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用五個字形容中國目前的教育現象?

如何用五個字形容中國目前的教育現象?

知識的積累,對人性本質(想象力)的壓制,素質教育的缺失,孩子性格建設的缺失,培養孩子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的空洞化。

基礎教育管理體制不合理;基礎教育評價體系存在問題;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浪費嚴重;教學形式僵化固化,學校教育過於註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生的社會性、價值觀和創造性。

我也同意上面的問題。同時,作為壹名基層壹線教師,我想談談我的感受:

首先,教育的功利化現象日益嚴重。基礎教育壹直是以升學考試為中心,側重於知識的掌握和應對升學考試的訓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壹個終身的考驗。

雖然在目前來看,這是壹種相對公平的選拔,但也因為考試內容缺乏“重知識,輕實踐”,“重記憶,輕思維”,“重傳承,輕創新”,高度重視考試分數,過度的競爭心理,整個教育思想和環境變得急功近利。

教育把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放在首位,更關註個體如何獲得滿足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忘卻了教育固有的教育功能,放棄或忘記了人文教育的固有目的,以尋求個體心靈的“自在自足”。

二是地方(或學校)教育領導目光短淺,缺乏大教育理念,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由於很多學校升學壓力的客觀存在,高考仍然是當前乃至今後很長壹段時間學校工作的重點,學校的壹切工作都是圍繞它來進行的。所以道德教育有淡化的趨勢。

很多學校的德育往往缺乏系列性、深度和有效性的開展。學生有限的時間還是被壓縮在教室裏。雖然外界壹直鼓吹學習成績優秀,但其實成績是壓倒性的。這種教育培養了很多思想不健全的學生,將來會產生負面影響。

第三,學科發展還不平衡,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實!。很多學校不按照國家課時標準安排課程,非統壹的學科課程也經常被隨意擠占。很多學校都有兩套時間表,壹套是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安排的,所有課程都有,臨時用來迎接上級的檢查;壹套是學校日常實際操作課表,只安排考試科目。

有些學校為了標榜自己是素質教育,開展所謂的社團活動。其實學校只要把音樂、形體、美體等課程全部開出來,比壹周只開壹次的社團活動好太多了,學生也不用擔心參加哪個社團活動了!

第四,我們的教育缺乏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

基礎教育把學生當成接受教育的機器,把教師當成傳授知識的工具,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和獨特性。基礎教育生產統壹課程、統壹要求、統壹組織形式、統壹教學水平的統壹教育產品。人的獨特性被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個性從根本上被忽視。

強調知識,卻沒有以應有的人文關懷引導知識;強調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事實是它束縛了師生的自由;強調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占用了人的思想和活動的大量空間,使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發揮。

這種教育壹方面造成了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心理壓力大,職業倦怠周期縮短;壹方面,學生越來越厭學。

五是忽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教育。縱觀中小學,我們會發現這樣壹個奇怪的現象:我們中小學生花在外語上的精力比花在語文上的多得多;許多外國的神話和故事為許多外國人民所熟知,但他們對中國的壹些傳統文化壹無所知。

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被凍結、拋棄甚至毀滅。現在的孩子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越來越遠。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好感漸行漸遠,變得淡漠,甚至消失。

這不能不說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悲哀,是壹個歷史時期壹個文明的不幸!看看當今國家“崇洋媚外”的現象。其實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近幾十年來壹直在關註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繁榮。

“教育”是教會別人以知識為工具進行思考的過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所擁有的創造更高的社會財富,實現自我價值。

在教育領域,“教育”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壹般來說,人們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壹個是社會角度,壹個是個體角度。

前蘇聯和中國壹般從社會角度定義“教育”,英美的教育家壹般從個體角度定義“教育”。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我們可以把“教育”的定義分為不同的層次:

(1)從廣義上講,任何提高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教育”被視為整個社會系統中的壹個子系統,分配和承擔壹定的社會功能。

教育最本質的理解是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知識灌輸和行為引導;教育的對象是人;內容必須是良性的,有意義的。這樣人們就可以改造社會。

(2)狹義上是指個體的精神升華。這個定義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從個人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往往等同於個人的學習或發展過程。

(3)狹義上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壹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身心影響,並將其培養成為壹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裏主要指的是中國校園的應試教育。

教育是在壹定社會背景下促進個人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的實踐活動。

如果圍繞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來定義,教育可以定義為人們有意識地通過多種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傳遞信息,希望影響自己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幫助或阻礙他人獲得某種觀念、品質和能力的社會活動。

前壹種角色的人叫教育者,後壹種角色的人叫教育對象。這個定義符合人類壹切教育活動,可以作為教育的基本定義。

當代詩人、文化學者張修林在《論教育》壹文中有如下解釋:

所謂教育,應該是社會文化的傳授和傳播。社會文化,包括藝術和科學,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

第壹個層次是指高層次的文化,即抽象的、無形的,如社會心理、審美、價值等。

第二個層次是指從第壹個層次往下的具體,雖然妳看不到具體的存在,但妳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結構和活動方式,比如政權及其機構。

第三個層次是指表面的文化,即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或材料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物化文化,物質文化。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其實就是讓人們接受各種有用的知識,以此來吸收和融化這些知識,使之直接作用於社會,或者說是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升華出新的知識,也就是發現和發明。

前者就像壹個物理變化,接受它的人就像壹個裝東西的容器。接受的幾樣東西還是壹樣的,只是在壹個不同的地方,有些雜七雜八。這大概就是常說的實用型人才——技術型或者技術型人才。

後者類似於化學反應,產生了不同的和其他的東西。這樣的人才能夠很好地掌握壹級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觀念和研究方法。這就是創作天賦。

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在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影響力,主要是壹級文化和創意人才的影響力。人類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是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它提供了感覺、記憶、聯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維功能,使人的意識相互影響,相互傳播。

  • 上一篇:大家好,我想了解壹下西河鼓,資料越全越好。如果有關於西河鼓的論文,或者網站也可以
  • 下一篇:家居風水禁忌大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