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理解誠信?大學生如何做到誠實?

如何理解誠信?大學生如何做到誠實?

也就是真誠待人,老老實實,講信譽,說話算數,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話算數,信守承諾。

誠信的範疇由“誠”和“信”兩個概念構成。真誠,就是真誠和誠實;信是指信任、信用、守信。“誠”和“信”作為壹個科學的道德範疇,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現代社會,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現代化都凸顯了誠信的價值,要求誠信的踐行。我們可以把誠信定義為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現代經濟契約關系和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傳承誠實守信傳統美德的心理意識、原則規範和行為活動的總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誠信的本質:

首先,誠信是人在立身於世、為人處世、生活實踐中必須具備的壹種真誠求實的態度,守信用的行為品質。它的基本要求是說真話,做老實事,誠實做人。誠實是真誠和忠誠;誠信就是說話算數,信守承諾,這是現代人必須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品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只有樹立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其次,誠信是壹種社會道德原則和規範,要求人們以求真務實的原則指導自己的行為,以知行合壹的態度對待壹切工作。在現代社會,誠信不僅指公民和法人之間的商業誠信,還包括基於社會公正的社會誠信,如制度誠信、國家誠信、政府誠信、企業誠信、組織誠信等。也就是說,任何政府和制度都應該按照誠信原則來組織和構建,也應該按照誠信原則來行使職權。壹旦背離了誠信的原則和精神,政府就會失信於民,制度就會成為不合理的負擔。

再次,誠信是個人與社會、心理與行為的辯證統壹。誠信本質上是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或信仰倫理與責任倫理的統壹,是道義論與功利論、目的論與手段論的統壹。如果說“誠”強調的是個人內心信仰的真誠,是壹種品行和美德,那麽“誠”就是這種內心品德的外化,是壹種責任和規範。中國歷史上有句話叫“誠於中國,信於外國”。誠信不僅是壹種道德目的,壹種人們應該擁有的信仰,也是壹種道德手段,壹種人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壹種謀取利益和實現利益的方式。誠實可以是價值論的和功利的,也可以是義務論的和道義論的。價值論和功利主義的誠信觀把誠信作為壹種價值和實現目標的手段,認為人沒有誠信就無法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完善,也難以獲得長遠的、真正的利益。義務論和道義論的誠信觀把誠信作為壹種義務和內在要求,認為人們重視誠信是提高自身素質、實現全面發展的需要。即使不能帶來物質利益,但依然彌足珍貴。我們主張在誠信問題上把道義論和功利論結合起來,既把誠信作為謀利和促進發展的手段,又把誠信作為神聖的使命和固有的義務,使誠信既崇高又實用,既偉大又平凡,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極亮中庸”的價值特征。

總之,誠信是壹切道德的基礎和起源。它既是壹種個人美德和品質,也是壹種社會道德原則和規範;它不僅是壹種內在的精神和價值,也是壹種外在的聲譽和資源。誠信是道德的體現,也是功利的保證或源泉。

誠信的類型和表現形式

誠實有不同的類型和表現形式。從縱向的歷史坐標上,我們可以把誠信分為原始血緣社會的自然誠信、中世紀農業社會的家庭或人際誠信和現代契約社會的公共誠信。原始血緣社會的自然整體性表現為與血緣關系的聯系,這種聯系產生於原始群體內部的生產生活需要,血緣群體是同類群體的行為邊界。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極低的原始社會,個人完全依賴於血緣群體,自然對血緣群體有忠誠和信用,於是“守信、修誼”成為原始人的基本行為規範。而且,這種天然的誠實與天然的團結勇敢、原始的集體主義等緊密相連。這壹階段的誠信自然因素多於社會因素,整體上是朦朧的、混亂的、缺乏思想性的。中古農業社會的誠信是與地位和等級的依賴相聯系的家庭或人際誠信。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是壹種自給自足、封閉的內向型經濟,它受到狹窄的時空和交流的限制。它依靠家庭紐帶和“熟人社會”進行生產、交換和消費。人們生活在壹個熟人社會中,並由此形成了維系這個熟人社會的誠信等道德原則和規範。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的地位層次不同,權利義務也不同,所以誠信的內容、性質和方式也不同。在現代市場社會,誠信是以契約為特征的。現代社會與傳統農業社會的壹個本質區別是從身份到契約,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人身依附到人身獨立。現代市場經濟是壹種開放的外向型經濟,通過交換將生產和消費聯系起來。它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打破了傳統的地域限制,使“熟人社會”進入了“陌生人世界”。在這樣的社會裏,商品交換的誠信只能依靠契約和合同,在法律和制度的保護下才能進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誠信規範從潛意識發展到顯性的意識形態,並日益明確和具體,成為調節社會關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準則。

從橫向的現實坐標來看,我們可以把壹個社會的誠信分為經濟誠信、政治誠信和文化誠信。經濟誠信是指經濟生活和物質文明建設中的誠信,直接關系到盈利和講信用,主要表現在企業誠信上。市場經濟應該是誠信經濟,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作為借款人,能否獲得市場信任取決於其償債能力;作為經營者,能否獲得投資者的信任,取決於其運營能力;作為代理人,能否取得對控制他人資產的信任,取決於妳依法對他人承擔資產責任的能力;作為勞動者,能否獲得勞動力市場的信任,取決於他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隨著電子商務、網絡交易、期貨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的興起,信用倫理精神已經成為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國內外經驗表明,市場經濟越發達,越需要加強信用倫理,這是融入世界經濟、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前提條件。因此,富蘭克林說,“信用就是金錢。”信用、信任和聲譽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通行證,也是保證其成功的動力源泉和優勢資本。現代信用是經濟活動主體對自身行為的鄭重承諾,是社會各界對其履行的積極評價。信用包括借貸資本意義上的專業信用(包括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和消費信用)和壹般經濟活動中的社會信用。信任是基於信用的交易雙方之間的經濟關系。只有值得信賴的企業才能獲得公眾的信任,才有良好的經營活動環境。名譽是壹般信用關系的升華。壹個值得信賴的企業在市場上有很高的聲譽,能夠受到其他企業和消費者的青睞。聲譽是壹個企業、壹個地方乃至壹個國家的精神財富和價值資源,甚至成為壹種特殊的資本。壹個信譽好的企業,在市場上的形象好,知名度高,這本身就是壹筆巨大的無形資產。經濟誠信包括生產誠信、交換誠信、分配誠信和消費誠信,體現在經濟決策、經濟活動和經濟評價中。

政治誠信是指政治生活和政治文明建設中的誠信,主要表現為政府誠信。治國要講誠信。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向孔子請教如何治國。孔子將其概括為“糧草充足,兵多,民信。”子貢又問三個必須去掉哪壹個,先去哪壹個,孔子毫不猶豫地回答:“去從軍。”子貢又問“吃飽飯”和“為民所信”這兩項要去掉哪壹項,孔子答:“吃。”在孔子看來,“自古有死,民無信不立。”建立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比強大的軍隊和充足的食物對國家的“建立”更重要。荀子對此也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法令取信於民則國強,法令不取信於民則國弱。所以,治國理政的目的和基礎應該是樹立信仰。在現代社會,政治民主化已經成為壹種趨勢,它要求按照誠信原則規範政府及其官員的行為,增加政府行為的透明度,避免行政壟斷和行政工作的暗箱操作,實行政務公開,依法行政,建立誠信政府。此外,政治誠信還包括政治活動和政治制度的誠信。

文化誠信是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誠信,主要表現為教育誠信和學術誠信。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用科學理論武裝人,用正確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精神塑造人,用優秀作品激勵人。為此,要加強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公民道德建設,把誠實守信的道德標準和制度落實到各行各業,堅決鏟除精神文化領域的不誠信行為。

誠信的功能和作用

在社會生活中,誠信不僅具有教育功能、激勵功能和評價功能,還具有約束功能、規範功能和調節功能。個人認為,誠信是壹種高尚的人格力量;對企業而言,誠信是壹筆寶貴的無形資產;就社會而言,誠信是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就壹個國家而言,誠信是良好的國際形象。

第壹,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誠信是個人必須具備的壹種道德品質和品格。壹個人如果沒有誠實的品德和品質,不僅難以形成內在統壹的完整自我,也難以發揮自己的潛能,取得成功。程易指出:“士不可不誠,不可不誠而為善,不可不誠而為君子。不老老實實學習,就會學到雜七雜八的東西;不老老實實做事,就輸了;自尋不是真誠,是欺騙自己的內心,拋棄自己的忠誠;不以誠待人,則失德,增怨。”(河南程遺書第25卷)“誠”既是德性與善的基礎和根基,也是壹切事業成功的保證。“誠信”是壹個人形象和聲譽的標誌,也是壹個人最起碼應該具備的道德品質。子曰:“信則有責。”“人家不相信,也不知道能做什麽。”對內要真誠,對外要相信。壹個人的心是真誠的,他的嘴必須有信仰;心要誠,口要信,身要誠。誠信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保證,也是個體修身、達善的內在要求。缺乏誠信會讓自我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個人很難對自己的人生做出積極的判斷和評價。同時,誠信的缺失不僅欺騙了自己,也欺騙了別人。這種自欺欺人,不僅摧毀了健全的自我,也摧毀了人際關系。所以,誠信是個人生活的根本,是人生的瑰寶。個人講求道德修養和道德自我教育,培養理想人格,需要真誠忠實地進行自我修養和自我改造。中國古代思想家強調“赤子之心”和“反赤子之心”在個人道德修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修德的關鍵是要有壹顆赤子之心和壹顆赤子之心。真誠的程度決定了修德能達到的高度。可以說“誠能使石開”,“世上有不可化之人,惟恐誠未至;世上無計可施,只怕決心不堅。”所以中國人特別強調“做人要真,說實話,做實事”。

二、誠信是企事業單位的立身之本。誠信作為壹種普遍適用的道德原則和規範,是建立行業和單位良性互動關系的道德杠桿。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規範。誠實守信是所有員工在職業活動中必須且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員工與客戶、職業與員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企事業單位的活動都是人的活動,所以要發展,必須講究誠信。因為發展不僅包含組織自身實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強和提升,還包含組織之間、組織與外部和內部因素之間關系的優化和完善。無論是組織自身實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強和提升,還是組織內外部關系的優化和改善,誠信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可或缺的。誠信不僅產生利益和物質化的社會財富,而且產生和諧和精神化的社會財富。在市場經濟社會,“顧客是上帝”,市場是公正的法官。如果壹個企業背叛上帝,不誠信經營,盲目走歪路,結果必然是被市場淘汰。誠信是塑造企業形象、贏得企業聲譽的基石,是在競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砝碼,是現代企業的命脈。

第三,誠信是壹個國家政府的基礎。國家的主體是人民,國家的主權也屬於人民。中國古代政治倫理強調“民為國之本,國為根本”,“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認為國家領導人應以真誠的態度和方法取信於民,從而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太平清領。唐代魏徵上書唐太宗:“求木之長者,必固本;欲流遠者,必掘其源;思國家之安者,積德也。”(《貞觀政治家,論第壹執政之道》)治國之道在於尊仁義,仁義的主要內容是誠信。柳宗元說:“信仰是政治的法則,不能就這樣不了了之。”宋代司馬光在《子同治簡》中指出:“壹個相信自己丈夫的男人是壹個男人的財富。國家受人民保護,人民受信任保護。不可能讓人民相信,也不可能讓人民保衛國家。所以古王不欺四海,欺君不欺鄰。善其國者不欺其人,善其家者不欺其親。相反,壞人欺負他們的鄰居和他們的人民,甚至欺負他們的兄弟和他們的父子。不信則不信,上下離心,以至於敗北。”以上言論表明,廉潔是領導者治國的基本準則。誠信構成民族道德,主導民族運氣。沒有誠信,民族道德就不可能有長久向上的民族氣運。在現代社會,民主政治已經成為壹種潮流和趨勢,要求以誠信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政治的核心是權力。政治權力的歷史形態是私權或集權,民主政治下的權力是公權力。公共權力意味著權力屬於人民,本質上是為人民服務的,權力的合法性來源於人民的信任。失去人民的信任,就會失去權力合法性的基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高度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 上一篇:如何做好影院活動的營銷策劃
  • 下一篇:學習型家庭教育的轉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