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壹個很務虛的話題。
新勢力品牌蔚來由江淮汽車代工生產,但從來沒有人去刻意解讀“蔚來造不造車”這件事。
但“華為造不造車”,卻成了近兩年來很多人的談資。
畢竟,對華為這樣的高知名度科技巨頭來講,其在汽車業務上任何壹點風吹草動,都會不由得讓人們將其和新造車聯系在壹起。
以至於去年底華為董事會發布了壹項關於“造不造車”的聲明,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12月2日,華為在電動車賽道的資深盟友賽力斯在總部重慶發布了高端智慧汽車品牌——AITO,新品牌全新產品也壹並亮相。
和上海車展期間對賽力斯進行簡單的銷售渠道賦能不同。這壹次華為幾乎主導了AITO項目,直接介入到AITO品牌新產品前期的研發、設計階段,甚至直接在四大工藝生產車間派駐工程師,就差親自上場擰螺絲了。
從壹系列連貫動作看,華為似乎正在壹步步證偽“華為不造車”。也正因如此,業界再壹次出現了“華為造車”的聲音。
但對華為來講,“造不造車”並不是其關心的議題,但依靠汽車這壹增量業務賺錢的心絕對是有的,而且野心極大,此前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直言華為要在每輛車上實現1萬元的收入。
1、“造車”事小,華為看中的是汽車背後的大生意
為了更好地理解華為在新品牌AITO上的商業邏輯,我們不妨對其和新勢力頭部品牌蔚來進行壹個簡單的比較。
對比華為、蔚來的業務可以發現,雙方幾乎都深度介入了整個智能電動車大產業鏈,比如雙方都涉及了智能座艙、智能輔助駕駛、智能網聯、智能電機、終端零售等領域,在生產制造端雙方也都是部分介入。
因此對於“華為造不造車”,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理解。
如果只是從簡單的生產制造環節來看的話,那由江淮汽車代工(江來制造成立之前)的蔚來也可以理解成是個“不造車”的車企。
但是,從來沒有人會無聊到去解讀蔚來“造不造車”這件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不造車”更像是個文字遊戲,當事雙方解讀的立場不同而已。
吃瓜群眾只等著華為官方哪天宣布個 “華為要造車”的大新聞,但華為方面只會壹如既往地默默在汽車業務賺著錢,並堅持著“華為不造車”的態度。
另外在商言商,造車這壹傳統制造業本就是個利潤薄如刀片的行業,這種重資產行業只有通過規模效應才能賺錢,目前整個汽車行業毛利潤僅有10%左右。
對於華為這種在智能手機業務賺夠高利潤的公司而言,傳統汽車制造業這門生意它根本看不上。
而未來智能電動汽車核心玩法,是通過低毛利的硬件+高毛利率且重復收費的軟件訂閱模式賺錢。
這也是華為智能電動車業務的策略,以Harmony OS智能座艙為核心構建軟件商業體系,同時依靠在汽車領域積累的智能駕駛、智能電機等技術賺硬件的錢。
2、華為全面主導新品牌AITO,電動車玩法有所調整
回歸到“AITO”,這個讓外界再次解讀為“華為親自下場造車”的新品牌。?
從品牌口號“Adding Intelligence to Auto”(將智能融入汽車)不難理解,AITO新車型和此前上市的賽力斯SF5最大的差異化在智能化方面。
Harmony OS智能座艙,也就是AITO品牌新產品最核心的競爭力。
用余承東的話來講,“從AUTO到AITO,只有壹個字母之差,差別的是智能化、智慧化的體驗。華為先進的ICT技術及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將會幫助AITO給消費者帶來極致的、智慧化的出行體驗。”
也許正因如此,除了市場銷售環節,華為此次在AITO品牌上的產品定義、生產制造等環節也進行了高度介入。
有接近華為的人士表示,AITO品牌就是由華為主導的,只是此前“華為不造車”喊多了,為了避免外界誤解,華為方面沒法直接對外宣布“AITO就是華為主導的”。
而與AITO方面人員的溝通中我們也了解到,華為這壹次也是實實在在地介入到了幾乎各個環節。
舉個例子,在AITO品牌車型的沖壓、焊裝、塗裝、總裝四大生產車間都直接派駐華為系的人,包括華為原來手機體系的工程師以及從其他車企挖過來的工程師。這壹點,和在江淮工廠派駐的穿著NIO工服的蔚來員工有點莫名相似。
事實上,如果某壹企業在汽車研發、設計、生產、零售等關鍵領域擁有高度話語權以及足夠的介入度,已經可以理解成涉及了實質意義上的造車業務。
這也是造成了外界將此次華為主導AITO品牌解讀為親自下場造車的關鍵,但對華為而言,其官方依舊會是“華為不造車”的態度,至少目前是如此。
同時,從形式上來看部分媒體所認為的“華為造車”,也與傳統意義上的造車有所不同,甚至與蔚來也有很多不同。首先其並沒有自營的生產工廠,這壹點和蔚來汽車相同,其次華為並沒有全面主導汽車研發工作,只是高度介入,這裏則和蔚來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或許,將華為此次主導AITO品牌解讀為“華為探索智能電動汽車新商業模式的壹個過渡行為”更為合適。
3、AITO品牌歸屬權“成迷”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AITO”的擁有者也和此前賽力斯品牌有區別,賽力斯品牌所有者是“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那個市值壹年暴漲10倍的A股上市公司小康股份。
但“AITO”品牌所有者則是今年6月15日成立的“重慶潽康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透過股權穿插可以看出,該公司是“重慶小康控股有限公司”的孫子公司,而小康控股則是上市公司小康股份的實控人。
而將“AITO”品牌所有權放到小康控股,而非上市公司小康股份,也為該品牌未來的去留埋下了伏筆。
結合華為高度主導AITO品牌這壹事實來看,也許華為、小康控股私下裏可能達成某種交易,達到某些條件時AITO品牌的所有權可能會易主,這樣也不至於損失上市公司股東的利益。
這個過程中,華為賽力斯雙方各取所需,華為通過AITO品牌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探索新的可能,後者則在股票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結尾:
在智能手機業務這壹利潤奶牛受到美國非法制裁,進而導致公司營收、利潤減少後,華為必須快速找到壹個能夠產生高額現金流的陽光賽道。
華為介入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就是為了賺取豐厚的利潤,為其在通信等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發提供現金流支持。
客觀來講, “華為造不造車”只是個輿論話題,或者說是個文字遊戲。
畢竟對華為來講,“造不造車”事小,而“靠汽車賺錢”才是重要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