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南方冬至吃什麽風俗食物

南方冬至吃什麽風俗食物

冬至,俗稱“冬節”,是中國農歷中壹個重要的節氣。在壹年中黑夜最長白晝最短的壹天裏,大家壹定要吃好喝好,把自己用美食溫暖起來。

南方冬至風俗食物吃湯圓、燒臘、甜丸、吃湯圓、九層糕、紅豆糯米飯、姜母鴨、年糕、冬釀酒、打邊爐等。我認為在冬至怎麽多吃的風俗中,最值得壹提有5個,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南方冬至吃的風俗之壹:吃姜母鴨?

當屬閩臺壹帶冬至有吃姜母鴨的風俗,當地人會在這壹天用正番鴨佐以姜汁,燉壹鍋滋補鴨湯,壹來驅寒強身,二來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以討吉祥。

姜母鴨這道美食發源於泉州,而後傳至閩南地區乃至臺灣地區,是泉州地區壹道傳統的名小吃,具有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香氣撲鼻的特點,因而成為了閩臺地區冬季進補首選的美味佳肴。從姜母鴨這個名字,也可以略窺蘊藏其中的閩語特色。“姜母”也就是老姜,在這道菜裏又特指三年以上的老姜。俗話說,人老精,姜老辣。三年以上的姜,大概被認為老辣得已經成了精,故稱為“姜母”,貼切之中又帶有壹點市井的俚趣。

追溯姜母鴨的由來,根據《中國藥譜》及《漢方藥典》的記載,古代冬至的時候,皇帝在皇宮中,請了眾多的名醫,專門研究滋養補品,以保證皇帝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到了商代的時候,皇宮中的禦醫吳仲研究出壹道菜,以中藥調配而成的皇宮中獨家秘方,並用麻仁油炒紅面番鴨肉,再加老姜、燒酒燉煮。這道菜味道鮮美,食用後精神抖擻,筋脈通暢,因而大受皇帝贊賞。因其還具有滋補養生,延年益壽的功效,後被奉為冬至滋養進補聖品。

?南方冬至吃的風俗之二:吃湯圓?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湯圓,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壹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團,是壹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冬至是壹年中最長的壹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南方冬至吃的風俗之三:番薯湯果?

在南方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壹。“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壹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是寧波人冬至必吃的食品。寧波人有“吃了湯果大壹歲”的說法。湯果跟湯團類似,都取“團圓”、“圓滿”的意思,只是湯果要小壹些,裏面沒有餡。

寧波人過冬至,舊時各家以蘆穄粉搓圓子,叫蘆穄湯果。後漸改為糯米粉圓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湯果。先供竈神,再全家吃。俗稱“冬至小年夜”,俚語“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謝年”。這天長輩囑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罵小孩,不可摔壞東西,否則視為不吉利。

?南方冬至吃的風俗之四:吃糍粑?

冬至天氣寒冷,而南方的冬至有吃糍粑的習俗。糍粑主要有糯米制成,顏色白皙,口感香糯甜蜜。糍粑的吃法多樣,可以烤熟或煎熟後吃,也可以炒著吃。南方的冬至吃糍粑來自壹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實現了自己的宏願,率領吳兵攻破了楚國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屍以報仇雪恨。

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後不久,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冬至,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墻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

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為城墻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後來,在楚天壹帶,人們每到冬至,便要用糯米制成像當年“城磚”壹樣的糍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

?南方冬至吃的風俗之五:吃冬節圓?

“家家搗米作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吃冬節圓是南方臺灣冬節必不可少的節日食俗,冬節的前壹、二天,家家戶戶便忙開磨米漿等活兒。到了冬節前夕,每家每戶的主婦就張羅著把壹個大簸箕擺放在廳堂,把濾幹的米漿揉成團,全家大小圍坐壹起,有說有笑地搓起冬節圓,此情此景簡直不遜於除夕守歲。簸箕中的冬節圓有大有小,有紅有白,十分耀眼,老輩人習慣說“冬節圓搓得參差不齊不要緊,這是父子公孫圓,是全家大大小小,團團圓圓的象征呢!”小孩子則喜歡用現成的米團為材料捏造雞、狗、豬等家禽家畜,盡情玩個痛快。農家人為圖個“六畜興旺”,做家長的也不會對小孩橫加幹涉。

冬節壹大早,主婦們用紅糖、姜母熬冬節圓,然後盛於碗祭拜列祖列宗。全家大小跪在祖先牌位前,由長輩述說自己的“根”在何處,以使子孫世代不忘,永世牢記祖先。除廳堂祀祖先外,還供奉井頭、竈頭、地頭,祈禱家庭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對此,清代重修的臺灣《鳳山縣誌》中記載:“冬至家作米丸,祀祖先,禮神畢,卑幼賀尊長者,節略如元旦。”《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節慶卷》中也記載:“臺灣人冬至節俗,重要的包括吃湯圓添歲以及祭祀祖祠等等……”大人小孩起床後早餐就是吃冬節圓。

說來有趣,我國大多數地區民間計歲大多以春節為準,而臺灣同胞卻以吃冬節圓為準,故有民諺“吃了冬節圓添壹歲”。所以,就連嬰兒也要象征性地給他們舔舔甜湯圓,餵餵圓仔湯。對於遠離家門或因條件限制不能趕回家的親人,其家屬還得給他們曬留米漿,等到他們回來時全家人***搓團圓慶團圓,謂之“補歲”。

冬至節的時候,還會吃很多傳統食物,有地地區還會蒸饅頭,吃年糕,打糍粑等等,都是和當地的飲食風俗習慣有關。其實不管吃什麽,大家的初衷都是壹樣的,都是為了迎接冬至年的到來,慶祝新的壹年的來臨。

  • 上一篇:別小看這個小眾遊戲題材,卻誕生過許多經典神作
  • 下一篇:古代皇帝吃什麽零食?比如梅花蛋糕什麽的...請詳細說明!品種越多越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