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流行的服飾組合,讓每個女孩都有古人的“羅敷之美”。我們經常聽到的壹句古話叫做“拜倒在石榴裙下”,形容古代少女的美麗。那麽,古人為什麽用“石榴裙”來指代女孩子呢?古人的紅裙是怎麽染的?
中國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掌握了用礦物和植物染紡織品的技巧,在不斷的探索和實驗下,將各種染料混紡,制成色彩鮮艷的衣服。這些產品不僅是古代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具有我國獨特民族文化的精美藝術品。
古代印染工藝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原始自然利用,即印染原色。古人將生活中發現的天然礦物質和植物粉碎成粉末或汁液,然後將亞麻浸入其中,以獲得不同顏色的產品。
“藍、黃、白、藍、黑”被古人稱為五種原色,是自然界所能獲得的基本顏色。古人用赤鐵礦粉染紅,後用朱砂。朱砂是煉丹的副產品,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硫化汞。植物染料有茜草、馬蘭等。,但這壹時期染色的色度較差,顏色容易脫落。
第二是配色。所謂配色,就是在同壹件衣服上染不同的顏色。這種制作工藝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織好後給整件衣服上色,另壹種是先給絲線上色,再做衣服。
隨著染色技術的不斷提高,古人染的顏色開始多樣化,各種混色,青色,銀紅色,深綠色等。,都是在五原色之後,疊印之後發現的。
還有壹種是在面料上畫花、提花、手工印花。這是壹個相對動態的發展過程。在衣服上繡圖案或者印染,豐富了人們的選擇,促進了印刷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經歷了壹個動蕩的時代後,這項技術已經失去了傳承,再次復興,並被命名為“傑”。
根據對各種出土文物的考察,宋代以後,中國的印染技術已經非常全面,上漿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西方國家發明印刷機之前,中國壹直擁有極其先進發達的手工印染技術。“夏衣夏津似千物,雲峰雲秀重生”是對當時印染技術生動直觀的描述。
古代人露天染布,常用的工具有大鍋、大桶、缸盤、布磨石等。
染布需要先將布煮熟,然後放入清水鍋中煮沸。這是為了讓布料盡快泡在水裏,消除附著在布料本身的“漿力”。這樣布料就變得容易上色,沒有附著物的阻隔,所以染出來的顏色比較均勻,不會造成布料的顏色東暗西亮,賣的時候看起來比較順滑。鍋裏的水不用燒開,50-60度的溫度剛剛好。
把布泡在鍋裏後,就可以邊等邊開始調色了。配色,顧名思義就是提前調制好要染的顏色。
壹種是混合單壹顏色的色調。比如紅色就分好幾種紅,粉、粉、猩紅。單色的深淺壹是憑經驗掌握水和染料的混合比例,二是在陽光照射的方向蘸壹點木棒,目測其顏色變化。
第二種是復合色,是多種顏色的混合;比如藍色和紅色搭配產生橙、杏、橙、紫等顏色。調色時,所有染料和水要攪拌均勻,不能有未熔化的小疙瘩,為失敗品或次品。壹定要壹直往壹個方向攪拌,直到染料溶液呈麻油黃色。
不同顏色的染料決定了染布的方法;染色方法分為浸染法和煮染法。浸染是將布料浸入調好染料的大桶中進行著色,取出無漿力布料晾幹,然後放入大桶中半小時,取出擰幹水分晾幹。古代大大小小染坊的染缸上總有“竿頭掛翡翠,缸中金花”的說法,表達了人們對成功的美好祝願。
煮染法壹般是針對復合色,需要將染料和布料同時放入水中,讓布料吸收的顏色是均勻融合後的和諧色。
染色後的布料晾幹後,需要用清水沖洗,去除浮色。壹般需要漂洗三次左右,清洗幹凈後再晾幹。染色和幹燥的布料需要進行研磨,也稱為踢布,以使布料光滑明亮。磨布相當於我們心裏都清楚的用熨鬥燙衣服。
事先在要磨的布上噴壹點水,使其微濕,然後卷起來放在平整的石板上,再將磨布石的工具橫放。操作者會把腳從兩邊分開,交替用力,使布卷得更緊,直到整塊布看起來光滑平整,看不到褶皺,這個過程就完成了。
在生產生活中,古人發現了很多可以用來提取紅色染料的物品。礦物染料中的赭石,又稱赤鐵礦,磨成粉末後可用來畫紅痕,是最早的紅色顏料。道教興起後,煉丹的副產品朱砂也是壹種紅色礦物染料。
真紅染料是壹種植物染料,從西周開始就在生活中使用。茜草是壹種根系發達的植物。古人用它的紅根來染色。它的主要成分是柔比星,水溶性差,需要發酵、水解,然後高溫染色。茜草在當時社會是高端產品,只有大貴族才能買得起。
根據對出土文物的研究,古人常用的媒染劑大多是鋁離子較多的明礬,因為明礬遇水分解會與茜素發生反應,能生成壹種顏色鮮艷、附著性好的紅色沈澱。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著名文物中的紅衣,經現代檢驗證明,這兩種元素經過多次浸漬制作。
最常用的是紅花,別名藏紅花,紅藍花等。,這和今天廣為流傳的藏紅花沒有關系。因紅花原產地在西域,故名。紅花適用於各種織物的直接染色,是紅色染料中顏色最高的植物,由此人們常說猩紅色。
唐代詩人李贊曰:“紅花之色蓋萬花,猩猩之血不加”,將紅花的濃烈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白居易則哀嘆成品。在他的《紅毯》中,有這樣的描述:“紅毯,擇繭繅絲,水煮,挑絲挑線,染紅染藍”。
紫膠紫膠也是壹種紅色染料,但其來源過於稀少,所以價格較貴。紫鉚是紫膠蟲的寄主植物,兩者都能分泌壹種紅色的液體,被古人采集用作染料。現代壹些學者認為,古籍中記載的胭脂蟲膠,其實應該就是這種紫鉚蟲膠。
紅色壹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特別推崇的顏色,寄托了古人對熱情和希望的美好祝願。紅色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所以古人通常在重大事件中使用紅色進行渲染。隨著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發展,紅色更像是傳統意義上的壹絲情懷。現在,“中國紅”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公認的名片。
通過了解古人的染色工藝和流程,以及提取染料的難度,我們發現古人通過自己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智慧,逐漸改善了每個人身邊的生活環境。他們不僅善於觀察生活,而且能夠靈活運用生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和啟示。他們傳承了天然染色的技藝。作為子孫後代,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它發揚光大。
天然染色的好處很多,其特點是天然資源的循環利用,避免了越來越多的化學試劑對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隨著人們對環保的關註,純天然無汙染的呼聲越來越高,市場對天然染料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尤其是高端市場的需求迫在眉睫。
自然染色不僅可以得到各種鮮艷的顏色,還可以得到很多柔和的復合色。五彩繽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饋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復合色彩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得到想要的色彩表達水平。自然染色是古人智慧和能力的外在表現,內涵的文化意義不應消失。否則,用不了多久,這些遺產也會衰落到只有壹兩個“非遺繼承人”的尷尬境地。
參考資料:
天宮吳凱
齊敏藥書
中國古代染色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