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去過巴黎,巴黎幾乎成了他的第二故鄉,這段經歷也成了他藝術成就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在藝術之都巴黎,他不僅實現了作為鋼琴家演奏的夢想,觀眾的歡迎也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在吸收法國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礎上創作的,同時又融入了自己民族的音樂精華。從音樂元素上看,無論在和聲、復調、曲式上,《匈牙利狂想曲》的音樂詞匯幾乎都是純法語的(雖然有很強的民族風格),李斯特在民族風格的融合上也做得非常好。許多匈牙利狂想曲給他的民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炫技是李斯特鋼琴音樂的壹大特色,在《匈牙利狂想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這組鋼琴曲中,我們不難找到這壹點。表面看似隨意即興的優美旋律,其實是李斯特經過深思熟慮、精心設計的,具有很強的邏輯性。這體現在黑白鍵的分布和音域限制,以及壹些精致的裝飾音和輕快精致的快速發展。很難想象在鋼琴之外的樂器上演奏出同樣的風格,這才是讓人驚喜和感嘆的地方。《匈牙利狂想曲》的體裁趨於大眾化,高超的技術難度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充滿了快速奔跑的八度音程和各種超高難度的跳躍和琶音。只有李斯特的鋼琴作品才能達到這種完美的境界,既巧妙又自然。而且,李斯特的作品指向未來。在他的手中,他發展出了壹套成熟的動機變形方法,逐漸成為建造浪漫主義宏偉建築的標準之壹,對後世影響巨大,尤其是瓦格納這壹代音樂大師。當然,他後來的很多小品,比如《噴泉》,也能體現出他對印象派音樂的指導,使他成為印象派音樂的先驅之壹。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不僅有華麗的技巧,也在這裏展示了它多彩的音色。它不僅以清新純粹的感情描繪了匈牙利的風景和作曲家的心態,而且更註重對藝術和歷史的回顧和追憶,體現了李斯特豐富而富有詩意的想象力和哲學思想。在《匈牙利狂想曲》中,李斯特註重鋼琴音色,所以作品富有詩意,令人回味無窮。他更喜歡用交響樂的思路來創作鋼琴曲,使得這組音樂氣勢磅礴,和聲的安排與配器有關。復調中的主題對比,可以合理地認為是各種樂器之間的沖突與交融,使他的音樂更加直白、粗獷。(趙)據
弗朗茨·李斯特是壹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他出生於匈牙利雷丁,6歲開始學習鋼琴。他是薩裏、車爾尼、塞貝裏亞諾·雷哈和貝爾的弟子。16歲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裏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他向往資產階級革命。音樂上,李斯特倡導標題音樂,開創交響詩體裁,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13首。在帕格尼尼的影響下,李斯特還創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10首鋼琴練習曲。他建立了壹種與學院氛圍和市民習慣相對立的新浪漫主義原則,支持了阿爾伯特尼斯、斯美塔納、柏遼茲、瓦格納等作曲家的創作。相傳貝多芬聽了他的演奏後,非常佩服他的天才,曾上臺擁抱親吻李斯特,成為李斯特音樂成長的壹段佳話。
從1824到1827,李斯特在法國和英國舉辦音樂會,受到熱烈歡迎,但他真正的“旅行歲月”是在19的三四十年代。這期間,他走遍了法國、英國、瑞士、德國、意大利、俄羅斯等許多國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接待,也許只有帕格尼尼能與之相比。他除了在演奏活動上有很大成就外,在創作上也有豐富的成就。他創作了許多鋼琴作品和大量的鋼琴改編曲,如貝多芬和柏遼茲的交響曲、羅西尼和貝裏尼的歌劇,極大地拓展了鋼琴運用的範圍和技術表現的可能性。從65438年到0848年,他住在魏瑪,定期回匈牙利。他創建了布達佩斯國家音樂學院,並擔任院長。在創作活動中,李斯特表現出進步民主的傾向,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匈牙利的民族解放運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