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的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嗎?

中國古代的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嗎?

關於中國傳統經濟制度的性質,大陸學者主要集中在批判傳統“封建社會”的剝削性和落後性。他們在系統研究了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勞動力市場、城鎮和市場、官營和私營商業之後,認為中國從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開始就是市場經濟。他們認為,雖然沒有機器生產,沒有作為交通工具的飛機,沒有作為信息設備的計算機,沒有完整的會計制度,也沒有銀行和股票交易制度,但自戰國以來,中國就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形成了勞動力可以流動的雇傭制度,商品交換日益發達。在社會的主要產業——農業上,國家基本奉行不幹預主義。自耕農、佃農、經營地主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是以在現有約束下尋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這與現代主體在國內沒有區別。當然,土地私有制和勞動雇傭制的建立和成熟不是壹日之功,也是反復的。戰國以後,土地私有制壹直是主體,但也有大量的公地,特別是從北魏、北齊到唐中期,以國有土地為基礎的均田制壹度取代了私有制;從勞動力來看,直到宋代,員工的自由流動才達到相當程度。從工商業發展來看,抑制商業的政策和意識形態壹直存在。中世紀的歐洲實行的是僵化的封建制度,土地被分割成塊,不允許自由轉讓。嚴格的貴族制度導致各行各業之間人員流動不足,封閉的莊園經濟占主導地位。無論我們是否認同兩位作者關於中國古代是市場經濟的判斷,我們都會認同,與當時的歐洲相比,中國人在購買土地和房產、擇業(包括通過科舉進入朝廷和社會上層)、用人、搬家等方面有更多的自由。,而中國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具活力和靈活性。正是有了這種“先進”的生產方式,中國的經濟文化水平才能長期領先於世界,創造出輝煌的古代文明。這樣的分析也解決了壹個矛盾:長期以來,我們壹方面以中國古代文明為榮(如李約瑟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成就),另壹方面卻只把這種文明的源頭歸結於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造,而壹味地將其經濟社會制度斥之為“為地主階級服務”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這顯然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相矛盾。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制度史》大陸版封面采用了清明上河圖的壹部分,反映了中國古代黃金時代的繁榮景象,頗有深意。但必須承認,中國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雖然發展得早,但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特別是從人均水平來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進步緩慢,經常陷入周期性的社會動蕩甚至崩潰,導致世界各國都罕見的人口大幅度下降。尤其是明清時期,西歐進入資本主義大發展,中國明顯落後。在很長壹段時間內,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非常有限;工商業雖然在某些時期、地區和領域發展迅速,但與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相差甚遠。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相當低。和陳給出了壹個有趣的解釋,即中國的手工業並沒有作為壹個整體發展起來,也沒有跨過資本主義的門檻。12世紀以後,由於中國人口大量增加,人地比惡化,農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勞動力邊際報酬下降。在作為農業家庭副業的農村手工業中,勞動力的邊際回報可以降低到最低生活費用以下(因為只是副業),而且是規模化、專業化的。如何打破這個僵局?作者的回答是,我們必須等待中國與工業化國家取得聯系,通過引進更高效的大型機械生產,才能與農村副業競爭,發展真正的工業。這壹理論難以令人信服。首先,它將工業革命的失敗歸因於人口與土地的比例,但未能深入探討人與土地的困境與經濟、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之間的關系。二是將這個問題的答案外化甚至外化,脫離了壹個國家自身發展的邏輯;第三,作者沒有說明這個理論是否適用於其他沒有走上工業化道路的文明古國。所以理論雖然簡潔,但有把復雜問題過於簡單化的嫌疑。顧準曾經說過,資本主義不僅是壹種經濟現象,也是壹種法律制度。道格拉斯·諾斯等人已經論證了工業革命是產權制度和法律制度改革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所以,中國的手工業作坊沒有發展起來,應該有更深刻的制度原因。事實上,中國的商業從古至今都是發達的,尤其是在宋明清時期,江浙等地可以說是相當繁榮,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商人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多少發言權。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中,與私有財產所有制和市場經濟相對應的是包容性的民主政治、開放包容的意識形態、成熟的公民社會和獨立的司法制度。中國古代存在著控制力極強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專制皇權、為皇權服務的官僚制度、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意識形態(所謂大壹統)。西歐僵化的封建制度,加上政教分離對國王專制權力的制約,加上發達的海上貿易,為獨立城市的萌發和成長提供了縫隙和機會。中國雖然有相對自由靈活的土地和勞動制度,但並沒有像西歐那樣產生壹個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獨立城市,也沒有滋長舊制度的異化力量。商人階層壹直被壓制,被剝奪權力。它不是成為壹股反抗和異化的力量,而是總是試圖抓住權力不放。王毅在《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4期)上發表的文章《16世紀前後中國的權力經濟形態及其主要路徑——中國皇權制度下城市經濟形態的壹個典型例證》概括和總結了專制制度下權貴打壓剝削商人和商人依附權力的路徑:統治者依仗權勢,強買強賣;電力集團直接經營企業,攫取壟斷利潤;通過苛捐雜稅剝奪法律;直接使用暴力,公然掠奪工商階級和人民的財產;沒有人身和財產權利制度的保護,商人就“庇護在官僚體制下”,從事權錢交易。在這樣的政治經濟生態中,產權和經營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健康的市場經濟和城市經濟無法發展壯大。12世紀以後的中西發展路徑比較,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這裏提出兩點:第壹,如前所述,政治制度與經濟活動關系的復雜程度超出了現有的理論認知(包括歷史唯物主義),值得進壹步探討。比如看似私有的財產和交易自由,不是現代市場經濟,也不能自動帶來包容性的民主政治、成熟的公民社會和獨立的司法體系;第二,歷史和傳統對當代的影響不可低估。比如還能不能看到古代電力經濟的影子,甚至是壹個復制品?美國學者內森·羅森伯格&;小伯德爾在《現代西方社會的經濟變遷》(中信出版社,2009年,曾剛譯)壹書中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是中世紀的產物。西方仍然保留著壹些中世紀的制度,比如君主制、貴族制、議會下院、英國普通法、解釋法律規範的法院、教會等級制度、教區制度、大學、公立學校和文法學校。實際上,中世紀的莊園是壹個政治、經濟壹體化的“獨立王國”,其中風俗和習慣法、習慣法而不是國王的命令在社會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獨立教會的存在保持了西歐社會的多樣性。道格拉斯·諾斯說,“歷史總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我們可以從過去學習,還在於現在和未來通過壹個社會系統的連續性與過去聯系在壹起。今天和明天的選擇是由過去決定的。”在今天的中國,要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顯然離不開法治和民主,離不開獨立公正的司法體系,而這正是我們的傳統所欠缺的,並不是商人逐利自動帶來的。
  • 上一篇:歷史文化名城越來越商業化的原因
  • 下一篇:古典中式家具的材質有哪些古典中式家具的樣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