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計。經典光譜儀是基於空間色散原理的儀器。新的光譜儀器基於
調制原理儀器。經典的光譜儀是狹縫光譜儀。調制光譜儀是非空間光譜儀。
是的,它用壹個圓孔來進光。根據色散模塊的原理,分光計可分為棱鏡分光計、
衍射光柵光譜儀和幹涉光譜儀。
OMA(光學多道分析儀)是近十年發展起來的壹種光學多道分析儀。
壹種由光子探測器(CCD)和計算機控制的新型光譜分析儀,它集信息采集、處理,
集成了存儲功能。因為OMA不再使用感光乳膠,所以避免並省略了暗室處理
經過壹系列繁瑣的處理和測量工作,傳統的光譜技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大
改善了工作條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OMA進行頻譜分析,流域測量準確、快速、方便。
且靈敏度高、響應時間快、光譜分辨率高,測量結果可立即從顯示屏上讀出或由顯示器顯示。
目前,它已被廣泛應用於幾乎所有的光譜測量、分析和研究中。
在研究工作中,它特別適用於檢測微弱信號和瞬態信號。
4.2色散元件的選擇和光譜儀光學參數的確定
4.2 . 1頻譜分析儀色散元件的選擇
在成像光譜儀的設計中,色散元件的選擇是壹個關鍵問題,需要綜合權衡棱鏡和光棚。
色散元件的優缺點[140-al]
直讀式頻譜分析儀是壹款“中文”頻譜分析儀,操作更簡單明了。
原子吸收光譜法的發展歷史
第壹階段原子吸收現象的發現和科學解釋
早在1802年,W.H.Wollaston在研究太陽的連續光譜時,就發現了太陽連續光譜中的暗線。1817年,J.Fraunhofer在研究太陽的連續光譜時,再次發現了這些暗線。因為當時還不知道這些暗線的原因,所以被稱為夫瑯和費線。1859年,G.Kirchhoff和R.Bunson在研究堿金屬和堿土金屬的火焰光譜時,發現鈉蒸氣發出的光在低溫下穿過鈉蒸氣時會被吸收。根據鈉發射線和暗線在光譜中處於同壹位置的事實,得出太陽連續光譜中的暗線在太陽周圍的大氣中。
第二階段原子吸收光譜儀的產生
原子吸收光譜法作為壹種實用的分析方法,始於1955。這壹年,澳大利亞人瓦爾斯發表了他的著名論文《原子吸收光譜法在化學分析中的應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Hilger、Varian Techtron和Perkin-Elmer先後推出了用於原子吸收光譜分析的商用儀器,發展了Valsi的設計思想。20世紀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譜法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請參見參考資料[1]
第三階段電熱原子吸收光譜儀的產生
1959年,蘇聯利沃夫發表了第壹篇電熱原子化技術的論文。電熱原子吸收光譜法的絕對靈敏度可達10-12-10-14g,使原子吸收光譜法向前邁進了壹步。近年來,隨著塞曼效應和自吸效應扣除背景技術的發展,原子吸收光譜法可以在高背景下成功實現。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體改進技術、平臺和探針技術以及穩溫平臺石墨爐技術(STPF)的應用,可以有效地實現許多復雜樣品的原子吸收測定。參見參考文獻[2]
第四階段原子吸收分析儀器的發展
隨著原子吸收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原子吸收儀器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同時其他科技進步也為原子吸收儀器的不斷更新和發展提供了技術和物質基礎。近年來,采用連續光源、階梯光柵、光導管和二極管陣列多元素分析檢測器,設計了微機控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為多元素同時測定開辟了新的前景。微機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譜系統簡化了儀器結構,提高了儀器的自動化程度,提高了測定精度,極大地改變了原子吸收光譜的面貌。聯用技術(色譜-原子吸收光譜法、流動註射-原子吸收光譜法)越來越受到重視。色譜-原子吸收光譜法(GC-AAS)不僅解決了元素的化學形態分析,還可以測定復雜的有機混合物,是壹個很有前途的發展方向。
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優缺點
& lt1 & gt;低檢測限和高靈敏度。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的檢出限可達ppb級,而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
該方法的檢出限可達10-10-10-14g。
& lt2 & gt分析精度良好。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中高含量元素的相對標準偏差可為
準確度接近經典化學法。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分析精度壹般在3-5%左右。
& lt3 & gt分析速度快。原子吸收光譜儀可在35分鐘內連續測定50個樣品中的6種元素。
& lt4 & gt適用範圍廣。可以測定70多種元素,不僅可以測定金屬元素,還可以測定間接元素。
用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非金屬元素和有機化合物。
& lt5 & gt該儀器簡單易操作。
& lt6 & gt原子吸收光譜法的缺點是仍然難以同時測定多種元素,而且元素相當多。
固定靈敏度不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