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基本生活必需品;
連衣裙
首飾、長袍、腰帶、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四大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品多由瑪瑙、珍珠、金銀制成。男人穿長袍束腰,女人在袖子和高領上繡花邊圖案,還是和蒙古人差不多。女人喜歡穿三種不同長度的衣服。第壹件是袖子長到手腕的貼身連衣裙,第二件是袖子長到手肘的大衣,第三件是無領雙排扣背心,直排閃光紐扣,特別搶眼。蒙古族人民有團結互助的風尚,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等。蒙古族善歌善舞,民歌有長調和短調兩種。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曲”,大家圍成壹個圈,邊跳邊拍手唱歌。近年來,與內蒙古親戚聯系增多,舉辦“那達慕”盛會,吸引各地賓客。
飲食習俗
有許多有特色的蒙古食物,如烤羊、帶皮烤全羊、手拉羊肉、油炸羊、烤羊腿、牛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等。還有:稀奶油、蒙古常備乳制品;奶皮;全羊宴是蒙古族傳統的宴席菜肴,也常用於祭祀活動;內蒙古鄂爾多斯風味菜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蒙古族傳統民間糕點新蘇糕;幹飯,蒙古小吃。
蒙古牧民視羊為生命的保障和財富的來源。壹日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和肉。用牛奶制成的食物在蒙古語中稱為“查幹伊德”,意為聖潔純凈的食物,即“免費食物”;用肉類制成的食品在蒙古語中稱為“烏蘭壹德”,意為“紅色食品”。
除了最常見的牛奶,蒙古族還吃羊奶、馬奶、鹿奶、駱駝奶。其中壹部分作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乳制品,如酸奶幹、奶豆腐、奶皮、奶油、稀奶油、奶油渣、芝士酥、奶粉等,可以在正餐時食用,也是老少皆宜的零食。乳制品壹直被認為是極好的珍品。如果有訪客,應該先介紹。如果孩子來了,也要在頭上抹上奶皮或乳霜,以示良好的祝願。
蒙古肉類以牛羊肉為主,其次是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馬肉,狩獵季節也獵取黃羊肉。羊肉的傳統吃法有全羊宴、嫩皮全羊宴、全羊宴、烤羊、烤羊心、炸羊肚、羊腦燴菜品等70多種。最有特色的有蒙古烤全羊(剝皮烤)、烤箱烤全羊帶皮或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抓羊。蒙古人註重羊肉的清煮,煮好後立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尤其是煮羊肉時,切忌煮過頭。而內蒙古東部蒙漢雜居區的蒙古族也喜歡在烹飪時加入調料,把肉熬成脆皮羊肉。在壹些地區,蒙古人還喜歡把羊裏脊上的肉切成大塊,煎成炸肉片,民間稱之為“大炸羊”。牛肉大多在冬天吃。全是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成湯。駱駝肉和馬肉也吃,炸駝峰片蘸糖吃,算是壹道菜。經驗豐富的廚師還擅長將牛筋、鹿筋、牛鞭、牛尾等烹飪成各種食療菜肴。為了保存方便,牛羊肉常被制成肉幹和臘肉。
炒飯是蒙古族特有的食品,在日常飲食中占有與紅白食品同等重要的地位。西部地區的蒙古族也有用炒飯“撞人”的習俗。加入羊油、紅棗、紅糖、白糖做成炒飯,拌勻,揉成小塊,當茶當飯。蒸熟的小米多用來煮粥配肉丁,面粉碎可以用來做煎餅;各種由面粉制成的食物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越來越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煎餅,他們擅長制作有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和帶餡的蒙古蛋糕。西部阿拉善和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制作“張茹”的習慣。東部的哲裏木盟盛產蕎麥,用蕎麥粉烤的煎餅是壹種比較有特色的地方美食。
蒙古族人每天離不開茶。除了喝紅茶,幾乎都有喝奶茶的習慣。早上第壹件事就是煮奶茶。奶茶最好用清水煮。煮沸後,沖入幹凈的鍋或裝有茶粉的壺中,用文火煮2-3分鐘,然後將鮮奶和鹽混合煮沸。蒙古奶茶有時會加入黃油,或奶皮,或炒飯等。,清香鹹鮮,是壹種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品。甚至有人認為三天不吃飯可以,壹天不喝奶茶不行。蒙古人也喜歡用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來煮奶茶。煮出來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蒙古族大多能飲酒,多為白酒和啤酒,部分地區也喝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造奶酒時,先將鮮奶裝入桶中,再加入少量愛酸奶的果汁(比普通酸奶更酸)作為發酵劑,每天攪拌。3-4天牛奶全部變酸後,他們就可以放進鍋裏加熱了。鍋上蓋著壹個無底的木桶,桶內側掛著幾口大口朝下的小鍋。然後,在無底的木桶上放壹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加熱後蒸發,冷卻後凝結成液體,滴入小盆中。每逢節假日或親朋好友聚會時,都有大量飲酒的習慣。馬奶酒是由新鮮的馬奶酒發酵而成,不經過蒸餾。
平民住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住房的滿語名稱。“寶”在滿語中是“家”、“宅”的意思。在古代,蒙古包被稱為“拱頂”、“氈帳”或“氈屋”。
蒙古包有圓形的,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容納20多人休息;小人也可以容納10人。蒙古包的搭建很簡單。壹般在適合水草的地方,根據袋子的大小畫壹個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豎起哈娜(用2.5米長的柳條做成),再在頂端豎起烏尼(壹根長約3.2米的柳條),將哈娜和烏尼壹起綁架成壹個圓圈。即使壹個牧民定居在草原上。
蒙古包搭好之後,人們裝飾它。鋪上厚厚的地毯,擺放家具,在周圍掛上畫框和海報。現在壹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很舒適很幸福。
蒙古包最大的優點就是拆裝方便。便於移動。架設時,“漢娜”號將被打開,形成壹個圓形圍欄。拆卸時,將漢娜折回來會減小體積,還可以當牛和馬車的板子。壹個蒙古包,只有雙峰駱駝或者雙輪牛車才能扛走,兩三個小時就能蓋好。
蒙古包雖然看起來很小,但使用面積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雨,非常適合牧民經常居住和使用。
由於巴裏坤的蒙古族長期與漢族雜居在壹起,服飾與漢族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著傳統的蒙古族服飾,包括藍色的頭巾、藍色的大胸長袍、腰間的絲帶和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帶花邊的蒙古袍,彩色的絲綢腰帶,蒙古皮靴,英姿颯爽,威武雄壯。
以前蒙古人以遊牧為主,所以住的都是蒙古包。現在,除了遊牧,相當壹部分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業,在村鎮定居。
巴裏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面食、牛奶、肉類和夏天吃野韭菜、洋蔥、蘑菇。後來由於長期混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的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人民熱情、慷慨、真誠待客。招待客人時,他們必須敬酒並唱“敬酒歌”,以營造熱烈的氣氛,表達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人特別提倡尊敬長輩,關心晚輩。如果家裏來了年長的長輩,壹定要迎上來,拴好馬。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扶著馬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還有壹些元宵節(祖魯節)和麥爾節。送冬迎春的第壹天,即春節,稱為“查幹紗麗”。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春節的方式。農歷5月13日是敖包節,是蒙古族最常見的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們祭祀用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成簇,立竿成柱。“以石造山”和“視其為神”,是山神、土地神和遊牧保護神的體現,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祀敖包的那天,人們興高采烈地聚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首先,喇嘛們燒香念經。獻完供品,人們從左到右繞著敖包的手掌,邊走邊磕頭三次,祈求上帝保佑。敖包節之後,會有賽馬、摔跤、射箭、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祀敖包不僅是壹項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施展才華、技藝和情感交流的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英雄三藝”,是草原騎馬人的特長。蒙古人,無論男女,從小就學會騎馬,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在馬如飛騎馬。他們可以彎腰撿起馬奔跑時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和其他東西。摔跤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精彩刺激。射箭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壹項技藝精湛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