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在上海交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當時國內第壹個流體傳動與控制專業的博士生。後於1988年8月至1990年3月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液壓與氣動工程研究所做博士後,師從W.Backé教授。我屬於被特殊時代耽誤的壹代。我在上海郊區的壹個農場待了十年,很晚才開始專業學習。雖然後來當了液壓老師,但是因為碩士和博士的科目都是仿真,所以除了仿真,對液壓技術了解不多。到達亞琛工業大學液壓與氣動研究所後,我試圖改進他們現有的數字仿真軟件包DSH。
巴克教授壹開始讓我自己做,但過了壹段時間他才給我指出,我也想研究壹些實際問題。在我博士後期末的時候,巴克教授問我,結束之後會怎麽樣?我告訴他,他回來壹定會在大學教書。他告訴我,在亞琛工業大學,工科畢業生,不管是碩士、博士還是博士後,結束後都不能直接留校。他們必須在該行業工作至少五年才能申請大學教授職位。他說他去過中國幾次,雖然不懂中文,但中國的大學液壓教材他還是能看懂壹二。他說理論很多,但離實際很遠,中國大學的液壓教學離行業也很遠。所以他建議我在博士後工作結束後,借此機會去德國工廠實習。當時正好樂彩公司來亞琛找液壓專業的,就建議我去,說中型工廠比較好,可以接觸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如果妳去壹家大公司,有幾千名工程師,妳只能接觸到壹小部分業務。就這樣,我去了樂彩公司的R&D部實習。Zoeller-Kipper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在法國、英國、奧地利、捷克、波蘭等歐洲國家都有分支機構和子公司,建廠50多年,專業制造廢集裝箱卡車的陀螺-壓縮機和提升機。我去了之後,參與了它的液壓系統的改進和研發。從此,我完全投入到實際的液壓工程中,關註那些我在大學當老師時認為自己無能、無動於衷的技術問題,卻不能忽視實際液壓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
實習期滿後,我留在了樂彩公司的R&D部,負責液壓和電控系統的研發。同時,我作為整個公司集團的液壓系統負責人,為各個部門和子公司提供咨詢和培訓,負責解決他們自己解決不了的液壓問題,直到我退休。現在我經常往返於中國和德國之間。
我記得巴克教授對我的教導:“關註現實,走進實踐”,改變了我專業學習的軌跡,使我終身受益,我壹直對此深懷感激。
在國外開發壹個新產品,它的步驟是什麽?
有兩點需要提前強調。
第壹,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只知道幾家德國公司。
我也參與過壹些完全脫離現有解決方案,從零開始研發,尋找新原理新結構的產品。基本步驟大致如下,其實中國也知道:
1,廣泛收集市場信息和客戶需求;
2、盡量了解競爭對手產品的水平和特點;
3.詳細分析現有產品的問題;
4.確定新產品應達到的性能水平和成本上限——比競爭對手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價格;
5、認真分析整理,想象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這個時候,幾乎只有這個時候,發明創新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這個時候,也是考驗“異想天開”和“異端邪說”容忍度的時候。這個時候只允許有想法,可以天馬行空,不允許說“不”。
6、然後開始詳細比較各方案的可行性和優缺點,從技術和經濟角度出發;
7.確定方案,開始設計。這時也采用了壹些現代手段,如有限元強度分析、流場分析(CFD)、動態特性數字仿真等。,但只有少數是基於大量測試,著眼於實際目標,而不是發表論文。
8、制作樣機;
9.進行安全評估;
10,實驗室條件下測試:空載、滿載、過載;
11,改進;
12,野外測試,各種氣候條件下的測試;
13,然後改進;
14,小批量試產;
15,發往各地區、各國客戶試用,在家開始高頻高強度壽命試驗;
16,然後改進;
17,量產,投放市場;
18,壹兩年後根據實際應用情況,再做壹次全面改進。時間長,投入大,風險相當大。我從無到有參與過兩個這樣的R&D項目:壹個,經過兩年的R&D試生產和兩三年的改進,repair rate的投訴率降低到幾乎為零,很受客戶歡迎,給公司帶來可觀的利潤,成為公司的金毛;另壹方面,雖然經過幾年的改進,性能達到了市場的要求,但是制造成本超出了計劃,基本是失敗的,已經開始開發替代產品。
我聽過德國數學教授、IBM高級經理G.Dueck先生的報告。他提到,據統計,平均每10個正確的想法(專利)中,只有壹個能成為成功的產品。因此,開發新產品,首先要考慮到可能存在的風險。
妳的經歷決定了妳有開闊的視野,那麽妳認為中國的液壓行業和德國的主要區別在哪裏?
我確實在德國生活和工作了20多年,但僅此而已。我覺得我視野不開闊。
水力工業需要其他工業部門的支持。個人感覺我們在材料、鑄造工藝、鍛造工藝、熱處理、精密加工、測量儀器、密封、工作介質、電子元器件、伺服放大器和電子控制器、閥門電磁鐵、配套液壓件等等方面差距都很大。但這些都是可以逐步國產化的,有些材料或部件是從國外引進然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
對於中國液壓行業的落後,液密協會特別顧問王長江先生曾精辟地總結為
80年代產品落後,生產手段落後。
90年代體制落後,管理落後。
265438+20世紀00年代觀念落後,市場能力落後。
這是經驗豐富,視野開闊的人能總結出來的,而我不能。我完全接受他的觀點。
從我自己非常有限的經驗來說,我只能補充兩點。
第壹,員工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在我了解的德企中,領導更關註員工自願或被迫的工作條件和福利,員工以做出好產品為榮,不得過且過。他們工作的時候,大部分都不緊張,而是認真負責。壹絲不茍,幾乎到了死板的地步。比如我公司的來料檢驗員,必須測量所采購電磁閥的連接線長度。哪怕比圖紙尺寸長幾毫米,也不容易放行。我必須簽署壹份特別批準。機械制造不同於藝術創作,完美的品質需要這種近乎刻板的態度。
他們不迷信理論,想自己去檢驗壹切。例如,氣穴現象在液壓元件中很常見。很多年了,能講點道理,寫點公式,就已經很滿足了。但在孫德國子公司的實驗室裏,我第壹次親眼看到了空化現象——壹團米粒大小的藍色火焰從溢流閥出口噴出。
其次,很遺憾,我國壹些大學的液壓教材和實驗設備也相當落後(見我在貴刊2009年第六期發表的拙見),這也是我國液壓行業與德國的較大差距。因為壹切都是人做的。如果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思想守舊,不了解現實,科研素養差,我們的行業靠誰做出好的產品?
我們願意每年花幾十億進口國外液壓產品,上億進口生產設備。我不知道,我們願意花多少錢來提高員工的專業素養和研究素養?妳會花多少心血去編寫或翻譯壹些真正與時俱進的水力學教材?
說得好聽點,我們的企業要縮小這些差距,應該怎麽做?
在我看來,如果壹個企業只是調查和模仿,而不是測試R&D,它將永遠落後。要想縮小差距,就要腳踏實地,持之以恒,不斷提高。這種改進不僅包括提高性能、穩定質量和延長壽命,還包括增加變體以適應更多的應用領域。改進也屬於研發,是研發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比設計新產品更重要。
拿幾乎任何壹款力士樂產品的說明書來說,只要看看它的修改日期,更換日期,改進代碼,就知道它們是如何不斷改進的了。好的液壓產品都是嘔心瀝血改進出來的!
把實際使用中遇到的問題和客戶提出的意見作為改進的機會,而不是糊弄。這些,據我所知,都是德國企業認真做的。國內很多創業者也很理解,也很努力認真去做。據說中國現有企業的車間清潔度已經達到了“饅頭掉在地上,可以撿起來吃”的程度。不過我也參觀過國內某企業的液壓裝配車間:人必須經過前後隔離更衣室,戴帽子,穿隔離服和鞋,但是旁邊有壹個大門,壹直開著。運送工件的鏟車呼嘯著進進出出,車輪上布滿了碎片。
說真的,這是壹種美德。愚弄別人的人最終也愚弄了自己。
從妳的角度來看,我國液壓企業有哪些優勢?或者說我們需要發揚哪些優點?
相比歐美企業,我認為中國的液壓企業有兩個優勢。
第壹,還是關於人工成本。在歐美,流體技術企業的大部分收入必須用來支付員工的工資和福利。我知道壹些世界壹流的流體技術企業,盡管產品價格很高,卻沒有利潤,當然也不交所得稅。他們的員工不僅工資福利待遇好,工作時間也比國內短很多。另壹方面,需要註意的是,其員工的技術素質和工作認真程度也更高。而這是決定生產力和產品質量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我覺得我們在中國的企業不要長期濫用中國勞動力成本低,還要關心員工的待遇,讓他們分享企業發展的甜頭,真正安心工作。時代在變,中國的商業領袖不能再要求他們現在的員工和學徒壹樣的待遇。在這方面,壹場競賽已經悄然開始。誰率先提高員工待遇,誰就能贏得員工的心,留住和獲得有經驗的高素質員工。以人為本也是這個道理。誰用它來忽悠他的員工,最終也會被他的員工忽悠——當他們用手投不了票的時候,他們會用腳投票。
第二,地域(地理)優勢。中國已經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壓產品市場。中國的液壓企業離市場和用戶近,這也是壹大優勢。要好好利用:多跑用戶,多做實地測試,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及時認真改進。不要小看這個優勢。試想壹下,妳的液壓產品出口國外會遇到多少阻礙,妳就明白了。有些外企雖然有先發優勢,但是和在中國的客戶有距離,也會帶來問題。幾天前,我遇到了壹家世界級公司中國子公司的員工。他感嘆,為了說服有關部門在出口中國的產品上做壹些改進,我在母公司呆了兩個星期,好累。至於這些改變什麽時候會實現?我不知道
在液壓氣動領域,妳覺得有沒有壹些新產品新應用,國外剛剛起步,如果現在國內企業介入,至少可以停留在起跑線上?
有壹些這樣的新產品,但是不好意思,我的知識很有限,沒有特別關註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液壓行業相對於電子信息和生物技術來說已經比較成熟了,新產品的出現也遠沒有那麽頻繁。所以今天液壓行業的競爭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比賽。早壹點晚壹點都無所謂。關鍵是誰能持續進步,堅持到最後。CY泵領軍人物高級工程師許的經歷發表在貴刊第五期2010——十年無起色,二十年落後——真是壹針見血,真相!
例如,當我的公司樂彩在1997開發垃圾壓縮機時,因為它沒有經驗,所以它首先從其他公司學習,並使用世界壹流公司的液壓閥。但是我壹直在思考壓縮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要求。2004年,機會終於來了。我提出了壹個新的回路,並采用了其他公司的閥門。經過壹年的測試和改進,2005年開始在壹系列產品中使用,那個世界級公司的產品已經不用了。他們派了四個銷售技術人員和部門領導去談判。樂彩公司的領導非常簡短地回答他們:對不起,妳們來晚了。我們新的液壓系統性能更好,價格更便宜,所以不可能再用妳們的產品了。我起步至少晚了7年,但終於趕上了。
再舉個例子。我認識的博士工程師J先生,在亞琛工業大學液壓與氣動研究所讀博士的時候研究過活塞泵。1992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先留在研究所擔任總工程師,直至1996年,後到烏爾姆力士樂的泵廠Brueninghaus Hydromatik擔任總工程師。他在讀博士時,研究所提出了壹項專利——在活塞泵的低壓腔到高壓腔的過渡區設置中壓緩沖腔,以提高泵的性能。在2005年的聚會上,他說,現在我很高興地報告,這個想法終於應用到了系列產品上。改進壹臺水泵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這是馬拉松還是百米賽跑?
搞新產品需要很大的投入和風險。即使產品在技術上無懈可擊,但能否轉化為商品,仍然是壹個市場接受度和可接受成本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還是認真做好現有的產品比較好。目前我國液壓裝置國內市場,進口零部件約占三分之壹,金額達數百億元(液密行業協會);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大陸的流體技術產品僅占3.2%,臺灣省為1.0% (VDMA,德,2007)。如果中國企業能把自己的產品做好,在幾年內減少進口份額,增加出口份額,這將是壹個了不起的成就。我不反對新產品,但我覺得沒必要追求新產品。如果現有產品都不好,為什麽還能做好新產品?
順便說壹下,J先生兩年前回到亞琛工業大學當教授。這樣的教授指導的學生會不會脫離實際,缺乏研究素養?
盧永祥教授曾經指出,“在我們的學科中,有大量的綜合的、集成的、集成的和創新的應用。根據應用的需求和訴求,把現有的技術、最適合的技術、最適合的技術整合起來,形成壹種新的技術,這也是壹種創新。”對此,我雙手贊同。
舉個親身經歷的例子。
在1997期間,當樂彩公司開發新壹代垃圾鬥式提升機時,我采用了差動回路和電液比例閥,它們被恰當地集成在壹起。驅動機制沒有明顯變化,也沒有改變操作習慣,所以不存在市場接受度的問題。但其性能明顯改善,效率大大提高,很受用戶歡迎,從而為樂彩公司帶來上億元的產值。微分電路原理這麽老,每個大壹的水力學都要學。如果妳在上面寫論文,妳會被嘲笑的。當公司想為它申請專利時,我很尷尬。但確實滿足了應用的需要,同時也把工作周期縮短到了安全標準允許的限度。這樣就沒有對手能比它更快,保證了公司在這類產品市場的持久領先地位,至今仍沒有產品能取代它。
所以我的經驗是,不壹定要追求創新,重要的是圍繞實際問題滿足應用的需求和訴求。
多年前,我參與了壹個項目(做翻譯),某大型國企想從德國購買壹項新技術(非液壓)。分分合合,來來回回談了好幾年。中方提出這項技術必須是世界最新的,同時必須經過至少十年實際使用的考驗。中國的要求當然把自己的風險降到了最低,但這怎麽可能呢?除非這十年,全世界都停止創新研發。這家國企有幾千名技術人員,但只準備買現成的樣機和成套圖紙。但德國只有少數人敢於冒險創新,這種精神不能不讓人敬佩。
在妳看來,作為壹名技術人員,應該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
就我個人而言,國內大學機械類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實際理解能力整體上比德國差。所以,我對進入液壓行業的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建議是,
(1)多去車間,多去工地,多做測試,註重解決實際問題,少自欺欺人。
(2)多學習,多思考,不要迷信。國際標準也會有錯誤(見我的隨筆《測試是液壓的靈魂》,貴刊2010第6期),其他標準、手冊、教材就更不用說了。最近偶然看到某液壓閥測試方法的現有行業標準修訂稿。錯誤很多,有些是抄襲老版本1998繼承的。這說明審校者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花精力在上面,沒有仔細審校。如果這些錯誤不能在最終稿中得到糾正,這些謬誤還會再蔓延5年,到10年。
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因為某些數據可能是錯的就把它丟掉,而是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學習。通過思考加深理解。發現可能的錯誤也是壹種進步。
(3)如有可能,多參加與工作相關的短期學習、技術講座和研討會。
Barker教授在他的《流體技術的過去與未來》(由遊主編,第5期,2010)中提到,蓋板式二通插裝閥在大流量領域顯著降低了系統的成本,那麽螺紋插裝閥在小流量領域能否發揮巨大的作用呢?
事實上,螺紋插裝閥不僅可以,而且已經在小流量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插裝閥與其他組裝閥相比,可以說是壹種沒有夾套的閥,不能單獨工作,只有安裝在閥塊或集成塊中才能工作。但也正因為如此,它特別適合和其他插裝閥——集成塊壹起穿西裝,顯得特別緊湊。由於減少了連接管道,降低了壓力損失,減少了可能泄漏的部件,提高了工作可靠性,從而降低了建設成本和運行費用。
(2)三維設計軟件和數控機床的普及,突破了集成塊設計制造技術的瓶頸,縮短了交貨期,降低了成本。集成塊的供應商,從收到系統線路圖開始,就走了集成塊設計、制造、組裝、調試的全過程——交鑰匙,大大降低了主機廠的設計成本。因此,插裝閥集成塊的裝配方法成為液壓系統設計人員的首選。管式閥、板式閥、疊加閥的應用已被大大排斥,尤其是管式閥和疊加閥。
(3)螺紋插裝閥多用於移動機械,行走液壓在整個液壓行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根據2009年的統計報告,行走液壓已占歐洲液壓總產值的三分之二,占世界的四分之三。螺紋插裝閥的應用也大大增加。
(4)伊頓公司在2003年的產品樣本中提到,插裝閥集成塊業務的增長率是其他液壓行業的2到3倍。根據Sun Hydraulics的報告,全球液壓閥市場約為35億美元,而螺紋插裝閥及其集成塊已達到654.38+0.3億美元。據說美國專門制造螺紋插裝閥及其集成塊的HydraForce公司,最近五六年產值增長了1.5倍,從9000萬美元增長到2.4億美元。
(5)由於螺旋插裝閥發展前景看好,近年來各液壓巨頭紛紛收購螺旋插裝閥廠商。比如,布歇液壓集團收購了瑞士富特根公司,派克集團收購了英國斯特林液壓公司。伊頓集團收購了英國綜合液壓公司,博世-力士樂集團收購了意大利控油公司,紹爾-丹佛斯集團收購了意大利Comatrol公司,等等。現在,除了HydraForce和Sun Hydraulics之外,所有世界級的螺紋插裝閥專業制造商都被收購了。
您提到“三維設計軟件和數控機床的普及,突破了集成塊設計制造技術的瓶頸”。據我所知,國內三維軟件主要用於孔校準。
我想知道,在國外,集成塊的設計還用二維圖紙嗎?是直接三維設計的嗎?
專業從事集成塊的設計制造,去過德國Fluitronics,美國SUN公司德國分公司,英國Integrated Hydraulics,Sterling Hydraulics。七八年前,無壹例外都是用三維軟件,比如NX,Solidworks,Solidedge,VEST等。,直接設計集成塊。只有完成三維設計,才能生成二維圖紙。據我所知,國內壹些企業已經全部采用3D軟件直接設計集成塊,壹個工程師壹兩天就可以完成壹個集成塊的完整設計。
對於壹些復雜的控制,傳統的液壓系統回路設計並不容易,甚至不容易真正理解,但是隨著比例閥技術和伺服電機的普及,液壓系統回路會不會越來越簡單?那麽,對於液壓系統工程師來說,是否應該加強電子知識的學習呢?
妳是對的。電子技術,特別是微處理器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給液壓技術帶來深刻的變革。電液比例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只說我在歐洲垃圾集裝箱車上熟悉的壓縮機和提升機:在中檔,壹般用微處理器控制液壓系統,與卡車底盤上的各種電控系統交換信息;高檔,早就用上了電動比例閥,動態稱重,CAN總線,GPS衛星定位,還有七八個微處理器。垃圾集裝箱車都到這種程度了,更別說其他先進的工程機械了。面對如此全面的電液控制和驅動系統,液壓系統工程師如果不懂壹些電子知識,很難和電氣工程師、程序員合作,很難做設計或者維護。因為液壓是靠管道驅動的,機器動不了,總是第壹個懷疑液壓。所以,如果液壓工程師能分析出問題所在,說服機械或電氣工程師,生活會更美好。
采用電液比例技術、伺服電機等。,液壓系統回路可能看起來更簡單,但技術難度肯定是在增加的。因為,電比例閥和伺服電機都有自己獨特的穩態和瞬態特性,不是那麽理想,做了才知道;目前這種發展趨勢的主要目的不是簡化液壓回路,而是提高液壓系統的可控性、安全性、適應性和節能性。
我看了您的書《測試是水力學的靈魂》,深感中國企業普遍缺乏對測試的重視,當然也可能缺乏條件。希望妳以後能多介紹壹下液壓試驗臺的建立方法,試驗方法,試驗結果分析。
謝謝妳的鼓勵。我會盡力的。
關於液壓試驗臺的建立,我想說的是:瞄準目的,少搞花哨。祖訓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乍壹看,亞琛工業大學流體技術研究所的那些試驗臺雜亂無章。但就是在這裏,世界上最先進的研究正在進行,比現在的應用提前了至少5年到10年。
測試方法,不要迷信標準,只要能測出差異就行。本人目前正在編壹本《液壓螺紋插裝閥》(機械工業出版社,計劃2011上半年出版)。在本書中,我打算嘗試整理壹下各種閥門穩態性能和動態性能的測試電路和流程,希望能給讀者壹些幫助。
測試結果的分析,尤其是測試曲線的分析,是壹門很大的學問,我還在學。有些曲線我能看懂七八個點,有些只能看懂三四個點。不過我覺得這比玩脫離實際的理論公式更有意思,也更實際,更能解決實際問題,看到實際效益。
另壹方面,我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國內還是有很多人才的。巴克教授說“工科畢業生必須先去行業,工作至少五年後才能回來申請教授職位”,這在國內目前可能很難做到。然而,許多高校的液壓教師積極參加實踐性的科研或工程項目,取得了成果,獲得了實踐經驗,從而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這也是符合中國目前國情的壹條正確的、有前途的道路。我欽佩和尊重他們。他們壹定會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學生,促進中國液壓工業的發展。
妳對流體技術的未來有什麽看法?
我認為機械工業和液壓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如果把機器比作人,那麽鋼構件就相當於機器的骨架,液壓系統相當於機器的肌肉,電控相當於機器的神經。這樣的模式會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協調,暫時不會有大的變化。因為液壓技術所依賴的兩個基本點——比電傳動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比機械傳動更大的靈活性——並不是那麽容易突破的。
現在固定設備的液壓部分被電驅動-伺服電機等擠出。那是因為電能壹般可以直接獲得,利用水能會多壹個能量轉換,多壹個能量損失。但這只發生在低功率固定設備上。在那些幾千到幾萬噸的水壓機上,20年後液壓就沒有對手了。
目前行走設備的動力基本來自內燃機,所以無論是電力驅動還是液壓驅動,都需要經過壹次能量轉換。所以用電驅動在這方面沒有優勢。我知道壹家歐洲的垃圾集裝箱車公司接到壹個城市的訂單,因為環保黨進了市議會,垃圾集裝箱車必須是電動的,不能是液壓的。費了好大勁才弄出來,更別說研發成本和組裝人工了。光是采購成本,電驅動控制元件就是普通原理液壓元件的十幾倍,性能已經大大犧牲了。是否有未來,各方都持懷疑態度。
燃料電池和室溫超導體壹度被寄予厚望,因為燃料電池可以直接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而室溫超導體允許電流強度大幅提高,從而大幅提高磁場能量密度,大幅縮小電磁致動器的體積。不過好像熱了壹段時間後,又降溫了。
即使有壹天,燃料電池和室溫超導技術可以進入實用階段,可以應用在行走設備上,液壓技術在行走設備上的應用已經受到了強烈的挑戰。屆時,液壓技術的壽命將至少達到65,438+00年。因為任何新技術的推廣都需要壹個由點到面的逐步擴展過程,像液壓這種應用廣泛的技術並不是那麽容易被替代的。在此之前,液壓研發還會有多少新成果?
妳對我們的雜誌有什麽建議嗎?
不知舉辦讀者論壇發表讀者的意見建議和對稿件的評論批評是否合適?我認為我們需要鼓勵討論的精神。實事求是可以把問題攤開,明辨是非。巴克教授總是在我參加過的學術研討會上提問,無論是幾十人還是上千人的大型國際會議。德國人經常用壹句諺語來鼓勵提問:只有愚蠢的答案,沒有愚蠢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不全是傻話,能對讀者有所啟發,作為進壹步討論的基礎。
結論:面試結束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信心了。國外有些公司確實有先發優勢,但是我們離市場和用戶更近,要學會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液壓行業是壹個相對成熟的行業。它的比賽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現在所有的困難都是暫時的。只要我們認真、務實、堅持,就壹定會在競爭中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