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壹首沒有詞的音樂,卻概括了整部電視劇;
它是中國最早的電音之壹,壹出道便是巔峰;
它是壹首國人都聽過的曲子,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
制作之初,它被人說是“精神汙染”,幾乎夭折。多年以後,它被無數觀眾封為中國電音的神作。 音樂壹起,無數記憶重燃。
許鏡清
它就是偉大的靈魂之作《雲宮迅音》。它的作曲者,就是國家壹級作曲家,央視86版《西遊記》電視劇總作曲許鏡清。
央視86版《西遊記》自開播起就紅遍全國,取得了巨大成功。多年以後,《雲宮迅音》也獲得了在人民大會堂演奏的機會。
人民大會堂版《雲宮迅音》
↓↓↓
據說,當《雲宮迅音》在人民大會堂演奏的時候,作曲人許鏡清卻因為忐忑躲在化妝室裏。?
然而,就這首被播放無數遍的神作,壹開始連個名字都沒有,壹直被叫作“西遊記序曲”或“前奏曲”。
它現在的名字,是很多年以後,觀眾們在電視劇播出多年後取的。
許鏡清很喜歡這個名字,“親切又貼切,還有文學味道”。
時隔三十多年再聽,還是那麽的迷幻浪漫、渾然天成、莊嚴大氣,宛如神作。
?
《雲宮迅音》,就如它的名字壹般,“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
而妳能想到,這麽壹部偉大的作品,竟然來自農民工敲飯盒的啟發?
在西遊記開播的前壹年,1985年春,劇組接到消息,央視準備把16集《西遊記》在1986年春節期間播出,以慶祝新年。
他的口述自傳《我為<西遊記>作曲——許鏡清的夢幻人生》中說道:
“1982年開始,央視陸陸續續試播了《西遊記》,當時,片頭用的是另壹位著名作曲家創作的音樂,但播出之後,楊潔導演認為,歌曲沒有體現《西遊記》活潑歡快、多樣化並且奮進的特點,更像是大歌劇,她並不喜歡,提出要把片頭拿掉,重新寫壹段2分40秒的曲子。”
作為壹位盡職盡責的藝術家,許鏡清當然不願意湊合著作壹曲應付。要為名著《西遊記》作曲,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這讓許鏡清大費腦筋。
青年時代的許鏡清
接到任務後的許鏡清“苦思冥想、日夜煎熬”,他這段作曲 “完全不亞於女人生孩子,確實經歷了孕育、難產、甚至差點夭折的過程。 ”
壹是因為這段音樂沒有歌詞,要表達的東西龐大而模糊,壹首曲子要概括《西遊記》豐富的劇情,很難把控;二是因為對傳統經典的敬畏,楊潔導演的信任,還有億萬國人的期待,這讓許鏡清感到很大壓力。
許鏡清喜歡夜裏寫曲子,上午睡覺,中午起床。然而經過三天的絞盡腦汁,寫了撕,撕了寫。他壹句也沒寫出來。“因為這首曲子,我真是廢寢忘食。”許鏡清說。
所謂妙曲天成。有天中午醒來,在迷迷糊糊之中,他聽到壹串美妙的音樂:“登登叮叮……當當……”,那是兩三個農民工壹邊走,壹邊敲打著飯盒,壹邊哼唱。他們唱的什麽也不知道,也許從哪兒學來的,感覺像農村裏的什麽調調,油腔滑調。這來去重復地哼哼唧唧,壹下子 *** 了許鏡清的大腦,啟發了他的思路。
這聲音,在許鏡清聽來,強勁有力,好似孫大聖揮舞金箍棒的萬鈞之力!
有了!許鏡清興奮的直拍桌子。?
“這樣壹來,開頭有了強勁有力、充滿力量的主旋律,基本上,把象征唐僧的堅韌、孫悟空降妖除魔的正義表現出來了; 後面這段,我請來歌手,用細膩柔和的女高音唱出“啊”的合唱旋律,互相交替,反復出現,高低起伏,悠揚抒情,與主旋律形成鮮明對比,也有了神仙世界的虛幻縹緲。
兩種主題,兩種感覺,都具備了,這段音樂的描述性基本上達到我的目的。就這樣,我圍繞兩段旋律不斷變化,兩三天時間,把整首曲子創作完成。”(許鏡清口述自傳《我為<西遊記>作曲——許鏡清的夢幻人生》)
就這樣,從民工調子裏脫胎而來的壹段經典的“登登登登”就此醞釀而出,壹首偉大的曲子就這樣誕生了!
(寫到這裏,我又仔細回去聽了下,曲子的25秒至35秒這10秒,還真像是敲打飯盒的聲音,居然這樣好聽 。 )
《西遊記》音樂第壹次使用電子鼓和合成器。聽過這段音樂的人,普遍認為很有氣勢,都以為他用了五六十人的大型管弦樂隊。
其實,當時樂隊人數也就十多人。錄音時,他做了加倍處理,比如,十把小提琴,錄制兩三遍,就變成了二十把,三十把,最終達到氣勢恢宏的效果。
整段音樂,兩分四十秒,許鏡清掐著秒表寫成的,壹秒不差!
曲作者許鏡清,是西遊記所有配樂的作曲家。 僅這段2分40秒的《雲宮迅音》,所用的樂器就有: 電子樂器、西方管弦樂、古箏、琵琶、豎琴、三角鐵、管鐘、中國的編鐘、非洲鼓(邦戈鼓)、康佳鼓、架子鼓(爵士鼓)、低音吉他(貝斯),另外加上聲樂(女高音)。
光是這麽多樂器的組合,就有著前無古人的王者氣象。
電聲樂器猶如孫悟空破石而出,古箏琵琶的古雅,非洲鼓的異域風情,女聲的空靈飄逸……配器選擇包羅萬象,卻秩序井然,剛雅柔並濟,水 *** 融,最後萬眾歸壹,豎琴結尾,戛然而止,令人余味無窮。
有人甚至評價: 這曲子真是囂張。
就像齊天大聖的睥睨壹切。
是的,唯有如此囂張的曲子才配得上《西遊記》。
音樂壹響,他曲盡皆俯首稱臣。
?86《西遊記》導演楊潔和總作曲許鏡清
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有這樣的耳福。
86年的時候,中國雖然剛剛改革開放,可大部分國人的思想還是很保守的,他們認為像《雲宮迅音》這樣的曲子就是靡靡之音,小資情調,傳統經典的電視劇怎麽能有這樣的精神汙染呢?
這在當時是特別大的帽子,許鏡清面臨著被開除劇組的危險。楊潔導演頂著特別大的壓力,給臺領導寫信,說藝術上她負責。
好險!差壹點我們就沒有了今日版本的《西遊記》。多虧了楊潔導演的堅持。
86版《西遊記》壹路走來,真不容易。
而不走尋常路的許鏡清,成了“把電聲樂、電子樂用在電視劇裏的第壹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西遊記》的熱播,電視劇的主題曲以及其他曲目迅速地在全國乃至海外傳唱,《敢問路在何方》被多家媒體評為十大金曲。
可見,《雲宮迅音》這首曲子,在當時是多麽大膽超前,多麽富有時代感。
許鏡清在壹次講課時說:“中國民歌從誕生之日起就帶著濃厚的民族情感呈現在老百姓面前,如果拋棄了感情,就不是民歌,就遠離百姓。”“歌為心之聲,第壹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表達感情,心中明白給誰唱歌,才能表情達意,聲情並茂。”
從許鏡清的作品來看,他無不貫徹“民族情感”、“歌為心之聲”這壹宗旨。
《女兒情》、《取經歸來》、《敢問路在何方》無不如是。
這首《雲宮迅音》更是音節跳動,且風格多變,再加上人聲的運用使其有極強的敘事性和畫面感:
是齊天大聖騰雲駕霧,壹人單挑十萬天兵天將的無所畏懼,
是師徒五人壹去十萬八千裏,歷經九九八十壹難的偉大的孤獨,
是三界十方形形 *** 神仙妖魔輪番登場的包羅萬象……
閆懷禮版本的沙和尚
如今,沙和尚走了,王母娘娘走了,彌勒佛走了,昴日星官也走了,鐵扇公主走了,銀角大王走了,牛魔王走了,車遲國王走了,黃眉大王走了,金池長老走了,鎮元大仙走了……楊潔導演也走了。
他們以無限的熱情致敬經典;我們以無限的熱愛,致敬他們。
聽著聽著,突然熱淚盈眶:為了獻身藝術的前輩,還有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