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哈薩克族禮儀風俗

哈薩克族禮儀風俗

哈薩克民族以熱情好客聞名。凡客人來都要宰羊待客,如果客人辭行,主人要立即去馬廄撫摩馬的肚子,看是否吃飽了,然後在小心地牽出來,否則便為失禮。如果天色以晚,則壹定要挽留客人住宿,否則會遭到左鄰右舍的指責。

哈薩克族中還盛行相互濟助的良好習俗。互相幫助被哈薩克人看作是美德,如果誰拒絕幫助有困難的,那麽他就失去了被別人幫助的權利,同時還會被同部落的人看作是破壞禮俗的人。

哈薩克族在遇到喜事時,要撒奶疙瘩、方塊糖、水果糖、包爾沙克等,讓人們搶著吃,分享歡樂。哈薩克人將這種表示祝福和歡樂的儀式稱之為“恰秀”,即“撒”的意思。

尊老愛幼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美德,年輕人見到老年人得主動打招呼問候,進門或行走時,要讓老年人先走,吃飯喝茶時要請老年人坐上席。

“哈薩克”翻成漢語的意思就是“勇敢的自由人”。哈薩克族是世界著名的遊牧民族之壹,同時又是壹個重要的跨國民族,總人口現已超過千萬。哈薩克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漢代,他們分布很廣,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歐亞大陸中心腹地,從阿爾泰山、天山向西直到裏海約300多萬平方公裏的遼闊地域,都有哈薩克民族活動的痕跡。目前僅在新疆的哈薩克族就有12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和東部地區。

壹、文體娛樂

哈薩克族的娛樂活動,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其娛樂方式與騎馬、放牧、狩獵等生產活動密切相關,主要有賽馬、摔跤、叼羊、姑娘追、馬上角力等。據說叼羊活動起源於中世紀。當時,牧業上的狼害相當嚴重,牧民對狼特別仇視,壹旦獵獲了狼,大家便壹湧而上爭相搶奪,以此開心取樂。後來就逐漸由叼狼演變為叼羊的群眾性娛樂活動。 在哈薩克族中,賽馬不僅是參賽者個人的事,而且是關系整個氏族部落榮譽的事。賽馬中得到的獎品,主人壹般都不會占為已有,而是將其中的相當壹部分分給親人、朋友,和大家壹起分享。

姑娘追:“姑娘追”哈薩克語“克孜庫娃”,是哈薩克族青年男女喜愛的壹種馬上體育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特殊方式。青年男女通過“姑娘追”互相認識、互相了解,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姑娘追”壹般在夏秋季節空曠、平坦的草甸上舉行,遠近牧民都騎馬前來參觀。據說很早以前,有兩個哈薩克部落的頭人結成了兒女親家,在姑娘準備過門那天,來接親的人有意誇贊他們新郎的馬是最好的千裏馬。新娘的父親聽後便說:“我女兒騎的馬才是最好的馬,不信可以比壹比,如果妳們的馬能追上我女兒的馬,今天姑娘就過門,否則就改日再說。”於是比賽開始了。姑娘因為對小夥子早有好感,於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裝讓小夥子追上,借機進行交流和溝通,返回時她又讓小夥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後面追趕,結果把“追姑娘”變成了“姑娘追”。於是“姑娘追”就由此產生了。從此以後,哈薩克族有許多青年男女就是通過這種嬉戲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產生了好感,萌發了愛情,並結為終身伴侶。如今的這種活動已不再拘限於青年男女,有時壹些結了婚的成年男女也會參與其中,但壹般要求男女雙方要年齡相近,因為這樣才可以隨意的做遊戲和開玩笑。 關於“姑娘追”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從前有壹只白天鵝化為女子,和壹位獵人結為夫妻,成為哈薩克人的始祖。他倆結婚那天,騎著兩匹白色的駿馬,像白天鵝壹樣,飛來飛去,互相追逐。據說這就是“姑娘追”的由來。這個傳說反映了“姑娘追”這種馬上遊戲是從古代沿襲而來的習俗。“姑娘追”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民俗風情活動的重要內容之壹。熱情好客的哈薩克姑娘會邀請遠道而來的遊客***同參加這種馬上娛樂活動。

叼羊:叼羊是哈薩克民族為祈禱祝福而舉行的壹種馬上娛樂活動,同時又是壹種對抗性強、爭奪激烈、集勇猛、頑強和機智於壹體的馬背體育競賽。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普遍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特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長這種馬上運動。盛夏時節,牧場綠草如茵,草茂馬壯之際,牧民在休閑時,成群結隊自發地組織叼羊活動。

摔跤:摔跤是哈薩克族傳統的體育活動之壹,是壹種力量和技巧的對抗性運動。每逢婚禮、割禮、周年祭祀都會舉行摔跤活動。馬上角力,又稱馬上摔跤。其方式是參加活動的人分成兩組,壹對壹進行比賽,二人比力量、比技巧,看誰能把對方從馬背上揪下來,或直接拉到自己馬上,即算勝利。

賽馬:賽馬是哈薩克族人十分喜愛的壹項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賽馬有賽走馬和賽奔馬兩種。賽走馬,是比馬的速度耐力、穩健美觀。壹般用的是五歲以上的成年馬,騎手也是成年人。賽奔馬也多用五歲以上的馬,參加賽馬的騎手大多是十二三歲的男孩。在哈薩克族中,賽馬不僅是參賽者個人的事情,而且是關系整個氏族部落榮譽的事。賽馬往往在婚禮和重要的節日裏舉行,而且經常是最後的壓軸節目,也就是說,賽馬壹結束,慶典也就最終收場。

馬上角力:亦稱馬上摔跤,其方式是參加競賽的人分成兩組,壹對壹進行比賽。兩人比力量、比靈巧,看誰能把對方揪離馬背並扔在地下,或抱到自己馬上即算勝利。比賽時有許多人圍觀,圍觀者都希望本部落的選手獲勝,不時地為選手吶喊助威。

馬背拔河:兩個人騎在馬上,拉壹條兩米多長的皮繩,中間地上劃壹長綞為界,誰騎的馬配合得好,誰就可以把對方拉過界河。

騎馬搶布:這是哈薩克族年輕人鍛煉身體騎馬本領的娛樂活動之壹。布長壹米左右,顏色或紅或綠。開始時,先由壹個小夥子拿著布騎馬飛跑,其他人乘馬尾追。被追上人發現快要被追上,必須迅速將布交給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後大家繼續追趕第二次拿到布的人。這樣連續不斷,猶如接力賽車壹樣。騎手們跨過河流,越過高山,沖破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險阻,直玩到大家盡興方罷。這種活動主要是鍛煉年輕人騎馬的本領和意誌。

射元寶:射元寶有兩種方式,壹種是用箭射元寶;另壹種是用槍元寶。前者是自古相傳的選拔神箭手的娛樂活動;後者是近代形成的。古時候用箭射金葫蘆,後來改作箭射元寶。其方式是立壹高桿,上端拴壹橫木,把用紅綢布包著的元寶用細繩拴在橫木的壹頭,用箭射斷吊著元寶的繩子。比賽者從百余步外策馬飛奔,到五十步左右處向目標射箭。如射斷繩子,元寶落地,則可得元寶,並被人們稱為“神箭手”,以後這壹活動改為步槍射銀幣了。

哈薩克族的“恰秀”:各個民族都有向人們表示祝福的方式,如藏族人獻哈達、蒙古人敬奶酒,而哈薩克族在遇到喜事時,卻要撒奶疙瘩、方塊糖、水果糖、包爾沙克等,這種表示祝福和歡迎的儀式,哈薩克人稱之為“恰秀”即撒的意思。哈薩克草原上遇到喜事,都要搞“恰秀”,讓人們搶著吃,分享歡樂。草原上來了尊貴的客人,也要搞“恰秀”,表示尊重和歡迎。壹般“恰秀”都是由婦女來搞,這位婦女必須是年紀較大、兒子齊全、丈夫健在、本人德高望重、深受群眾愛戴者。人們相信由這樣的婦女來搞“恰秀”,會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幸福。 有些“恰秀”則由自己人來搞。如在夏季第壹次擠馬奶時,則要在擠馬奶的地點喝奶茶,並要邀請鄰居和親友們壹起來喝。同時還要在馬駒頭上和拴馬駒樁子上抹些酥油,這時,由家裏的年長的婦女來撒喜食,以祈求人畜兩旺,吉祥平安。

阿依加勒克舞:阿依加勒克舞,即月亮舞,是壹種廣泛流行於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民間集體舞蹈,可由男女幾人或多人列隊成環形圓月狀***舞。舞蹈特點是兩人對跳,多為拍手、踮腳, *** 、互拍、自點、對點、雙雙旋轉,並排旋轉,換位旋轉,交換舞伴。節奏歡快,動作幅度較大,頗具美感,感染力強,且動作簡單易學,初學者十分鐘內便可掌握要領,半小時後便可成為熟練的舞伴。 月亮舞是哈薩克青年男女傳遞感情的壹種方式。每年草原上舉辦阿肯彈唱盛會時,經過壹天的熱鬧,老人和小孩們都已疲倦,回氈房休息,成年人聚在氈房裏舉杯暢飲,情竇初開的小夥子和姑娘們的精力仍然充沛未盡,他們隨著歡快的音樂在月亮下翩翩起舞,成雙成對消失在朦朧月色之中……遊人可和當地的青年男女在額爾齊斯河畔的篝火邊,盡情地載歌載舞。

阿肯彈唱會:阿肯彈唱會是哈薩克民族古老的、最具有群眾性的傳統文化活動之壹,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乃至有朋友來臨,亦或在每年山花爛漫之際,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壹起,懷抱冬不拉,即興作詩,自彈自唱,這就叫阿肯彈唱會。它的形式與規模大小不壹,有數十人,百人,乃至數千人,具有娛樂性和競歌性兩種,場面歡快熱烈,形成草原上壹道奇異、優美的民族風景線,若此時遊客親臨其境,壹定會體驗到原始、濃郁的民族風情,流連忘返。

二、禁忌

哈薩克族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騎著快馬直沖主人家門,因為這會被認為是挑釁或是報喪和傳送不吉利的消息;做客時,不能坐在主人放有食物的箱子或其它生活用具上,他們認為食物是上天賜予的,是聖潔的;在氈房內不要坐床,應盤坐在地毯上,最好不要把兩腿伸直,也不要脫掉鞋子;在交談和吃飯時,不要剪指甲和打哈欠,否則就是對主人的極不尊重;主人做飯時,客人不要動餐具,更不要用手撥弄食物或掀鍋蓋;主人割給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給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壹定不能拒絕,要愉快的接受,否則主人會認為妳瞧不起他;飯前飯後,主人都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後不要亂甩手,而應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跡擦幹;還有不能當面誇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說他的孩子“胖”,也不能當面贊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獵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獵犬和看門狗,也不要當面清點主人家的牲畜數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繩子;走路時遇到羊群應繞道而行,更不能騎馬直沖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點人數,否則會認為妳在把人當作牲畜清點;在哈薩克族家做客,壹般不要超過兩天;借用的馬在歸還時要卸下馬鞍,否則會認為是不禮貌的。

三、氈房

哈薩克族長期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很早就發明創造了適合遊牧生活便於搬遷近似於蒙古包式的流動房屋——氈房。哈薩克族的氈房主要由骨架、圍墻、房頂、房氈、門5個部分組成,其中氈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圓柵和頂圈構成,圍墻用橫豎交錯相連的柳木欄桿構成,可以自由拆合,圓形頂圈既是屋頂又是窗戶,外觀與蒙古包相似,白天揭開用來通風透光,夜間蓋上以防風寒,房門通常都面朝東南。氈房裏布置有壹定特色,中間是火塘,右半部擺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鋪,氈墻上有各種圖案的掛毯,地上鋪著地毯,氈房正上方擺放箱子等,左側氈墻處放置墊桌,墊桌上放被褥、枕頭。城鎮居民都喜歡在臥室或客廳墻上布置掛毯,喜歡色彩鮮艷的飾物,在享受現代化生活同時,仍保留著哈薩克族傳統文化。

四、葬禮

在哈薩克民族中,存在著靈魂不滅的觀念,他們認為人死後,靈魂會離開人體而獨立存在,所以特別註重死後的葬禮。葬禮基本上是按照 *** 教規進行的。與其他壹些民族有所不同的是,每當有人前往吊唁與遺體告別的時候,通常由死者的女親屬相互擁抱,壹起哀唱挽歌,並通過這種哭唱的方式,告訴人們死者的生平。吊唁結束後,按規定由宗教人士依麻木用清水為亡者凈身,再用白布裹身,最後舉行禱告儀式進行土葬。

五、宗教

哈薩克族曾經信仰過原始宗教、佛教、景教等,後來才信奉了 *** 教。即使在信奉 *** 教以後,他們仍然還保留著不少原始宗教的遺跡。如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和薩滿教等。公元8世紀, *** 教開始傳入哈薩克草原,到15世紀以後逐步占據了統治地位。在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中,帶有較濃厚 *** 教色彩的節日主要有兩個:肉孜節和古爾邦節。

六、禮儀

哈薩克族的人生禮儀獨具壹格,別有特色。他們主要有誕生禮、搖籃禮、滿月禮、割禮、婚禮和葬禮等。與漢族人的滿月禮有所不同,哈薩克族的滿月禮是在嬰兒出生後的第四十天舉行。在這壹天,要專門給洗凈後的嬰兒全身擦上羊油並剃發。

在基層牧區的哈薩克家庭中,至今還保留著壹種被稱為“還子”的習俗。“還子”是指每對新婚夫婦要把婚後所生的第壹個孩子送給男方的生身父母。祖父母會把這個孩子當作自己親生的最小的兒女來對待。從小到大,不論在家裏還是在外面,彼此之間都以父(母)子相稱。孩子對他(她)真正的親生父母則以哥嫂(或姐)相稱。父母對自己的這個兒女也同樣要以弟妹相稱。這種習俗在其他民族當中實不多見。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不分彼此,在他們當中流傳著這樣壹句話:“祖先的遺產中壹部分是留給客人的。只要沿途有哈薩克,那怕妳走壹年的路,也用不著帶壹粒糧、壹分錢。”當然在喀納斯這種旅遊服務區內,所有人從事的都是壹種商業經營活動,這種感覺妳可能體會不到。但如果有時間去走訪壹下其它邊遠的牧區,哈薩克人那種先天固有的熱情好客和樂善好施妳就可以真切的體會到了。

哈薩克人見面時總要相互問候壹番。特別是遇有遠方的貴客光臨時,主人不僅會拿出香噴噴的奶茶、油果子、奶酪、糖果等家裏現有的上好食品,還要專門宰上壹只肥羊招待客人,以示尊敬。哈薩克人吃抓肉,特別是吃盛有羊頭的抓肉時,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當主人把盤子放到桌上後,所有在座賓客,先行祈福,再由主客把盤中的羊頭拿起,並割下羊頭右頰上的壹片肉給座中年長的主人表示接受主人的盛情,然後再割下壹只羊耳給主人家的小孩或座中年幼者。意思是讓他們聽長輩的話,之後就把羊頭還給主人。以上禮儀結束後,大家才開始動手割肉吃。

七、婚俗

在過去,哈薩克人的婚姻大多數是由父母包辦的,屬明顯的買賣婚姻。締結婚姻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財禮的多少,在過去的哈薩克民間有這樣壹句俗話“美麗的姑娘值八十匹駿馬,壹個人生下幾個女兒,就可以成為壹個大巴依(即大地主、大富豪)”。如今,這種不良的習俗和觀念已有了很大轉變。現在哈薩克人的結婚擇偶仍然十分講究門當戶對。另外,男方家庭還特別註意女方的母親,他們有句諺語:“母親是女兒的影子,母親好,女兒也壹定錯不了。”按照哈薩克的習俗約定, 同壹部落特別是七代以內的近親不能通婚。哈薩克族的結婚儀式十分隆重,結婚前都要舉行壹系列走訪和喜慶娛樂活動,他們對氏族部落內的任何壹家婚事都象自家辦喜事壹樣熱情參與、歡樂與***。婚禮這天,男女雙方以及雙方的歌手都要唱許多約定俗成的婚禮歌。其中新娘在最後離開父母家人時,要唱與父母親人的哭別歌。姑娘出嫁後,第壹次回娘家,娘家還要給姑娘送壹份厚禮,有條件的壹般要送 100只羊,15匹馬。條件差的也要盡力而為,有所表示。哈薩克族結婚後的男女在日常生產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確的,屬於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

  • 上一篇:據說國家將削減壹些火力發電廠。
  • 下一篇:商業建築室內步行街消防設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