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龍舟賽大多數人知道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而源遠流長的群眾性娛樂活動。而在水鄉大縱湖,龍舟競渡也是這裏不可缺少的民俗風情之壹。其實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其起因歷來說法不壹,主要有以下幾種:
壹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他臥薪嘗膽,立誌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於在數年後,壹舉消滅吳國。後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撥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五日這壹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於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後世遂劃龍舟,作救伍員狀。
三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壹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管是為了紀念某某人,還是為了“迎夏至”、“避惡日”,為什麽偏偏要舉辦“龍舟”競渡呢?也就是說,為什麽要賽“龍舟”而不賽其它什麽“舟”呢?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龍的基本神性入手。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好飛、善變、征瑞等神性和興雲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神職,被生活在江瀆四流、湖泊星羅的水鄉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崇拜意識必然要外化為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祭神,將人間美味敬獻給神靈,並伴之以香火,讓其款款享用;娛神,歌唱、舞蹈,想著法兒讓神快樂;擬神,模仿神的舉止形態,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關系,自己身上已秉賦了“神性”,從而能夠“神靈活現”。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深層動因。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壹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自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至於紀念某某人雲雲,只不過是壹種附會。 淮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又名江淮戲。源於清代,流行於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清代中葉,江蘇鹽城、阜寧、淮安、清江市兩淮地區和寶應、海陵、高港、興化等老揚州部分裏下河地區,民間流行著壹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壹人單唱或二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板擊節。淮劇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
淮劇從唱法表演還可以分為“西路淮劇和東路淮劇”,西路淮劇主要是淮安和寶應地區,該地區是早期淮劇的發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調”為主調,表演略顯生硬;東路淮劇以鹽阜地區為主要發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調”為主調,表演靈活。 魚鷹又叫鸕鶿,魚鷹捕魚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這項技藝在大縱湖的漁民中也世代相傳著。
壹葉扁舟出沒於碧水之中,矯健的魚鷹、迅捷的魚兒、黝黑的漁夫、碧綠的湖水、清脆的吆喝,這是大縱湖上壹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大縱湖的魚鷹捕魚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承,這項古老的技藝需要勇氣、技藝、人與鷹的無間合作,是大縱湖以及蘇北裏下河地區野性、力量與傳統的象征。 “水上婚禮”自古就有,在蘇北裏下河地區,由於水網密布,河湖縱橫,加之祖輩習俗代代相傳,“水上婚禮”在這裏尤為盛行。而在大縱湖壹帶,大抵水網密布的近水漁家,多半喜歡以水道代街巷,以扁舟代花轎,於是便有了將婚禮喜事挪到水上進行的慣例,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蘇北漁家水上婚禮”。婚禮過程中有“跨火盆”、“撒銅錢”、“睬秤砣”、“揭蓋頭”等諸多融合地方傳統文化的婚禮儀式,有著都市婚禮所不可比擬的喜慶與熱鬧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