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必須指出,以上關於教法、學為先、生本教育的具體內容,是我今年5月3日在桂平教育信息網發表《談學本教育》壹文後,真正收集到的。也是從那時起,由於我的教育同行們的指示,為了首先找出我自己對生本教育和生本教育的本質區別的懷疑,對這些教育和教學理念進行了比較研究。以上對比的具體內容,除了生本教育是我個人創辦的原因外,其余均為原創。其他內容,包括嘗試教學法、先學後教、生本教育,都是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主要是通過網上搜索,來源可能不夠權威;內容可能不全面,甚至不準確。這些不可避免的遺憾,都是我個人研究條件有限,研究時間倉促造成的。之所以要明確提出這些遺憾,是因為我敢於承認自己對嘗試教學法、先學後教、生本教育的研究還很膚淺,包括生本教育,還有很多東西要向廣大教育同仁朋友請教。希望大家給我提意見!
但同時不得不說壹下對學本教育的整體感受和堅持:
首先,學習型教育最大的特點在於前沿。
學習型教育是當代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結果。即使我今天不開始,別人遲早也會開始的。
前沿往往取決於時效性。從上述思想的誕生時間來看,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創立最早;其次,蔡林森的先學後教;第三是郭的生本教育,最後是我的生本教育。誕生時間或許不能反映什麽,但我想強調的是,這四種思想誕生的時間差,更能反映“差”的社會發展狀況,尤其是中國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差”的客觀實際情況。我們知道,嘗試教學法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大約十年後,90年代初,蔡林森的“先學後教”正式誕生。大約十年後,1999,生本教育正式誕生;然後十幾年過去了,今年2011年初,校本教育正式又誕生了。大家有沒有註意到,這些思想的誕生時間差大概是十年,也就是說自從嘗試了教學法之後,每十年就有新的思想誕生。
十年是什麽概念?十年之內,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發展是多麽深刻啊!以教育為例。80年代初,在嘗試建立教學法的時候,我們甚至還沒有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概念,更談不上素質教育的改革了。90年代初,蔡林森“先學後教”思想誕生的時候,素質教育還只是上層建築的雛形。1999郭生本教育誕生時,我國新課程改革尚未正式啟動;在校本教育誕生的今天,也就是2011,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已經全面鋪開,實現了壹次“輪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也已制定並正在實施。提高了教育部主辦的教師入職標準,確立了“以孩子為本”和“以孩子為本”。它將改變目前強調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的工作重心必須從“教知識”轉向“教學生學知識”,即所謂“授人以漁”的新“教師教育標準”也正在醞釀之中...
時效性往往決定了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差異。客觀地說,任何教育思想的誕生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和教育背景。我堅信,時代差異造成的特定社會和教育背景,既是這些教育思想誕生的土壤,也是這些教育思想最基本、最首要的特征——也就是這些教育思想的前沿。學本教育作為壹種教育理念,有其前沿性,正如我在《論學本教育》中所說:壹是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二是適應終身學習;三是順應教育改革趨勢。我想,由於創立的背景不同,這些學習型教育的前沿,恰恰是以前的教育理念無法比擬的。
其次,生本教育和生本教育最大的區別在於內涵。
生本教育的內涵包括四個層面:壹是以學生為本;二是生活化;三是基於生動性;四是成長型。學習型教育的內涵包括六個層次:壹是以學生為本;二是學習型;三是基於主觀學習;第四是以學習為主;五是以自學為主;第六是基於學習能力。
生本教育認為學生是第壹位的,其次是生活、生動、成長。這是對生本教育的多角度、全方位解讀,明確了教育者認識生本教育、理解生本教育、實施生本教育的方式。
具體到各個層面,生本就是“以人為本”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它要求教育者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把全體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但生本教育要求教育者盡力克服客觀條件帶來的困難,積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德、智、體、美各方面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而生活化則要求把學生當成有個性的“人”,糾正過去把學生當成“不成熟的成年人”的錯誤觀念。了解學生獨特的心理,尊重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發揮潛能。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本教育是壹種使學生能夠展示自己生命潛能的教育。生動性為本,顧名思義,就是提高課堂的生動性,讓學生自發地熱愛學習,喜歡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這是對長期以來填鴨式教育的壹個很好的矯正。只有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教育的效果才能最大化。任何義務教育都只能帶來壹時的好處,造成學生厭學,影響壹生。以成長為導向,旨在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成長發展的道路,老師就像園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修剪和調理,都是為了讓學生像小花草樹木壹樣健康茁壯地成長。這才是生本教育的真正意義,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知道和理解的重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準確把握生本教育的內涵,從而更好地實施生本教育,並將其落實到日常教學活動中,確保學生的健康成長。
學習型教育認為,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主流理念。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主張以人為本,把人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人的稟賦,提升人的潛能,全面、綜合地照顧人的發展。
“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起源於上世紀中葉的美國。50年來,它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終身教育、合作教育、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等現代教育思想都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我國新課程和《綱要》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我國教育思想的重大飛躍。這就涉及到壹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刻的教育問題,即教育的目的是什麽?在這個問題上的根本分歧在於:教育是為了人還是為了社會?所以,學習型教育當然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人作為教育的歸宿和出發點,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把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從德、智、體、美、勞、創新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以學生為本,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生命本體,把學生當作生活中的人、身心發展中的人、人格發展中的“人”。總之,要把學生當學生看待,了解他們獨特的心理,尊重他們獨特的個性,提供適合學生的教育,幫助他們充分發揮人生潛力。
以學生為本也就是尊重學生的認知和學習特點,尊重科學學習的客觀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註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願意學習、樂於學習、善於學習。
以學生為本,就是要尊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學生科學成長的客觀規律,為學生的快樂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也是學習型教育的真正意義。
從以上可以看出,生本教育的生本內涵能夠也終將包含生本教育的全部四個內涵。其他五個內涵,包括學習本位、主體學習本位、學習本位、學習能力本位,自然成為學習本位教育和生本教育最大的區別,也是兩者最根本、最本質的區別。
第三,學本教育最大的亮點是它的大課堂教學理念。
在教學的具體實施中,無論是嘗試教學法、先學後教還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都強調課堂內的傳統教學,而課堂內外尤其是課前的教學,本質上都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雖然不能說沒有,但是可以說他們不怎麽強調。確切地說,他們沒有具體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策略。對此,通過對他們課堂教學理念、模式和實踐案例的比較研究,我們不難發現。
事實上,學生的學習不僅在課堂上,在課堂外也是如此,而課堂外的學習恰恰是學生形成學習能力、學而不用教、學而為己的重要載體。學生遲早會離開老師,學生永遠是終身學習。這不僅是客觀規律,也是壹種情況。這就需要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管理好自己的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形成自己的學習能力,真正做到自己學習。所以,我們的教學——包括任何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僅應該而且必須超越課堂,而且要貫穿課堂內外。
嘗試教學法、先學後教、生本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淡漠,是我國現代教育與實踐發展中的壹大遺憾。所以我們可以說,學本教育最大的亮點在於它的大課堂教學理念。
當然,正如我在《學習型教育》壹文中所說:
學習型教育的內涵、特征、理論淵源、發展和前沿,決定了其教學實踐模式必然會超越40分鐘課堂的局限,呈現出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大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原則是“課前自學,課中釋疑,課中練評”。目前,這種仍在探索和實驗中的大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包括課前自學、課堂教學和課後創新三個部分。其中,課堂教學包括課前介紹、自學與反饋、探究與講解、課堂練習與評價四個部分。第壹部分是輔助部分,後三部分是學本教育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具體流程圖如下:
課前自習——————————————————————————————
↓ ↓ ↓
課前導入——(課前導入——自學導入——探究釋疑——課內練習評價)——課後強化
課前自學也可以叫課前導入,其主要目的是在課堂教學前進行課前自學。課前自學壹般需要在課堂自學中逐步養成,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步深化。因此,要進行這種預習,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不僅要在課前準確、清晰地揭示自學的目標,還要引導學生自學,教給他們必要的自學方法,讓學生明確自學的目標和要求。總之,學生要學習並基本掌握預習的知識和技能點。如果課前自習確實有困難或者不能達到預定的效果,也要註意調節課前自習和課內自習的關系,切實提高預導入的有效性。因此,在“課前自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壹定的措施,不斷鼓勵和促進學生有效地完成自學任務。
課後創新也可以叫課後強化,主要是指課後對課上所學的知識進行及時的拓展、創新和鞏固。溫故而知新是科學學習的基本要求,也是尊重學生生命本體和心理認識發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由上可見,學本教育大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在於課堂,根本在課堂之外。方法在於授人以魚,策略在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目標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歸宿在於學生的快樂成長和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