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看待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特點及其飲食觀念?

如何看待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特點及其飲食觀念?

壹個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大有小,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治性質、經濟結構也不壹樣,所以各國的飲食文化也不壹樣。

中國飲食文化

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儒家倫理道德、中醫營養理論以及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時尚、民族性格特征的影響,歷史上創造了中國的烹飪技藝,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進化的角度看,中國的飲食文化延續了1.7萬多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四個發展階段。引進了6萬多種傳統菜肴,2萬多種工業食品,豐富多彩的宴席,豐富多彩的風味流派,贏得了“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講,中國飲食文化涉及食物來源的開發利用、餐具的使用與創新、食物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與食品行業的經營與管理、餐飲與國家安全、餐飲與文藝、餐飲與生活境界的關系。

從廣義上講,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工藝、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餐具、消費與水平、民俗與功能等角度進行分類,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品位,反映出不同的使用價值。

從具體來看,中國的飲食文化突出滋補理論(素食、重視藥膳、滋補),講究“色、香、味”,五味和諧境界理論(風味獨特、味道鮮美,有“舌菜”之譽),變奇為正的烹飪方法(廚房規矩為本、靈活多變),提神醒腦的飲食理念(。

從影響來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同時也間接影響了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比如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大豆等,讓全世界幾十億人受益。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壹種源遠流長的地域文化,視野開闊,層次深,角度多,品位高。是中國各族人民在654.38+0萬多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食物來源開發、餐具研制、食物配制、營養保健、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和影響了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是壹個文明國家,有著悠久的飲食文化歷史。我在世界上生活了20多年,也學到了壹些東西。現在我總結以下飲食文化的特點,希望妳能學會:

第壹,口味多樣。由於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各地的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有差異。長期以來,飲食中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壹直有“南稻北上”的說法,口味分為“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主要有巴蜀、齊魯、淮陽以及廣東、福建等地。

第二,四季不同。根據季節進食是中國烹飪的另壹大特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根據季節變化調味配菜,冬濃夏淡。冬天燉,夏天凍。

第三,註重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藝精湛,而且有註重菜肴美感的傳統,註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和諧。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胡蘿蔔還是白菜心,都能雕琢出各種形狀,別具壹格,達到色、香、味、形、美和諧統壹。

第四,註意口味。中國烹飪講究味道由來已久。它不僅對小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其命名、品嘗方法、用餐和娛樂時的節奏也有嚴格的要求。中國菜名可以說是出神入化,優雅無比。菜名既有基於主、輔、調味、烹飪方法的現實主義,也有基於歷史的。

第五,食藥結合。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密切相關。幾千年前就有‘藥食同源’、‘藥食同源’的說法,利用食品原料的藥用價值,做出各種美味菜肴,達到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特別強調飲食要與宇宙節律相協調,春夏秋冬要吃不同的食物,甚至在加工烹飪食物時還要考慮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並在《禮記》中有明確記載,反對顛倒季節,如春天的“夏”、“秋”、“冬”。當然,我們也反對吃反季節的食物。孔子說“不可時不吃”,有兩層意思:壹是定時吃,二是不吃反季節的食物。與當代意識相反,有些人吃過季食物是為了炫耀。西漢時,皇宮就開始用大棚種植“蔥、韭菜、刨花”,西晉的財主石崇也有大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奏的思想,的確是中國飲食文化獨有的。

“陰陽五行”理論是傳統思想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普遍規律。人是“三才”之壹,飲食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制作飲食的烹飪也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所以不僅口味分五,還出現了“五味”理論(其實人能感受到的味道不止五種,但兩三千年前就能區分出五種)而且,大量的五谷、牲畜、蔬菜、水果被量身定做地納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讓人覺得荒誕不經。更讓人驚訝的是“眾人飲養陽”;壹切食物都要滋陰益氣(《禮記·郊祀特》)。認為只有吃喝與天地陰陽相協調,才能“與神相通”,與天相通,達到“天人合壹”的效果。所以祭天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學說。這個說法被後來的道家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壹個出發點。比如吃食物,被認為是增加人體的陰陽。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審美理想。“中庸者,天下之本;和諧的人也是到達世界之巔的人。和者,天無位,育萬物”(《中庸》)。什麽是“中”?不能簡單用“中”來概括。這個“中”就是恰到好處,恰如其分的意思。有點像河南話裏的“中”。“和”也是壹種烹飪理念。《古文尚書·明壽》中有壹句名言,意思是做好湯的關鍵是要配鹽(鹽)指出“和”不是“同”,而是基於不同意見的協調。因此,中國哲學家認為,世界上的壹切事物都在“和諧”的狀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繁衍和發展。這種審美理想的基礎是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這種通過調律實現“和諧之美”的思想,受到古代烹飪實踐和理論的啟發和影響,進而影響到人。

與“中和”相反,烹飪中的極端不被認為是正宗的。雖然那些“鹹、辣、酸”的食物會受到壹些處於不正常狀態的人的追捧,但從長遠來看,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更加有害。

如上所述,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點。雖然有些特征是現代人無法理解或不科學的(近壹個世紀以來,“科學”壹詞在中國幾乎成了壹種宗教信仰,只是衡量各領域是非的標尺,但其本身是不容質疑的),但僅僅是“科學”二字就可以說嗎?如果更註重“文化”,那麽研究中國人的飲食,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環節,也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壹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壹個模糊的概念。有研究者壹般說包括吃什麽、怎麽做、怎麽吃三個方面。有研究者認為,食品文化學孕育了六門科學,即烹飪學、食品制造學、食療學、食品民俗學、食品文學藝術學、食品制造學;也有研究者主張增加飲食美學、飲食商業、飲食器具等。我太無知了,涵蓋不了這麽多學科。我對飲食文化的理解主要是指飲食與人、人與人的關系及其社會意義。所以,雖然我也討論食物、菜肴、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用餐環境、餐具等。但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都是圍繞著它們與人、與人的關系及其社會意義來介紹和評價的。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流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部分都省略了,意在突出美食生活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

  • 上一篇:如何在幼兒園的所有教育教學活動中貫徹《指南》精神?
  • 下一篇:10節選,關於風俗習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