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銅兵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最先進的技術最先用於制作兵器,青銅鑄造技術也不例外。青銅兵器是從狩獵工具發展而來,漢代的典籍中有所謂“五兵”,指的是矛、弩、劍、戈、鍛(見鄭玄註《周禮》)。但《呂覽》中說五兵是指矛、戟、鉞、楯、矤。說法不壹。現存的青銅兵器大體有戈、戟、矛、戍、劍、刀、鏃、弩機等八類。
最常見的青銅兵器是鉞。它是用於斬殺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為權力的象征。古代王者出師,手中常持鉞。
其次是青銅駑與青銅劍。秦陵弩俑坑中的弩弓盛於麻布制成的韜內,弓幹和弩臂均為木質,弩臂長約70公分,弓長133至144公分,弓幹上原纏有革條,表面髹漆。木、革、漆均已腐朽,唯有青銅制作的弩機構件和箭鏃仍完好保存。弩機的形制,由勾弦的[牙]、瞄準的[望山]和作為扳機的[懸刀]幾部分用樞釘連接,秦俑坑弩機的懸刀呈長方形,望山加大加高,有利於增強機件的靈活性和瞄準的準確度。青銅劍是短兵的代表,自春秋直到秦、漢,均用之以裝備部隊。秦俑坑出土的劍,長約90公分,並有劍首、劍格、銅 、銅彘等附件。刃鋒利,寒光熠熠,是極為鋒利的兵器。
中國青銅劍制作,其時代可上溯到商。古代貴族和戰士常常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鬥。西周早期出現柳葉形的劍。東周時期,戰爭頻繁,劍得到充分發展。這壹時期出現了不少稀世珍寶,許多名劍和制劍大師的名字也從此流傳百世。
裝有長柄的砍斫武器刀,在商代就出現了,尤其在西北地區比較流行。戈是從收割作物用的刀發展而來的,其使用方法與刀相仿。它是商周時期兵器中最常見的壹種,也最具特色。
矛是用於沖刺的兵器。把矛裝在戈柲的上端既可刺又可勾殺的雙重性能兵器稱之為戟,西周時代出現了矛戈混鑄成壹體的十字形戟,戰國流行蔔字形戟;到了秦漢,戟變成了“片”字型,如三國時呂布“轅門射戟”的戟,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武器。
青銅鏃是安裝在箭桿前端的鋒刃部分,用弓弦彈發可射向遠處。青銅鏃在二裏頭文化時期即已出現,屬最早出現的青銅兵器之壹。其形制較多,主要有雙翼、三翼與三棱三類,隨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戰國時期,遠射的三棱矢鏃已改成鐵鋌。
戰國晚期,隨著鐵制兵器的發展,稱雄數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銅兵器開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這個階段,銅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別是在秦代,承戰國余緒,仍較多使用青銅兵器,並在銅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術方面,繼續有所發展。
1974年春,在陜西驪山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了青銅劍、青銅鈹、銅戈、銅戟、銅矛、弩機、箭鏃、銅殳等大量青銅兵器。戰國末年,青銅正在慢慢退出歷史,鐵,正在開啟壹個新的時代。而兵馬俑坑中出土的4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難道用武力統壹了中國的秦軍,真的是壹支裝備落後的軍隊嗎?
戰國晚期鐵制兵器雖然已經出現,但尚未為列國所廣泛使用、金屬工藝也未盡成熟;而此刻,中國青銅古兵器的冶煉鑄造技術(包括金屬工藝)正處於最後的、也是最輝煌的巔峰。眾所周知,高錫青銅兵刃雖堅硬,但劈砍易折斷,秦國的兵器工匠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金屬工藝問題,大大提高了銅兵的柔韌性。
因此,強大的秦軍就是憑借這些青銅鑄就的金戈銅劍、強弩利矛,滅六國、統壹華夏,創造了青銅古兵器最後的強音。陜西西安臨潼秦兵馬俑1、2、3號坑內,出土青銅兵器達4萬余件。兵器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工藝之精湛,保存之完整是前所未有的。從中所反映的秦軍武器配備、兵器類別、制造工藝、管理制度等等,是古代兵器史研究難得的實物資料。
這批數量龐大的、秦統壹中國時代的青銅兵器,堪稱我國先秦時代主流冷兵器的縮影與精華。通過對這批兵器的研究與解讀,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商周時代青銅兵器的全貌。作為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縮影,它帶領我們穿越時間的長河,去感知我們祖先那曾經的過去、那深沈的呼吸和強烈的脈搏……
青銅古兵器則是中國青銅器文化中的壹個重要的組成部份,是近現代歷史和考古學者與青銅器鑒藏家都十分重視的課題之壹,三代青銅兵器數量很多,是我國兵器史研究的實物資料。反映了三代時期戰爭頻繁的情況。三代時期主要的青銅兵器種類並不多,但各類兵器的變化式樣卻比較繁復。首先要研究的是各種兵器的變化式樣。兵器的形制隨著使用經驗的豐富而逐漸有所改進,因而帶來兵器形狀的進化。研究青銅兵器各個時期的特點,探索各種兵器變化的序列,這個序列必然反映兵器改進的過程。商周時代的兵卒、武士、武官等兵器配備不完全相同,或根本不相同,但至今還缺乏全面的了解,如現在還不知道西周時代將兵的師氏、虎賁和徒禦等整套的兵器裝備情況。這壹方面固然要靠地下發掘,另壹方面也要靠對現有資料作深入的整理。東周時期諸侯征戰,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方法的進步,要求兵器不斷的改進、提高。各諸侯國的兵器,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吳越的劍、燕國的鋸(有鋸齒狀胡的戈),流行於南方的多戈戰,流行於北方的短劍等等。對於這壹類資料,有的已經做了研究,有的還需作系統的整理。非華夏族邊地各國的兵器,有些基本形態是仿造中原的,但又不完全照搬,各有自己的特點,有的則自成系統。對邊遠諸民族青銅兵器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這從壹個方面展示了邊遠地區和中原地區相互聯系的狀況,是對民族史研究的重要補充。兵器的另壹項研究工作是成分分析,在這個問題上,它比之青銅禮器的研究具有特殊性。兵器是靠它的合金質地和式樣完善來取勝的,尤其是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各類兵器合金成分大有改進。當時將最新的、最先進的鑄造方法用於兵器的鑄造,其中有的是為提高兵器物理性能的,也有的是為了起到裝飾的作用。這是較大的研究工程,這裏保存了許多極為寶貴的鑄造學中的遺產。從以上的研究任務中,我們不難發現青銅兵器在中國青銅文化史上具有相當高的地位。
在解放前,已經有古董商涉足三代兵器的交流了,如清末民國年間,北京著名文物鑒藏家黃浚,在北京琉璃廠開設有古玩鋪,邊經商,邊著述,經眼過手之物極多,曾著有《尊古齋古兵精拓》壹書,收錄了古代青銅兵器拓片三百多幅,大部為商周之物。
近年來我國民間熱愛三代青銅器收藏的人日益增多,受傳統習慣的影響,收藏者總是把註意力集中在青銅禮器上,往往忽視其他門類青銅器的搜集和收藏。這就使青銅器市場時常出現某種畸形狀態,即青銅禮器價位高,買主多,而其他青銅器卻很少有人問津。縱觀青銅器市場的發展趨勢,有遠見者,已開始悄悄把收藏重點向青銅兵器轉移。兵器往往被收藏界所忽視,認為玩青銅兵器不夠檔次,且經濟價值不高。殊不知先秦時期青銅兵器和青銅禮器同樣被價位重視,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說,即用於戰爭的兵器和用於祭祀的禮器,對國家同樣重要,這完全是當時政治、經濟形勢決定的。從出土古代青銅兵器看,無論是攻擊型兵器(戈、戟、矛、鉞、刀、劍、匕首和弩機、矢鏃等),還是防禦型兵器(胄、甲等),不僅材質優、數量大,而且造型多樣,裝飾華美,有的還鑄鏨銘文,其鑒賞品味之高,收藏價值之大,足以和青銅禮器媲美。
青銅兵器,由於收藏者較少,因而價格相對不高,若幹年前壹把黑漆古青銅劍,才索價三兩千元,壹件戰國戈只幾百元即可買下。現在由於愛好者的增多,青銅兵器已漸成市場的熱點,壹把頗為普通的戰國劍已經賣到了壹兩萬了,可見其價值的漲幅,但相對於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來說,還遠遠沒有達到其應有的高度。談論青銅兵器的市場價值,並沒有定論,依照收藏慣例,和青銅禮器有些相似,即同種器物,年代早的優於年代晚的,尺寸大的優於尺寸小的,有紋飾的優於沒紋飾的,罕見的優於多見的,由銘文的優於無銘文的,品相好的優於品相差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