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妞”是除夕夜的“點睛之筆”,除夕夜的所有活動都圍繞著“泡妞”這壹瞬間展開。換句話說,過年各種事情主要是為了“生個女孩”;壹年的壹切情趣也全靠“做姑娘”,做姑娘就叫過年。所謂“做姑娘”,其實就是燃放鞭炮的時刻,但這裏面有很多精致的東西,也充滿了神秘和令人敬畏的地方風情。
“造女”在除夕子夜,即11和1之間的零點之前或之後,或之前或之後取決於壹年的大進度和小規模,“造女”在大年(12月30日)的零點之前;小金年(臘月二十九)在零點以後。2008年除夕,人們吃完午飯就開始忙碌起來:先貼對聯、福字、貼窗花,然後在大廳北墻中間掛壹面竹簾,再在竹簾前掛壹面“祖影”。祖英是壹個家族的族譜,有的地方叫“家堂”。祖影是高密普會年畫中的傳統巨像,也是古代普會年畫中的上乘之品。祖影在民間非常珍貴,是我們家譜系列中唯壹的表現手法,風格鮮明多彩。其中,圖片依次為:坐在最上面的是本氏族的祖先,坐在最下面的是祖先的神龕牌位和祭品;下面是在大門外迎接祖先回家過年的場景;中間每邊都有很大的空間,都是垂直網格。按照左昭和右穆的禮儀,依次填寫祖先和死者的名字。掛完祖宗的影子,先把軸抱回去,然後把香案和燭臺放在壇上,準備新的碗、盤、筷。晚上太陽壹落山,家裏的女人就開始包餃子,男人們不分老少,三五成群地聚在壹起,或者去自己的祖墳。上墳時燒紙、磕頭、放鞭炮,然後“領”祖先回家,開始“過年”。這次過年的程序是:女方開始下餃子擺桌子的時候,男方會敬畏地打開祖英的軸線,讓祖英完整地出現。同時點燃蠟燭,擺放祭品和新筷子,然後焚香磕頭,象征著祖先被“請”到祖先的陰影下。在民間,這套程序被稱為“請拍照”,“請拍照”之後,“過年”就正式開始了。然後是除夕夜的晚餐。
年夜飯的時候,壹家人開始安靜下來,進入了壹種安靜的氛圍。在祖宗面前,除了該說的話,都要嚴格守口如瓶,連小孩子都已經告訴我們不要亂說亂動。餃子,先放在祖蔭前的壇上,再放在門外院子裏的壇上。院子裏的祭壇是供奉天地之神的,比祖蔭前簡單多了。只有香案、糕點、酒具和幾個小吃、葷菜的小碟子。年夜飯後,早些年,他們只是在等“姑娘”。這期間,大多數女人和孩子都是先睡,只有男人看著蠟燭守著桌子,直到“姑娘”的那壹刻。現在的情況和過去很不壹樣。飯後,家家戶戶看電視,看央視的春晚,直到看到壹個“姑娘”。
除夕夜,各地壹直流傳著許多說法:壹種是送“竈王爺”讓竈王爺馬上天迎接竈王爺回來過年;說是神馬,讓神馬把各路神仙請來,保佑當地民生豐衣足食;還有壹種說法是,上帝要請天兵天將來驅走人間邪靈,以保證此岸百姓的健康平安。女孩做出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鞭炮齊鳴。早些年放鞭炮的時候,先點各種有女孩子的紙畫,現在只是放鞭炮,放煙花。演出結束後,我開始吃年夜飯。吃年夜飯的時候,氣氛越來越肅穆:祭天、祭地、祭祖,大門口點紅燈籠,祖先面前點蠟燭。飯後,家中長輩帶領全家向祖先跪拜,先給祖先拜年。之後壹家人會依次給長輩拜年,家裏的孩子會在這個時候拿到壓歲錢。家人拜年後,孩子們在老壹輩的帶領下出門拜年。拜年的順序是家人第壹,最近的支會第壹,長輩第壹。之後,家近的壹個州的人聚在壹起,組成壹個隊,然後去給遠方的支系和另壹個姓的街坊拜年。在老家,村裏每個人都是“送姑娘”後才開始拜年,壹直到天亮。小時候,爺爺總是讓我提著燈籠走在前面。不管是誰進來,我都跪下磕頭,早過年也得磕頭。後來年紀大了,就不願意給別人家磕頭了。他們只是站在門外喊,看著長輩給祖宗的影子磕頭,給長輩磕頭。這壹幕我至今記憶猶新。那時候年夜飯吵了壹夜,但大人小孩似乎都不覺得累。元旦剛過,又是壹個喜慶熱鬧的日子。
按照民間習俗,真正的“過年”只有三天。從除夕到正月初三(有的地方到正月初五),“送影”又叫“送年”,意思是壹年過去了,又要把祖先送走。第三天早上日出前,吃餃子,放鞭炮。然後把“祖蔭”取下來放好,所有的祭品都搬走了。至此,這壹年結束了。初二初三,人們開始走親訪友,壹直到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