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1589),字邵熙,宿松縣劉萍鄉西山人,祖籍湖北黃梅,遷居陳晗山區,進入宿松。
劉生來就有壹張黝黑的臉,魁梧的身材,有力的臂膀。他能舉起幾百磅的重量,還能學習武術。他會舞刀弄槍劍戟。所到之處,他經常通過提供技能和教授武術來聯系群眾。他天性寬厚,崇尚俠義。他被稱為“嚴厲的老師”。
明神宗當政時,政治日益腐朽,地方豪強爭霸,盜賊興起,社會動蕩,人心不寧。
劉經常對自己說,“君子生於亂世。當消除暴力和保護人民是他的職責時,他怎麽能總是考慮自己的生計呢?”當多位高僧遠道而來邀請妳時,妳國大喜,以為天助,於是以傳播藝術為名相約,下鄉招徠群眾議相機。
神宗萬歷十六年(1588),當時大旱,百姓饑寒交迫。但官府與地方巨富同流合汙,窮且勒索,無所加。妳的國家挺身而出領導了叛亂。
同年初夏四月,黃梅益民美堂在蘄春大同組織農民抗糧。貴國應邀加入起義,州政府派兵鎮壓。不幸的是,美堂被逮捕並在城裏被斬首。
梅的父親、女兒和貴國的妻子都被囚禁了。
貴國只身逃出太湖深山,然後回到宿松,潛伏在民間,繼續活動。
秋天,妳的國家面臨著這個險惡的現實。這是、詹三涵、陶、賈、等同誌和各界人士的聚會。11月,他們聚集在羅漢劍東麓的長西山,以血為盟,宣誓“順天安民,鏟富濟貧”,起義了。妳的國家被提升為“順天”
依山建村,吸引了天下義士,壹個月內從幾十人發展到六七百人,迅速占領了東邊的鳳翔驛、西邊的黃梅亭前鎮、北邊的蘄春張家雲等大片土地。
他們還去了英山,潛山,太湖,蘄春,黃梅和湖口縣。
破城、削倉、放糧,幫助貧苦農民,各地饑民歡迎叛軍。
此事震驚京城,下令兵部急調各路軍隊,限期鎮壓。
十七年(1589)正月,安慶指揮陳悅、千戶幫典從太湖、宿松兩路進攻。
起義軍布下疑陣,誘敵深入,壹舉殲滅陳寒山面前之敵。邦甸被占領,陳悅死亡,劉世達獲勝。
二月,應天巡撫周濟、湖廣巡撫邵弼、江西巡撫莊國楨奉命率領各路重兵,合力鎮壓。叛軍利用山區的有利地形巧妙機動,使敵人節節敗退。
三月,忠臣集中主力,分頭行動,叛軍避實就虛。他們迅速將主力轉移到太素邊境的柴家山,徹底消滅了湖州首領王孟勛、陳策、周鴻祎等親信。
四月,官軍增調吳淞總指揮陳茂公,率炮兵營猛攻柴家山。經過十幾天的浴血奮戰,貴國只剩下幾個人,最後轉移到太湖泉塘寺,不幸被俘。
敵人許諾用財富引誘貴國投降,貴國仰天長嘆,說:“朝鮮戰敗,百姓憤怨,削富濟貧,百姓百依百順,義無反顧。事情沒做成,死了也沒什麽遺憾,會鄙視財富這個誘餌。”於是我引頸而殺。
內容:《萬歷誌》、《太湖縣誌》、《宿松縣誌》、《中外歷史年表》、《北京明十三陵地宮碑文》。
竹樹
朱澍(1654——1707)是著名的文學家,字青,又名杜。
朱家大吾,宿松砂石鄉人。
明朝末年,朱的父親為了躲避兵荒馬亂,在太湖、潛山等縣、山區設館當弟子。
1654年,朱叔出生於潛山縣幹山沖。
朱叔從小就聰明開明。五歲能背四書,10歲能背多首古典詩詞,深諳治亂興亡、忠孝之理。
因為家境貧寒,他經常在晚上燒枯枝看書。當時,村民們說他有“匡衡削墻”和“東子掛簾”的習慣。
20歲(1674)隨父遷回老家(今北莊,礫石林塘)。
農村人看到朱叔的文章,稱之為“汪洋之闊如江東,已入先人之室。”
由於父親的去世,他的家庭更加困難。為了謀生,他在西毒和燕公山建立了圖書館。
31歲時,在舊縣桐城(今繁昌新港)與戴名世相遇,往來詩文,訂為文字往來。
33歲赴皖江趕考,與方苞交好,選擇進貢國子監。
當時國內知名人士雲集京城(今北京),朱樹聲生活儉樸,穿著棕衣棕鞋,樂此不疲。
他和方苞、戴名世壹起致力於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研究。
34歲,在北京考取並任教,開始流浪,漂洋過海,出浦口,入淮南,入吉爾吉斯斯坦,輾轉燕、趙、齊、山東等地。後來因為母親去世,他回家住了壹段時間,寫了很多詩。
38歲時,他利用為官學的教學經驗,遊歷齊、魯、燕、梁、秦、楚、吳、越八年,撰寫了數卷遊記和杜手稿,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在金陵出版。
晚年,朱澍在摯友方、戴笠的勸說下,認真從事時事寫作和科舉考試。
49歲,回到京城,50歲的順天鄉試,連甲、乙兩科都過了。康熙四十二年,與40名進士壹起考入翰林院,被授予庶吉士、編審等職。當時,他的名聲令人印象深刻。
51歲時,被召入武英殿,編《裴賦》和《袁劍賦》,在殿中編年史寫詩40首。他得到了皇家的禮物:松石硯和鹿雉魚。他在北京待了三年,起早貪黑,積勞成疾。死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
朱澍壹生勤於創作,著述頗豐,包括《仙境詩》、《朱稿》、《遊記》、《詩》、《偶抄於堂》、《冷池筆記》、《東萊博藝評點》等。
朱死後不久,因為南山文字獄的案子,大部分手稿都丟失了。現僅存《朱先生文集》、《遊記》、《東萊博藝評點》等書籍。
朱澍的才華和文學受到當時文壇大家的高度重視和尊重。方苞為朱澍寫了墓誌銘,稱贊他“文章豪邁”,戴名世稱他是“才氣橫溢、文章不朽的人”。
朱澍在文學上的成就不僅是宿松第壹,而且被譽為:“藝苑之精華,大夫* * *推皖北。
人們說起桐城的文風,都說朱澍、方苞、戴名世是照耀清代文壇的三顆明星。
李宗嶽
李宗嶽(1876—1915),本名付昆,宿松縣新興鄉金碧村人。
他出生於壹個知識分子家庭,年輕時跟隨祖父學習。他才華橫溢,擅長寫作和書法。
17歲入城,19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安慶景福學院。
戊戌變法時,宗嶽年才22歲。他寫了幾萬字的“奏章”,向朝廷陳述治國的道理,以及應該復興和改革的大事,深得兩江總督劉坤壹的賞識。
26歲考上尤公,27歲做副將。他去北京捐了壹份“內閣書”的工作。
後來受到太子蘇的賞識,被提拔為六品警官、巡撫。當時國家多事,有誌之士傾向革命,秘密組織紛紛成立,旨在推翻清廷。法院壹再命令來訪局指控羅誌和誣陷革命人民。
李宗嶽對此不滿,於是邀請同僚在北京創辦國家報,以清風氣,教化人心。所以被有權勢的人嫉妒,被撤職回家。
34歲時,繼位,李宗嶽到武漢會見李,提出“國家優先應先立業”的主張,並到上海籌辦企業,秘密聯絡宋和吳祿貞,準備武昌起義。不到兩年的時間,他成立了壹家“內資公司”,股本超過1萬元。
宣彤第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義,宗嶽籌集巨款,解決了革命軍隊供給不足的問題。
武昌起義後,李宗嶽任長江各軍參謀長,指揮東部沿江各城,10月下旬占領九江,並迅速建立“軍* * *”駐守潯潯,與武漢遙相呼應。
當時清廷的兩艘戰船正在潯陽河上遊蕩。同事主張炮轟,宗嶽不同意。他們獨自乘船上船,知道陳奇有意見義,不發壹槍,兩船官兵欣然投降。
接著,他又率領巡軍司令黃直取安慶,迫使安徽巡撫朱家寶放棄抵抗,投江投降。
1912 1,清廷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李宗嶽任大同軍總司令。
四月,革命不統壹,胡唆使孫攻打大同。李不忍與舍友廝殺,毅然繳械,北上京師。
李宗嶽在北京參與組建“* * *和平黨”,倡導民主* * *並痛斥袁世凱陰謀篡國、刺殺宋等不法行為。他被監禁,後來被議會聯合保釋。
他回上海、武漢辦實業,創辦了華年人壽保險公司、粵漢鐵路公司、九江電氣公司等民族企業。
民國四年(1915),袁世凱復辟為皇帝,李宗嶽在武漢組織“* * *和平軍”,準備北伐討袁。已經決定了,但是他不幸因為炸彈墜毀受傷。經搶救無效去世,享年39歲。幾天後,袁世凱垮臺了。
屍體葬在他的家鄉毛家山。
李宗嶽以卓越的智慧和勇氣,勤勤懇懇地以國家興亡為己任。
他的目標是發展國民經濟,推翻專制,建立* * *和。
從官到總司令,從不謀私利,身後壹貧如洗,不愧為辛亥革命的老兵。
方於震
“張趁熱打鐵,李趁熱打鐵,把剪刀給我妹妹……”這首宿松城鄉婦女兒童傳唱的民歌,是該縣著名采茶藝人方創作的。
方(1869——1920),本名雨,本名。
本縣馬塘鄉桃園村人。
10歲時在私塾讀了半年書。他從小愛唱山歌,愛挑茶戲,記憶力很強。
16歲時,為生活所迫,帶領弟弟庾信到江西幸子縣李河打鐵,晚上唱采茶戲,深受群眾歡迎。
方到不久,就加入了劇團,演唱了《韓湘子花齋》、《山人訪友》和《五金記》等傳統劇目。
他自己演小夥子、大胡子或小醜,哥哥演花旦或青衣,兩兄弟常演“夫妻戲”、“兄妹戲”,在九江、幸子、德安、瑞昌、武寧等地巡回演出,贏得觀眾好評。
因其聲音好聽,表演逼真,享有“覆蓋五縣”的美譽
方不僅能唱能演,而且善於運用材料。她寫壹些民歌和戲劇,如《跨過界嶺》,這是根據二郎河附近的壹個故事改編的。二郎河的民謠也很有名,她被譽為“二郎河沿岸姐妹多,終身不唱”。
歌中“堂前吃飯的女子收碗梳頭,房中插花”的詞句,藐視封建禮教,歌頌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
他的姐妹都愛唱采茶戲,也嫁到了二郎河。
光緒二十八年(1902),方回到家鄉,帶了、、朱婆生等10多名徒弟,教授采茶戲。她還組織劇團到各縣、華陽、石牌、黃梅、九江、彭澤、幸子等地演出,並赴上海、武漢等地演出。
只要戲迷們聽說方的戲班要來,就會馬上籌錢籌糧,支援演出。
晚年,方還在九江縣黃老門、蔡家山等地教授戲曲。
1920 65438+二月去世,享年51。
他壹生致力於戲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