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春天》是格裏格1867至1901出版的《鋼琴抒情曲十卷》第三卷第六首(Op.43)。在這首小巧精致的鋼琴小品中,仿佛壹股北歐特有的春天氣息撲面而來,展現了山、田、林等自然場景。清新柔和的旋律,多彩的和聲,豐富的織體,讓這部作品充滿了濃濃的春意,給人以美的感受。
筆者擬對這部作品的音樂結構、旋律與音色、和聲的運用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通過不同的層面來領略這部作品的藝術魅力及其音樂表現意義和存在價值。
首先,音樂結構
這部作品是單個三部曲的再現,整體調性在#F大調。開頭有兩小節的引子,密集排列的主三和弦在高音區輕輕彈奏,仿佛預示著春天來了(見樂譜示例1)。
音樂的第壹部分(A段)由五個樂句組成,每個樂句有4小節,和聲多采用主功能和從功能交替(變換形式)的方式,這是民族樂派和聲風格的特點。和弦聲學講究色彩,大量使用三和弦,這也是格裏格常用的和弦結構,具有華麗的色彩效果。從第三樂句開始,逐漸脫離六級和弦(# d平行小調),通過低音半音,加強和聲的變化,轉到從屬鍵# C大調結束,形成開放的移調段落。
中間部分(B小節)是同調# f小調的調性,音樂是可展開的。利用第壹部分的主題素材,通過動機、主題拆分、收縮、延伸等手段展開(見樂譜例2)。
主題從上到下以壹個八度音程同時出現。伴奏和和弦模式移到了內聲部,用各種不穩定的七和弦進行立體遞進。色彩略顯暗淡,還含有壹些憂郁,與第壹部形成鮮明對比。
再現部分是動態的,主題由原來的左手音改為右手八度,音樂織體以破和弦的形式出現,聲音寬廣,情緒活躍歡快,最後加兩小節終止。
第二,旋律音調
格裏格喜歡用明快明亮的色彩和簡潔樸素的色調手法生動地表現他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他的鋼琴小品像挪威民歌壹樣真摯深刻,讓人聽後難以忘懷。在他的音樂中,所有的旋律都是作曲家自己創作的,他從不直接引用作品中現成的民謠。《到春天》的音樂形象清新明快,讓人感受到大地復蘇時春天的氣息。為了表現這種特殊的音樂形象,格裏格在旋律上選擇了具有北歐民間音樂魅力的五聲音階(見音樂例3)。
6/4拍子的運用,更多的長音符和寬氣息,以及非常規雙音節奏的運用,同時與伴奏的正常節奏交錯碰撞,使人仿佛看到了春天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波浪。
第三,和聲的運用
在民族音樂流派的音樂中,和聲的發展變化非常突出,最典型的體現就是從功能和聲向色彩和聲的過渡,以及大量變體的使用。這些和聲與個性的豐富變化,體現了格裏格音樂創作獨特的和聲思維和創作個性。
《致春》中,開頭以變奏形式(ⅰ-ⅵ-ⅰ-ⅳ-ⅱ-ⅰ)進行和聲,突出清新柔和的色彩。句尾落在調式第三調,主和弦,調性清晰(#F大調)。緊接著和聲兩次跑調到六級,加上的三和弦(# 5ⅲ/ⅵ)作為臨時的優勢和弦。13小節中的臨時導音(x C)與右手旋律中的自然音(#C)碰撞,形成特殊效果。之後利用諧音關系(x C=D)將復音和弦# 5ⅲ/ⅵ轉換為Bⅵ和弦,語音半音降為主調#C大調,終止變格。
中間部分的調性為#f小調,和聲在各種不穩定的七和弦(ⅴ 7、ⅶ 7、ⅱ7)中交替進行。利用第壹部的主題素材,通過激勵、收縮、延伸等手段展開,音效陰郁緊張,與第壹部形成明顯對比。在小節44的結尾,也就是在再現之前,音樂突然停止在音調變化和b5V上。無聲的訴說比有聲的訴說還要多,她只能屏住呼吸,等待主題重現...(參見光譜示例4)。
再現部分,流動的破和弦音使音樂充滿活力,表達了內心的激動和對春天的深情(見配樂例5)。
屬音持續音的使用加強了調性穩定感,音樂結尾出現了四次,似乎有壹種欲罷不能的感覺。之後和聲的所有延伸部分都以從屬功能變化和弦終止:ⅳ-Bⅱ-Bⅶ-Bⅶ-I(見譜例6)。
這壹系列新穎的變音和弦都是大三和弦結構,色彩明亮晶瑩。最後大和弦琶音加入了大六音,具有五聲音階的性質,風格更加清新,脫離了傳統的自然大調風格。最後兩小節的補充以改變格終止,和聲為#ⅱ-B5ⅱ-ⅰ。這種浪漫新奇的音樂效果,似乎表現了人們對美好春天的無限眷戀。
春天,多麽美好的壹個詞,它是生命和壹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對於生活在北歐的挪威人民來說,更能體會到春天的無限美好。在那個漫長而黑暗的冬天過後,當晚春終於降臨大地時,人們滿心歡喜,渴望迎接它的到來。格裏格的《致春天》抓住了挪威人民熱愛生活的這壹方面,寫出了壹首北歐風味的春天頌歌。
作者:貴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