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誡命的名稱和意義
誡命這個詞有它自己的意思。梵文樹脂羅,翻譯成中文叫解,也叫清涼。大乘義章說:
說起屍羅,本名涼,又名戒,三業焚火,焚行人,戒可防息,故名涼,涼,也是翻身。為防禁止,謂之戒。具有防非惡功能,禁止;遠離身體和精神的熱度是很酷的。
在梵語中,中文翻譯叫律,也叫調。《大乘篇》卷壹說:
禁律叫做法,法還是法。
佛教的戒律和世間的法律壹樣,可以規範行為,判斷是非。《幕錢資記》卷壹說:
法家,梵文,中文叫法,現在禁疏,包括壹切無三義之文:法之首言者為法。以教書為名,斬斷罪犯是違法的。第二,雲法有分,意思是壹定要量,量在那裏,如果法有分。此外,雲、教解釋的四個字窮盡,說犯罪有輕有重。但這四相,不分法,不虐罪犯,氣候相同,三雲為言安宇,筆亦為筆。必須審教,斷筆。
這裏用世界上的三樣東西來解釋法律:法律、法律、文字,說明法律具有衡量是非、辨別輕重、臨時判斷的功能。壹部清凈法,可以規制六根三業,所以法也叫規制。
戒律通常被稱為博羅蒂木叉,中文翻譯為“永別了解放”和“無處不在的解放”。《大乘篇》卷壹說:
木叉,解放這個名字。戒名為解脫,有兩層意思:壹能免業障,故稱解脫,二能得解脫之果,故稱解脫。七人能從七種惡業中學習,就叫解脫。由此可以得到解脫的結果,叫做解脫。
戒律有許多名字。《幕錢資記》卷三說:
屍寒,不破戒熱,三邪熱;又稱好夢,持有者常得好夢;亦稱學,源於善學戒:亦稱定,若住於戒,心易定;又稱水池,是沐浴的聖地群;又名纓子,老少皆宜,侍奉總是好的;又稱鏡子,從禁欲到純潔,沒有自我形象;又稱力量,如來是強大的,是屍體的力量。
這是基於戒律的作用和功能,讓我們了解戒律在修行佛法中的非凡功德。
第二,戒律必須學。
壹個人受了戒之後,首先要學。《十聖歌法》說:
佛教的僧尼制度,以前在法部是有專門的,所以定罪的話,可以區分僧尼的事務,然後可以學習儒家經典。
佛陀規定,僧侶受戒後要集中學習戒律五年,了解僧尼的行為準則,在學習儒家經典之前,能夠在僧侶群體中獨立生活。《十聖歌》又說:
當所有的僧侶都拋棄了皮尼的研究,他們閱讀和背誦來自多羅、阿毘達磨和佛陀的各種申斥,甚至靠皮尼的佛法生活在世界上。
受戒之後,要先學戒。先學經典就棄戒,所以佛陀斥責這種行為。只有學了戒律,妳才知道如何持守,妳才不會違背妳所受的戒律。社會上不懂法的人叫法盲;在佛教中,對戒律的無知就是戒盲。壹個人雖然不懂法律,但如果觸犯了法律,還是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如果妳不懂戒律,違背了戒律,妳也會受到業障的報應。例如,“禁欲的四點”說:
Jobhikkhu是這樣說戒律的:大德!我到現在才知道到底是佛法還是戒律。半個半月後,我說,言傳身教由此而來。如果壹個和尚都知道自己是和尚,何況是無知無解。如果犯罪者應該像法治壹樣,無知之罪就會加重。戴德!效益不好,說戒就戒,沒有錯過全心傾聽的方法,不知道怎麽辦。
此戒是九十波逃中的第七十三條,叫做言前畏戒。壹個和尚擔心被別人指責,宣稱自己不懂戒律,以為自己懂壹點不過分,其實不然。無知罪除清算、禁欲外,還應加上對戒律的無知。有些和尚受戒後,不但自己不學持戒,還反對別人學持戒,這也是違反戒律的。《戒本四分》說:
當Jobhikkhu和Yubikkhu受到法律的訓誡時,他們說:大德!我不學今天的和尚,甚至不學那些有智慧守戒律的人。我覺得很難問,博依緹。想解決的人應該很難問。
此戒是九十波逃中的第七十壹條,意思是拒絕勸退學生。有的和尚不學戒,勸戒他的時候,他不但不接受,反而指責勸戒者。“四分戒本”又說:
如果和尚這樣說戒律:壹個大德為什麽要說這個雜戒?說是戒,是煩,是疑,戒故是輕,博義體。
這個戒是《伯夷體》第七十條,說:誹謗他人學戒、說戒是罪。
3.紀律是僧伽判斷對錯的標準。
記得我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有同學來北京做客,和其他同學睡壹張床。被師傅碰到,師傅指責我違規!那個同學問:妳犯了什麽戒?結果法師說不清楚。壹個沒有學過戒律的人是分不清是非的,因為他不知道僧伽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
現實中由於人們對戒律的無知,很多事情都不如法律。這裏我只想舉幾個例子:
1,清凈人的使用:清凈人指的是在寺院服務的人員,他們的任務是照顧僧尼。現在有的男修道院大量使用純女,有的女修道院使用純男。如果從紀律的標準來看,顯然不如法律。《僧法》說:
和尚的女純是不行的,男人的純也是可以的。和尚廟不能用純女,佛寺不能用純男。
於陵大師的廟誥說:
和尚寺廟不要存純女,壞和尚要做梵文,讓他們現在不犯罪,讓那些沒有離開欲望的人,依然有女人味。事實證明,我聽到隔壁的聲音,心就被染幹凈了,別說付出生命,就已經是嚴重的冒犯了,壹直都是前後矛盾的。
不能用異性去寺院工作,因為很多僧尼還沒有離開欲望。對於壹個長期沒有離開自己欲望的人來說,他會被感染,甚至會打破規則。
2.剃度的問題:現在的和尚群體中,有很多女性被強制剃度出家,按照戒律是不可以的。盛宴大師在《紀律大綱》中說:
和尚只能剃度沙彌尼,不能剃度沙彌尼,因為佛從來沒有親自花過女人出家。佛陀曾親自花了許多和尚和兩個假人——奢侈的難以啟齒,但他沒有吻過壹個女觀眾(《論沙婆多》卷二)。
這在法律上是有明確記載的。仲尼先以八尊法出家,後為仲尼剃度。因此,沙米尼戒律說:
既然不是羅漢菩薩,就不能花。佛教中女性可以出家,但為了防止感染,杜絕嘲諷,僧人不允許剃度女性出家。
和尚不能給沙彌尼剃發,沙彌尼必須阻止他出家。除了杜絕嘲諷,也是為了防止染色。
3.戒的問題:戒了以後可以戒,戒了以後可以再受戒。很多僧尼大概都會知道這個道理。其實這個只適合男性。戒了以後,僧尼就再也沒有出家的資格了。四點定律說:
不喜梵天,聽戒舍戒歸家。如果想重新修行佛法,也可以在家聽聽大戒。
羨慕五欲之樂,不願意住梵文者,可棄戒歸俗,再覺清凈自在,亦可受戒。十律念叨著說:
我不放棄,我不能再痛苦了。
戒了之後,仲尼不能再受苦了,因為仲尼出家是方便的。
在前僧群體中,不如佛法的例子數不勝數。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戒律的無知,只有學了戒律才能知道這些東西是不是和法律壹樣好。
第四,學完戒律,可以做僧伽事務。
壹個不懂戒律的人是無法在僧團中獨立生活的,更談不上有資格承接僧伽事務,因為戒律是僧尼行為的規範,不懂戒律,行為就失去了依據。學完戒律,就可以做僧伽事務了。
1,皈依信徒。僧尼除了自修自修,還弘揚佛法。弘揚佛法的內容無非兩類:壹方面是宣揚佛法,另壹方面是傳授皈依戒律。在給予三皈依的情況下,佛陀釋迦牟尼的第壹個弟子,耶舍迦葉的父親,在佛陀面前說:我要去佛陀那裏,去法律那裏,去和尚那裏,我只希望佛陀聽我這個優秀的女人的話。所以說,它被三個轉換所接受。道玄的《處理錢財劄記》認為,如果皈依三次,就要先懺悔,再皈依三次,就結束了。南宋以後,法鈔失傳。近代以來以明末見月律師所寫的《三教五戒》為藍本,通過比較菩薩戒律乃至戒與足戒的教義而編撰而成。* * *分為八項:求師、開悟、求聖、悔改、皈依、許願、示益勸誡、歸向,可謂宏大。三種轉換方法的細節差別很大,但各有各的含義。壹個學過戒律的人,自然知道選擇,哪種情況下用簡化法,哪種情況下用詳細法。
2.管理寺廟。住持廟裏的僧尼壹定要懂戒律,不然會很迷茫。比如對僧人物件的處理有四點不同:壹是常住:是所有僧人的廚房、寺院、住宅,郭華樹木園存放牲畜等重物,不能單獨使用;二、十方居所:若僧舍常被僧食,身與十方相連,但只為局所用;三、現與現:像施主提供給寺中僧人的衣服、藥品,現在是根據物證來劃分人數的;第四,十方在場:比如五方死者,分給大眾,但人數不限。沒學過戒律就分不清和尚和物的區別。
壹個寺院的領導還主持著很多僧務,比如業障、護符、結界、定居、自性等等。這些做法都有自己的詳細規定。只有了解這些做法,我們才能承擔它應該承擔的責任。
3、作為老師給戒指。出家為師是為了續佛智,但並不是所有的僧尼都有資格。根據《三藏受戒度四分法》提出三個條件:壹是十夏後必須戒蠟十年;二、知法:即知二法;第三,秦能教授:那就是他能認真負責地教導他的弟子。這三個條件中,知法應該是最關鍵的壹個。如果師父不懂佛法,需要依靠別人,怎麽教別人戒律?
五、戒能成就種種功德。
戒律在個人修行佛教中尤為重要。壹切功德都要以紀律為基礎,壹切功德都要靠純粹的法規才能成就。
1,成就善法:戒律如大地,大地能生長萬物。同樣,守戒可以成就各種善法。遺產經文說:
如果沒有清凈的戒律,壹切善行都不會誕生。
沒有清凈的法度,壹切善法功德都不能誕生。《大智慧論》說:
要想大賺,就要持戒,壹切德之根,出家之重,如惜珍寶,護性命,以戒為壹切善法的居所,如行無腳,飛無翅,渡無舟,高不可攀;如果妳不戒掉,妳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世間最大的利益就是學佛,成就菩提。妳要成就這麽好的法,就要持戒。理解的理論說:
戒能得諸種勝,即引天下向善法。
世間善法的誕生,應以持戒為基礎。
2、好莊重,名揚十方:很多人都想擁有壹個莊重的外表,他們想盡辦法用各種裝飾品來顯得莊重,其實這並不是最根本的辦法。要想生而莊嚴,就要持戒。《薩迦尼乾子經》說:
不持戒,連野都活不下去,更別說功德了。
壹個不能持戒的人必然墮落,即使得不到壹個醜陋卑微的人,更別說壹個莊嚴的愛人。《持經》說:
三十二相無分別,皆因持戒而得。不守戒律,不能自降身份,大人們會回報的。
三十二張照片是印度公認的貴族照片,也可以說是完美的長相。持戒,可得三十二覺。另外,要想得到好名聲,也要持戒。《大智慧論》說:
人雖貧窮卑微,卻能持戒,聞十方,譽遠,愛天人,得其所願。
即使老師沒有地位和財富,他的名聲也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受到天人的尊重。
3.人與自然的起因:盛宴大師在《戒律大綱》中用五戒作為他通向人與自然的通行證。五戒是做人的原則,擁有充足的戒律是完善人格的基礎。《戒本四分》說:
如果妳想生在天堂,如果妳想生在人間。時刻守護好自己的腳,不要損傷。
妳若有清凈法,不犯戒,將來可保人身,或生於天。《美好生活經典》說:
如果妳想長生不老,妳必須保護妳的腳。
只有護持凈戒,才能化身上天,享受福報。
4、解脫的關鍵:持戒有人生的後果,但和尚持戒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解脫。持戒是解脫的基礎。遺產經文說:
如果妳遵循這個戒律,妳就必須變得聰明。
戒智是佛教的“三不放過”。只有從生活中禁欲,從發展中智慧,從智慧中煩惱,才能得到解脫。涅槃經上說:
要見佛性,證大涅槃,就要深入修持清凈戒律。
只有堅持清凈戒律,才能看清佛性,證明大涅槃。華嚴經說:
戒律是至高無上的菩提經。
無上菩提是佛果,只有修行戒律才能成就佛果。
第六,可以讓佛法長久。
《四點法》中解釋了佛陀的戒律有十大好處,最後壹點是使佛法長久。因為戒,所以有純粹的比丘;因為戒,才有和諧的僧團;因為戒律,佛教在社會上的形象很好。所以戒律可以讓佛法長久。佛陀的第壹條戒律是讓佛法長久。例如,大集合說:
十方世界菩薩請佛為禁戒中五道眾生。比如留下佛土,時間長了佛祖允許就禁止了。“十方世界菩薩請佛做戒,因能使佛法長久。
為了使佛法長久,僧尼要嚴守清凈為法的戒律。十念法說:佛教何時世?”佛陀回答:以比丘之清凈,謂戒不壞,名法在世,連三世佛也名。
佛教在世間存在的時間長短,取決於對戒律的宣揚和僧尼對戒律的恪守程度。《好意見論》說:
阿難,佛說,我死後,有五法度長存:第壹,來尼者,是妳的師父;第二,下降到五個人持有法律;第三,中國十人,邊疆五人,依律受戒;第四,甚至有20個人像法律壹樣犯罪;五、律師執法,佛教活了五千年。
以戒為師,如法戒、持戒、按戒行事,佛教才能長久。對薩坡鐸說:
普尼有四層意思,其余都沒有:第壹,戒是佛教的平地,壹切善都從這裏生長;第二,所有佛教徒都以戒律為生,所有眾生(三善道)都有戒律;三、有趣涅槃的開始;第四,是佛法,可以莊嚴。
佛教依戒而生,能莊嚴佛法,使佛法長存人間。
七、違反過失
持戒的和尚可以讓佛法長久。相反,僧尼如果違反戒律,打破戒律,就缺乏高尚的人格。沒有純粹的儀式,就沒有和諧的僧團,沒有純粹的儀式,佛教在社會上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形象。如果僧尼違背戒律,佛教就提前滅亡了。違反戒律的僧尼可以滅法。十律念叨著說:
滅法有五種:第壹,壹個比丘那麽小,他的心已經神聖了;二、白衣生於天庭,和尚下於地府;第三,有人放棄事業出家破戒;第四,很多犯戒的人互相幫助;5.就連羅漢也被打被罵。
有的人放棄了世俗的所有,出家卻不能持戒;在佛教界,無戒或破戒的和尚高高在上,有尊嚴,受到崇拜和支持,德行高尚的僧尼受到壓制。佛教能長久存在於世間嗎?四點定律說:
消除疾病的方法有五種:壹是有僧人不懂念法,喜歡忘句,重教他人。既沒有文字,也沒有它的意義;第二,為僧奪座,壹國為之治,但多不守戒,而行不善,必學他人,舍生忘死;第三,有持法對待墨夷教而不傳授習俗的僧侶,即使他們的生命終結,法律也會被摧毀;第四,有難教的和尚,不善良的和尚,善良的和尚;第五,罵對方,求對方長處短處,滅佛法。
法中提到的這些現象,在現在的教界看來都是存在的,再這樣下去,佛教還能在世上活多久,實在令人擔憂。
僧尼違反戒律,行為無規,對自己造成的後果不堪設想。《中阿經》說:
破戒的失敗有五:壹、求財不夠;第二,設定為下降;第三,大眾不愛;第四,惡名人布;五,死在地獄。
犯戒的人在這世上名聲不好,將來會得到無盡的地獄報應。
八。結論
綜上,可見今天弘揚戒律的意義。但戒律畢竟是2000多年前制定的,所以很多人壹提起就有壹種過時的感覺。我們不否認戒律有其過時的成分,因為佛祖是帶著業障制定的。但是戒律被翻譯到中國後,特別是南山律師根據華中地區的國情整理出來後,很多內容是可行的,只有根據這些戒律才能延續佛教。所以作為現代僧伽,有責任繼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