寺,佛光會成立於1967,佛光山潮汕會成立於1969,中國佛光會成立於191,國際佛光會成立於1992。星雲大師是國際佛光會世界協會會長,世界佛教徒友好協會名譽會長。目前,佛光山在臺灣省有幾十個道場,在世界各地有50個道場。
慈濟公德會由閻正大師創立,已經成為壹個世界性的佛教組織,分支機構遍布世界各地。該會位於臺灣花蓮縣新城鄉,主要從事慈善事業,先後成立慈濟醫院、慈濟護理學院和三個基金會,信眾超過300萬人。
伊斯蘭教。也被稱為伊斯蘭教。臺灣省伊斯蘭教是從閩南傳入的。鄭成功辭職後,穆斯林士兵開始仿照福建泉州清真寺在臺灣修建清真寺。日本統治時期,伊斯蘭教受到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打擊,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國民黨撤離臺灣後,約有兩萬名穆斯林來到臺灣。1950年,臺灣省“穆斯林青年團”創辦“文化清真寺”,成為穆斯林念經、禮拜、祈禱的場所。臺北、桃園、高雄有六座清真寺,由阿訇負責傳播教義,舉辦阿拉伯文寫作研習班。到2000年,有53,000名穆斯林和34名神職人員。
天主教。1619年,西班牙多米尼加教父隨西班牙侵略軍赴臺傳教,天主教傳入臺灣省。1952年,教廷將其駐華大使館從香港遷至臺灣,並修建了大量的教堂以吸引更多的信徒。65438年至0976年,天主教在臺灣省正式成立“中華聖公會學院”。臺灣天主教有七個教區和澎湖、金馬兩個代理教區。到2000年,全國共有教堂1193座,神職人員693人,信徒30.4萬人,外國傳教士664人。其中,高雄教區的萬金莊無瑕原罪大教堂被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命名為“宗座聖殿”。天主教在臺灣省建立了神學院、241所學校、22所醫院(診所)、9所出版社。
基督教。荷蘭東印度公司占領臺灣省後,1627年,聘請荷蘭歸正會牧師在臺灣傳教,基督教傳入臺灣省。1949國民黨退臺後,衛理公會、浸信會、聖公會、上帝會、長老會等基督教教派相繼遷臺。到2000年,臺灣有3857個教會,有3000多名神職人員,65438多名外國傳教士和593000名信徒。有29所神學院、62所學校、29所醫療機構和78所出版社。其分支臺灣長老會是主張臺灣省獨立的宗教團體。
軒轅教1957由國民黨老CC派成員王漢生創立。它以“遵循軒轅黃帝道統,恢復中國固有宗教”、“振奮中華民族之魂”為宗旨,以“尊天列祖”為信條,以“儒墨道同源”為理論基礎,以“天人合壹”為最高境界,以“發展民族文化,凈化現實生活,提高精神生活境界”為實踐。教派以軒轅黃帝為宗主,傳教士稱為“宗社”,信徒皈依“歸宗”。總部設在臺北市桂穗街,被稱為“黃帝聖地”。到2000年,共有265,438+0個宗教社團,有65,438+050名教職員工和65,438+050名信徒。
大同教又稱巴哈伊教或大同巴哈伊教。1844年創立於波斯(今伊朗),1947年從大陸傳入臺灣省,1970年註冊為法人實體。這種宗教的基本教義是宇宙中有壹個超自然的造物主,所有的宗教本質上都是壹樣的,它倡導“工作即崇拜,服務即祈禱”的生活原則。教務處負責幾十個地方“靈修會”和臺灣省“壹般靈修會”,由信徒定期選舉產生。到2000年,共有62名外籍神職人員和65,438+60萬信徒。
天理教它是由日本人在1838年創立的,後來流傳到世界很多地方。該宗教信奉父母之神奧諾米多,認為“父母之神創造人類的目的是看到人類健康生活,達到神人共樂的境界”。此教於1896年傳入臺灣省,早期活動主要在臺北、嘉義壹帶。日本投降後,神父大多被遣返日本,教會活動長期處於停滯狀態。1962年,日本傳教士再次赴臺灣恢復傳教活動。1971年,“中國天理教協會”在臺灣省正式成立,但實權仍掌握在日本教會手中。到2000年,教會學校有65,438+050所,信徒24,000人,外國傳教士32人。
理性教育。又稱“理性教學”。作為中國傳統的民間宗教,由明末學者楊來儒創立。日據時期,衛理公會曾正式開始在臺灣省傳教,後停止活動。1950年,教會總領趙召集在臺信徒重新教理,並在臺北設立總壇。趙被推選為第22代“總領正促驅魔人”。觀世音菩薩是教主的本尊,以“王倫八德”為教義,以“淫、盜、煙、狂、飲”為戒,強調“人生、內功、外功雙修,以儒家教條為入世準則,以參禪、釋、道為出世歷程”。主要經典是無字真經、參考經、心經、金剛經、道德經。到2000年,有131個傳教場所,教職員工638人,信徒187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