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有2000多萬人口,是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北京也是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的歷史,800多年的歷史。元朝時,它的名字叫大都。這是壹座元代的繁華城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金蓮川草原上。眼前的壹切都是那麽的破舊,只有這些頑強的榆樹給這裏帶來了壹點生機。它是元朝的首都。兩個城市,兩種命運,壹個是家喻戶曉,壹個是鮮為人知。很多人不知道,這兩個城市曾經是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從13世紀開始,元朝依靠這兩座城市建立了基本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每個皇帝都在這兩個城市之間來回巡視:春天從北方巡視都城,秋天從南方返回都城,以此類推,年復壹年,大都和杜尚,兩個都城兩個城市,形成了元朝帝國的兩個神經中樞。
這是農歷1289二月十七日,袁大都再壹次從寒冬中醒來,冰雪消融,春寒料峭。建德門外,數百名官員聚集,鼓樂齊鳴,壹支龐大的隊伍正準備從這裏出發,向北進軍。遊行隊伍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四頭大象拉的大象戰車。這些忽必烈在緬甸作戰的戰利品成為了皇帝的坐騎。象蹼裹著獅子皮,四角插著彩旗。每頭大象都騎在它的背上,引導象網前進。騎大象戰車的是元朝皇帝忽必烈。隨軍人員包括禁衛軍、後宮家屬、文武官員和文人。從這壹天開始,浩浩蕩蕩的隊伍行進了800多英裏,來到了元帝國的另壹個首都開平,皇帝將在這裏度過整個夏天。這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兩京巡行”制度。那麽,忽必烈為什麽要不厭其煩地在兩個首都之間來回奔波,在這茫茫大山叢林中消耗皇帝寶貴的精力呢?
成吉思汗時期,蒙古沒有自己的官方首都,而是在切灤河、南河、土烏拉河三河源頭建立了自己的統治中心——四大耳朵。直到第二任可汗窩闊臺即位,也就是公元1235年,才在鄂爾渾河畔修建了哈拉和臨城,作為蒙古的首都。此後,經過和芒戈兩大可汗,哈拉和林都被視為蒙古的首都。直到主管漢人事務的忽必烈登上大汗位,蒙古政權的統治中心才南移。
魏健:元朝首都的建立應該說是很多機遇造成的。壹個是蒙古人強大後,需要南下沙漠,到漢朝統治。此外,忽必烈身邊還有壹群許多不同民族的謀士和武將,其中有漢人,也有契丹人。首先,他們想在漢朝附近聚集力量,有個活動的地方。所以他們在金蓮川這裏建了壹座城。
劉是忽必烈身邊最重要的謀士。他曾經當過道士,後來出家了。他博覽群書,通曉易經、天文、地理、法歷、道術。開平市位於灤河上遊的閃電河上,北部是連綿起伏的丘陵,東部和西部是開闊的草原。每到夏天,這裏到處都是水草和金蓮花,所以被金世宗改名為金蓮川。
公元1256年,在劉的主持下,開平新城破土動工。道士坐禮五天五夜,隨王宓官員到各地,將金龍玉書拋入名山大川,開平府很快建成。公元1259年,蒙古可汗蒙哥在攻打南宋的過程中戰死。第二年,即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此召開胡力臺會議,宣布了大汗的地位,從而建立了元朝的大壹統,開平成為忽必烈統治的政治中心。開平城隨後被擴建為名副其實的皇城,壹座雄偉壯麗的草原城市——元上都。
建成後的上都城由宮城、皇城、外城三個城市組成。外城和皇城是方形的,宮城略呈長方形。外城建築具有蒙古特色,城墻用黃土板砌成,北部是供忽必烈涉足的皇家園林。南方有官署和作坊,也有老人按蒙古舊制度舉行重要的慶功宴。皇城內街道整潔,衙門、寺廟、道觀等建築錯落有致。東西兩側有廂房,西關是商業區,市場繁華,東關靠近皇城,會計室星羅棋布,是前來朝覲的君王安置各部的地方。
宮城位於城的東南角,四角各有角樓,東、南、西各壹座,城外有壹個平坦的廣場。宮城的大部分建築都是中國式的。核心建築是氣勢恢宏的大安閣,是以宋代汴京被拆的西春閣為材料,按照西春閣建造的。據說汴京惜春閣拆下來的木材有“數萬”之多,水陸運輸到開平非常昂貴。這也是忽必烈訪問朝鮮、討論政治、會見大臣和舉行其他重要儀式的地方。
劉曉:他在建都城的時候,結合了中原都城的規劃和蒙古草原的壹些特點,所以是雙重都城。當時的首都真的很繁華,各種膚色的人,世界各地的人都在,然後大家互相交易,包括其他的交流方式。它應該是壹個非常繁忙的地方。
魏健:建元1260年統壹。統壹元年,大元朝1271年,十壹年後。所以在這十幾年裏,其實在商都叫開平,實際上起到了壹個臨時首都的作用。當時蒙古人四處征戰,不斷擴張地盤,威望大增。但是在他逐漸安定下來之後,尤其是漢朝的統治逐漸穩固之後,忽必烈開始註重整個國家和制度的穩定,漢朝的經濟發展對北方有很大的誘惑。所以妳要發展,離不開漢地的經濟,而他的國家未來的發展就靠這個地方,所以他必須有資本才能當資本。
其中大部分的位置很快就確定了,就是當時的燕京,名字叫大興。燕京的建城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燕國古都虞姬。在漫長的歲月裏,它壹直是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到了忽必烈統治時期,這裏的名字早已由晉中恢復為燕京,忽必烈選擇此地建都,還有壹個重要原因。忽必烈在開平登上可汗位壹個月後,他的弟弟阿裏布格在壹些蒙古國王的支持下,宣布繼位可汗。經過兄弟二人長達五年的汗位爭奪戰,燕京成為漢朝北方重要的兵站,進壹步凸顯了漢朝建都的必要性。
公元1263年,忽必烈正式定都開平,在燕京另建政治中心。元朝至元元年(1264),燕京正式定名為中都。但新中都不能在金代中都的基礎上建設,因為蒙古軍隊在1215年占領後,金中都已經是壹片廢墟,更重要的是這裏的城市供水也出現了問題。
劉曉:它(金中都)在西邊的荷花池附近。水量不大,但不適合大都市未來的發展。最後選擇了金中都的東北部分。妳為什麽選擇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原來有晉朝的離境,也就是皇帝的離境,水系非常發達。而且這個離宮和瓊花島壹樣,在建都之前就已經修過了,所以以此為中心向外擴張是非常合理的。
瓊花島,位於今天北京北海公園內,原為晉代離宮,島上建有著名的廣寒殿。公元1261年,忽必烈下令修復瓊花島上的廣寒寺,元帝國新都建設的準備工作開始。廣寒寺曾經是整個新都的制高點,建築宏偉。它可以俯瞰西山,欣賞首都的美景。可惜這座宏偉的宮殿在明朝萬歷年間轟然倒塌,從此再無蹤跡可尋,只留下壹個忽必烈曾經使用過的巨大酒壇,存放在北海的成光殿和圓堡。這個名為“鄙視山與玉海”的酒缸,成為了大多數城市建設的歷史見證。
元朝4年(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修建中都新城,元朝8年(公元1271年),蒙古正式將國家命名為“大元”,元朝9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將中都新城命名為大都,大都新城正式成為首都。至元十壹年(1274)正月,忽必烈受到眾王公大臣的尊崇。
元代大都繼承了元代皇宮、皇城、外城三重城墻的布局。它的總設計師仍是劉·。設計理念主要來源於李周的《考試之書》,呈正方形,每邊九裏,每邊三門。有九條寬闊的大道在城市中縱橫交錯。大都的設計也嚴格遵循前朝和左右社的整體布局。在今天的北京,元朝的遺跡非常有限。然而,研究元朝20多年的研究員王剛告訴我們,忽必烈下令修建的大都城規模應該非常宏大。
王剛:這是元朝城墻的遺址。當初建大都的時候,主要用的就是這種土墻。現在我們的位置大概是在青門的位置,也就是元朝西墻北側的這堵墻的大門。原來的墻很高很寬,寬高比大概是三比二。文獻記載稱之為六十裏城邊,規模可以說在古代中國的首都北京。它甚至比明朝修建的北京城墻還要大。
元大都的外城墻是黃土夯築的,底部很寬,逐漸變窄。寬高頂比是3:2:1。為了應對多雨的夏季,城墻上設計了很多排水設施,還壹度用蘆葦衣覆蓋。整個城墻周長28600米,城墻周邊城門16544。
陳高華:元代很多詩都提到哪咤,大都市,三頭六臂,三頭,南三門,東西六臂三門。這是六條胳膊和兩條腿,屬於北方的兩個門。它是根據哪咤的傳說設計的。可能和當時人們認為哪咤是守護神有關,所以大多設計成哪咤形象的象征,做了十壹扇門。
王剛:在陰陽理論中,單數屬於陽,雙數屬於陰。所以北門,因為屬於陰側,宋代有四門,元代有偶數。這很好。從制度上看,體現了中國古代的陰陽觀念,這是壹種說法。這種說法與傳說中三頭六臂兩腳哪咤的形象不謀而合。就是這麽壹個形象,所以當時元朝的人寫詩的時候,提到的多是哪咤城,這是傳說和現實的都城制度的巧合,或者說是傳承中的偶然因素。
宏偉的大都城歷經20多年才竣工。整個大都城坐北朝南,以積水潭東北岸的中央平臺為基準對稱分布。中央平臺有壹畝見方的面積,是劉量出來的城市平面布局的中心點。南側有壹塊刻有“正中之臺”字樣的石碑,從南面的老金口河(今長安街)壹直延伸到西面的積水潭為半徑,向東西兩側對稱展開,確定整個城市的四面,這在中國都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不過,中央平臺雖然是整個城市的中心,但並不是皇城所在地,而是元代人們生活中比較重要的兩座建築——鐘樓和鼓樓。
王剛:鐘樓和鼓樓在元朝時是整個城市的中心。這種規劃設計始於元代。是當時人們對整個城市的觀念的反映,也就是社會的發展。應該按照自然界的發展和天體的發展規律來操作。就是這麽個想法。所以在那個時候,他把這個天,其實和天有關的鐘樓和鼓樓,放在城市裏最重要的位置,甚至高於皇權。
元朝的皇城和宮城和今天的北京不壹樣。皇城由以以太池為中心的三座建築組成,北面有皇家花園,被整個皇城水系環繞。不過宮城的面積沒有今天的故宮大。它位於皇城的東部,在城市的南北軸線上。宮城的主要建築分為兩部分,南面的大明殿和北面的延春閣。大明殿是朝廷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皇帝登基、元旦、生日慶典等重大事件都在這裏舉行。大明殿後面是延春閣,妳們稱之為延春殿,是舉行佛道等宗教儀式和宮廷宴會的地方。
在今天的北京,胡同已經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歷史符號。很少有人知道胡同這個詞,它原本是蒙古的水井的名字。在此之前,中國首都的大部分設計遵循方時體系的規則。高墻是人們的居住區,而商業和貿易區是專門設置的。這種格局直到北宋才被打破。壹開始,大都完全打破了方墻的設計。
王剛:蒙古遊牧民族非常重視商業的發展,他們壹定會打破城市廣場的束縛,但另壹方面,還有壹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政治上的考慮。壹個是居民的活動沒有什麽可隱瞞的,他們會很容易壓制人民的反抗。與此同時,大都城也開始了作為都城的轉變,也就是從方形體系向街道四合院體系轉變的過程。現在北京東西城的很多胡同、四合院,基本都保留了元朝的老格局,基本保持不變。
寬闊的街道和縱橫交錯的胡同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交流,交易變得異常容易。這裏常年居住著40萬到50萬人,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雇傭的士兵、旅行者、外交使節、傳教士和工匠,他們說著各種方言。波斯、阿拉伯、朝鮮的商人把馬匹、人參、亞麻販運到大都,再把各種日用品、紡織品、書籍販運回來,使大都成為中世紀的國際大都市。
然而這壹切的正常運轉,源於元朝的壹個重要規劃設計,那就是水系。元代的水利建設在中國歷史上是引人註目的。著名水利學家郭守敬不僅勾勒了元代水利的大致格局,還編織了壹張使大部分地區繁榮昌盛的水網。
王剛:這個高粱河的水系,包括大都市用的水,包括現在通惠河的水運,從通州到大都城的各種物資的運輸,都走這個水系,所以當時江南的船只可以壹路通過運河運到積水潭的水域。這是我們通惠河的壹個閘門。在元代,木門最初是建成的。木門修好後,時間久了就腐朽了。它腐爛後,變成了壹扇石門。現在已經700多年了,這個石門還保存得非常完好。京杭大運河,包括匯通河和雨荷河,在其他河流上也有這樣的閘門。
金水河和太液池構成了皇宮水系,而由高梁河、海子河、通惠河組成的輸水系統和遍布全城的水井滿足了城內居民的生活用水。大部分立體供水系統不僅滿足了幾十萬人的日常需求,而且使大部分種類的貨物運輸成為可能,實現了南北文化乃至東西方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交流與融合。
此時,元上都也已成為當時中國北方最繁華的經濟中心,這裏有發達的手工業作坊和商業交流市場,也是內地向嶺北省運送糧食等物資的最大中轉站。這是草原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以上述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郵路上,有匆匆趕往上都朝覲元朝皇帝的外國使節,也有來自波斯、緬甸、印度、尼泊爾、意大利等國的學者、僧侶、商人、工匠和藝術家。元都、元都、元帝國兩都,都成為當時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
自忽必烈以來,元朝皇帝每年都往返於兩個首都之間,輪流處理國事。這個系統被稱為“兩個首都”。
陳高華:忽必烈開始建大都的時候,中亞的壹些蒙古貴族專門派人質疑他,說我們蒙古人壹直過著草原生活。為什麽要在這裏建大都市而自己不回草原?這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的典型反映,與忽必烈的政治理念相沖突。按照大多數蒙古貴族和成吉思汗後代的說法,他們認為在草原上過遊牧生活是他們的傳統,也是他們的觀念。
魏健:妳是壹個蒙古男孩。我們用這種管理草原的制度,所以妳們用漢族家庭的禮儀和制度。這個漢家的事情,妳違反了妳祖上的家法,是不能融合的。為什麽要這麽做,所以他壓力也很大。這種情況下,我該怎麽辦?我在蒙古高原和草原上留了壹個都城,壹來拉攏這些心懷不滿的蒙古國王,二來他也有了統治北方的根據地。
對於草原人來說,靠野草為生是壹種傳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獲得政權後,他們也經常實行壹種叫做四季博納的制度,根據季節的變化更換營地,處理政務,訓練軍馬。這種制度從蒙古時代到蒙古可汗時代仍然保持著。直到忽必烈在開平建都,蒙古的政治中心才真正確定。
魏健:忽必烈不可能放棄商都,而商都是他發自內心的龍興之地。所以很多蒙古皇帝繼承皇位的時候,都要去上都。至少六帝繼位商都,這是正統。所以這些事情綜合起來,決定忽必烈進行兩次巡視。另壹方面,他為政治、軍事、經濟需要保留了壹個地方,所以他每次去,都有人把它當成頤和園,避暑山莊,其實不然。
這樣,從忽必烈開始,就成了元朝皇帝的重要任務。每年仲冬剛過,浩浩蕩蕩的隊伍就會從德勝門出發,沿著固定路線前往商都,然後在秋天從商都返回大都。皇帝出巡吉祥的日子,更像是大都、上都的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十五在大都,六月十五在商都,都會舉行盛大的迎佛儀式和遊行,稱為巡帝都。皇帝,他的皇後,公主,朝臣和侍從都穿著華麗的服裝,坐在彩色的陽臺上觀看表演。富商們爭先恐後地拿出他們珍貴的珠寶,互相吹噓,遊行隊伍長達30多英裏。參加儀式或遊行的有5000人,所穿的衣服和所裝飾的道具都是朝廷賜的,所以隊伍看起來漂亮整齊,可謂“珠聯璧合,奇裝異服”。兩國首都之間有四條旅遊路線:驛道是壹般官員和商人的主要通道,有11驛站。東路有兩條,壹條是監察禦史和軍隊,另壹條是皇帝專線,也叫“戰車路”,西路是皇帝返回南方大都會的路線,也叫東到西。
從事考古研究的魏健教授正帶著他的學生進行田野考古研究。他們的出發路線基本上接近於元朝皇帝北巡都城的路線。魏健教授曾參與20年前元大都的考古發掘,他特意在這次考古研究的路線上設置了兩個都城的遺址。
魏健:目前我們的遺址是河北固原小紅城子古城遺址。這裏是元代察汗淖爾宮所在地,這裏是東西禦道上來合圍的地方。所以當妳回頭或者向上的時候,妳必須在這裏折疊它。除了中心以北的地方,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從蒿草中升起的大殿,很明顯前面的和後面的都是中國元朝的建築,都是正面對著朝廷,背面對著百姓的宮殿。壹般是工字形,中間有腰,腰比較細,然後前有廳堂,後有廳堂,所以這是壹個主廟遺址。
巡行路線的營地大多設在這樣壹個水草豐美的地方,不僅可以停止漁獵休息,還可以在營地處理政務。皇帝訪問兩個首都,中央機關的主要官員也需要陪同他討論國家事務。壹些重要的官家在商都都有分支,在商都待了近半年,夏天管理事務,政治事務只留中書,留右(左)處理共同事務。
魏健:過去,人們認為這是壹次征服世界。事實上,元朝本身似乎在武術上更強,但他們並沒有拋棄這種文化,對這些文人非常友好。他們還經常把他們放在帳下,為他們做壹些詩和歌曲,特別是當他們都在幸運的旅行中,他們被稱為隨行詩人。現在有專門的詩集《隨侍詩》,描述得非常清楚,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隨侍詩了解到很多關於元朝的歷史。
從各種文獻統計,元代有關北京之行的詩歌有近千首,主要描寫皇帝驛道風光。雖然傳世佳作不多,但這些詩歌已成為研究元代歷史的重要文獻之壹。此時,商都的水草還未綠,但隨著皇帝巡捕隊的到來,這裏很快就熱鬧起來。軍隊紮營,人們開始為這個首都數萬人半年的生活和貿易做準備。草原、西亞、歐洲的各路使節已經在前往首都的路上。
魏健:我們現在在元大都外城的西北角,西北方向大約壹公裏處。這個地方是龍崗的壹部分,叫哈爾濱上泰敖包。北面和西面的地方叫西山敖包。敖包下面是元代兩大著名糧倉之壹的萬應倉,另壹個倉房叫廣濟倉,就在東面。它的布局和萬應倉壹模壹樣,也是存放糧食的地方。在北邊小山下的這個區域,我們發現了兩個營房,指揮系統、儲存系統和生活系統。房子壹排排的很整齊,就像現在紮人整理的房子壹樣。當時我們算了壹下,如果每家住四個兵,大概可以住八千人,但是駐軍大概有兩萬人,包括漢軍和蒙古軍。
荒蕪的商都城很快變成了十萬人聚集的大都市。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從這裏開始,壹年中最盛大的祭祀、宴會、拜年、議政等活動陸續在商都舉行。在今天的元上都,還有壹個祭祀場所叫羊廟。這裏出土的幾尊石像見證了商都盛大的祭祀儀式。
魏健:羊廟遺址是壹個意外的收獲。就是因為這個地方發生了盜墓事件,我們才來處理的。結果挖出來的時候發現前面有四個雕像,其中三個是無頭的,其他的都是完整的。第四尊只有腳跟前的部分,不完整。壹座* *是漢白玉的石像。而這個地方,正好在元大都西北約35公裏處,是元朝皇室祭天祭祖的地方。每年的七月初七,七月初九,他們,黃金家族,皇族,都會來這裏祭天,祭祖。
大祭之後是壹年壹度的商都賽馬宴,這不僅是壹次盛大的宴會,也是蒙古皇室貴族討論帝國事務的重要聚會。宴會結束後,壹支龐大的巡邏隊將從商都返回元帝國的另壹個政治核心——元大都。
正是因為這種每年壹次的往返,元朝的壹些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巡幸與兩京之間的途中。
1323年,農歷八月初四,英宗走好運後啟程前往京城。當晚,扈從隊剛剛到達西道紮營的第壹站南坡,即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南坡之變”。貴族官僚以帝國歷史學家鐵如、畏學失發二人、帖木兒第壹為首,發動軍事政變,殺死了英宗皇帝及其親信。
公元1328年,泰皇丁去逝。壹派貴族官僚在首都擁立太定皇帝的兒子為皇帝,另壹派擁立圖蒂穆爾皇帝在首都。雙方為爭奪皇位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戰火壹時間蔓延到了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這場“兩都之戰”持續了近壹年,最終元文宗獲勝。這壹時期,出現了元代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三個都城同時並存的現象。
公元1307年,新即位的武宗在兩個都城之間的要道望湖查都宮建立了新都。
魏健:公元1307年,海山從漠北南下到大都,繼位。後來,這本歷史書被稱為元武宗。武宗繼位後,很快就下令,在王虎查渡之地,王虎查在哪裏?現在我們倆所在的這個地方曾經是他們倆過程中的壹個驛站。當時大臣們都反對,但武宗堅持要做這件事,不管是大都在京師還是在京師,都和他關系不大。而且那些地方這些盤根錯節的勢力,甚至壹些敵對勢力,對他都是不利的。他需要有壹個屬於自己的根據地才能紮根發展,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建的首都。
武宗在位四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設繁榮的都城,並沒有徹底完成。近年來的考古發掘逐漸使都城的面貌清晰起來,都城的規模小於都城,但大於都城。整個城市分為外城、皇城、宮城三部分,但不同的是,中都的核心宮城位於整個城市的中心,符合傳統的基本建設布局。
公元1311年正月,武宗駕崩,其弟仁宗愛才教育巴麗李八大。他當即下令停止修建實際上只存在了兩年十個月的中都城,成為元朝都城建設史上稍縱即逝的壹段插曲。
就這樣,元朝的歷史在皇帝在兩個首都之間的往返中畫上了句號,首都維持了99年。公元1358年,劉福通紅巾軍出兵北伐,攻克商都,壹場大火將繁華百年的要塞城及其宮殿化為灰燼。從此,元朝的巡都制度就停止了。
宮破草長,繁華的商都從此葬身草原,昔日的繁華終於成為回憶。
十年後,公元1368年八月初二,朱元璋麾下大將徐達率軍北上,攻陷大都,改國號北平,中國歷史再壹次改變。
實行了近百年的元朝兩都巡撫制度徹底終結。但是,元代的兩京巡撫制度在鞏固元朝政權、穩定局勢、加強蒙漢聯系、促進蒙漢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交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曾經的國際大都市元大都,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等,進行各種交易和交流。700多年過去了,北京歷史悠久,舉世矚目。什麽是起伏?什麽是興衰?什麽是大浪淘沙?將大都、商都、商都兩座城市的命運演繹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