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當前區域經濟金融運行和銀行經營中有哪些值得關註的問題?

當前區域經濟金融運行和銀行經營中有哪些值得關註的問題?

壹、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挑戰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小平同誌“發展是硬道理”的指引下,GDP年均發展9.8%,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基本完成了“資本積累”。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保持7.5%以上的增長速度,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中國人均GDP已達61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2012的標準,中國已被列入“中上收入國家”之列。

但目前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國際環境仍不樂觀,大部分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尚未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對我國外貿出口影響較大。2014年5月,美國“國債”突破16.7萬億美元“債務上限”;5438+10月,美國自5438+07年6月以來首次停擺,美國國債存在違約風險。作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國必然會受到影響。壹些新興經濟體增速也有所放緩,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不下。許多國家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采取的非常規財政刺激政策的負面效應已經開始顯現,中國的周邊環境仍然很不穩定,威脅很多。這些因素必然會對中國經濟產生諸多外部壓力,包括經濟方面和政治方面。其次,內部體制存在障礙。中國快速發展到現在,主要依靠的是以吸引外資、廉價勞動力和迎合外需的生產導向為基礎的舊發展模式。舊模式中的三個要素,或者說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把中國帶到了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但是現在這種模式的潛力基本上已經耗盡了。中國人口老齡化非常迅速,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即將迎來“劉易斯拐點”。2012年,我國勞動力數量首次減少,正以歷史上最快的速度由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轉變。經濟增速放緩,現有發展模式的所有弊端都達到了頂峰。此外,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和嚴峻的生態形式也是壹個棘手的問題,這在壹直支持經濟增長的體制內造成了體制疲勞和障礙。第三,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根據國際發展的經驗,新興市場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高速發展中積累的矛盾爆發,自身體制機制的更新進入關鍵階段,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使得原本良好的發展勢頭改變軌跡,猶如落入陷阱,最終導致經濟停滯。在這個階段,許多發展中國家倒退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現是上世紀下半葉的壹些拉丁美洲國家。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6 100多美元,正處於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艱難爬坡階段。

二,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是好的,但長期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雖然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是缺乏內涵、質量和效益的,是不可持續的。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壹種傳統的發展模式,主要停留在粗放的管理模式,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匱乏。據有關方面測算,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賴於資本和勞動投入的增加,而提高要素效率依賴於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僅占28%,而後者在發達國家占50%-70%。具體來說,第壹,從經濟效益上看,我國經濟運行還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率”的痼疾;其次,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失衡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第三產業發展滯後。

(2)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相關組織的分析,0.3-0.4的基尼系數表明收入差距相對合理。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基尼系數達到0.474,遠超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壹。高低收入群體的懸殊,使得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高收入群體手中。與此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規範,會增加人們的不公平感,導致社會不穩定。社會矛盾突出,這也是上世紀很多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30多年來,中國經濟壹直以9.8%的速度增長。2012年首次“破8”,占比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將繼續放緩。房地產作為過去的支柱產業,正在進行宏觀調控,日益放緩;內需疲軟仍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痼疾。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支撐外貿出口快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發生變化,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減少和逆轉。當前,國內經濟雖然仍保持高速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背後泡沫太多。

(4)地區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由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東部沿海地區被優先考慮。在壹部分人先富起來、壹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引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迅速拉大。地區GDP方面,2011 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674億元,約為西部10省份GDP總和的87倍,最低的西藏(606億元),中部江西(11584億元)的4.5倍。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越來越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區域發展不平衡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進壹步發展的主要障礙。

(5)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市場環境的好壞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各種安全問題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假冒偽劣和社會欺詐現象仍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還不高。這些不良社會現象嚴重汙染了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了內需的發展。此外,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嚴重,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的高碳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於極其不利的境地。如果中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增長空間將被進壹步壓縮。

三,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對策

面對中國經濟存在的壹系列問題,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解決好轉型升級、和諧發展、改革創新三大問題。以轉型促發展,以和諧求穩定,以改革謀出路。

(壹)轉型升級促發展

當前,支撐中國經濟發展30多年的舊模式已經到了臨界點,轉變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開啟“發展升級版”和“奇跡第二季”,是新壹屆的當務之急。

首先要轉變發展觀念。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不合理。打造“中國升級版”,必須走科學發展觀之路。要實現國家的真正繁榮,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改變壹些官員唯GDP增長論英雄的觀念,轉變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改變生活觀念,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把經濟和社會建設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摒棄高消耗、重汙染、低效率的傳統發展模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其次,要著力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戰略基礎和根本出路。由於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中國的出口貿易不再能夠為宏觀經濟增長提供強勁的動力。擴大內需成為當前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抓手,努力實現出口驅動型經濟向內需驅動型經濟的轉變。應努力保持消費與消費的動態平衡,實現消費與消費的雙拉動,從而增強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擴大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眾所周知,出口、消費、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其中消費是最實際的壹駕。在出口疲軟的情況下,消費成為主導,但最根本的是消費拉動。沒有消費,沒有動力來源。目前,國內需求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人口超過6543.8+3億,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家庭儲蓄。截至2065.438+065.438+0年末,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達35.2萬億元,教育、醫療、環保、能源、廉租房、保障房等多個行業供不應求,這意味著內需市場潛力巨大。

推進城鎮化發展是中國內需的巨大源泉。經濟學家遲福林指出,城鎮化是支撐消費釋放的最大潛力。城市化率的上升,必然導致人力資本、土地資源資本化等諸多潛力的進壹步釋放。城鎮化不僅可以擴大,還可以有效促進消費,在擴大內需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我國農民工總數為24億,其中農民工約654.38+0.5億。城鎮化發展蘊含的內需潛力是巨大的。[2]中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的重要時期。到2020年,如果中國城市化率能達到60%,將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可持續增長形成重要支撐。

第三,著力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造中國升級版的主攻方向。要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個堅實基礎,實施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支持淘汰競爭落後產能,積極落實支持小微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改善小微特別是小微科技發展環境。

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是結構調整的重點方向。2012年,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為446%,不僅明顯低於發達國家70%的平均水平,也低於中等收入國家53%的平均水平。加快發展服務業,既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也是減輕就業壓力、改善民生的需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不斷提高我國服務業開放水平,積極吸引投資和智慧,加快提升服務業競爭力。擴大開放合作,加大服務業投資,鼓勵外商投資服務基礎設施和新興服務業。提升改造傳統服務業,提升服務業水平,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

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尤其要註意占領“微笑曲線”的兩端。“微笑曲線”理論是由臺灣“IT教父”宏碁公司總裁史提出的。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只有不斷創新進取,逐步向“微笑曲線”兩端發展,爭取競爭的主動權,才能擴大附加值和利潤空間。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重視產品研發,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走科技創新之路。[4]

(二)社會和諧穩定

和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穩中求進”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經過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積累了很多問題和矛盾。迫切需要認真解決,以促進進壹步的進展。具體來說,和諧發展的關鍵是做好以下工作。

(1)縮小貧富差距。要保持社會穩定和諧,減少社會矛盾,就必須縮小貧富差距。要逐步調整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要大幅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大幅減少扶貧對象;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推動社會財富分配由“啞鈴型”向“橄欖型”轉變。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整個社會朝著* * *繁榮的方向穩步前進。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關乎發展,關乎公平,關乎和諧。及時解決日益突出的民生問題,可以防止未來經濟發展的巨大隱患。應擺脫對GDP的崇拜,將經濟發展從“以物質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將經濟增長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要積極規範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廣大群眾的後顧之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加緊構建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完善市場環境,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平等享受。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重點,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 *繁榮,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5]我們要繼續加大反腐敗力度,堅持不懈地同各種腐敗現象作鬥爭。反腐敗也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

(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是保持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實施全國壹盤棋戰略,註重區域平衡和協調發展,逐步縮小東西部、南北部、城鄉之間的差距。在進壹步推動東部地區轉型發展的同時,積極支持西部地區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繼續加大對邊境貧困老區的經濟扶持力度,繼續實行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使先富帶動後富。

(5)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延續小平同誌“韜光養晦”戰略,牢牢把握發展大方向,艱苦奮鬥,科學發展。我們應該在合作中尋求發展,增進互利共贏,用智慧和策略妥善解決與鄰國的領土爭端。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和平發展的良好局面。為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三)深化改革是出路

目前,中國再次處於十字路口,舊模式的潛力已經基本耗盡,只盼新壹輪改革。依靠改革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新壹代領導人執政的壹個重點。同誌指出,改革是中國發展的最大“紅利”。北京大學管理學院博士柳巖提出,改革是拉動中國經濟的“第四駕馬車”,壹個國家經濟崛起的初始階段依賴於技術創新和勞動力成本優勢,而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依賴於先進的制度和不斷優化的社會經濟規則。以經濟學家康佳為首的經濟研究群體提出了“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強調以推進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結構優化為重點,努力從供給側推動我國新壹輪改革,實現“雙創、雙化、雙減、雙擴、雙進、雙到”的政策主張,為我國當前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要特別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壹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大幅度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促進資源配置按照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效率最優化。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動更多國有資本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還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受法律保護。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促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二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發展的永久動力,也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努力構建以市場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3]積極創建技術創新公共服務,為自主創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要註重對特定產業領域自主創新的引導和支持,大力培育具有高端技術的戰略性、戰略性產業。同時,把人力資本積累作為培養自主創新能力的重點任務,加快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我們應該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構建完善的科研體系,從而占領未來科技的制高點。我們必須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第三,推進城鄉發展壹體化。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進城鄉發展壹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城鄉二元結構是城鄉發展壹體化的主要障礙。要完善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惠農、城鄉壹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5]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要加強城鄉發展的統籌,促進城鄉繁榮。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化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6]。加快農民工市民化,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和優化配置。繼續以擴大就業為重點,帶動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完善人口社會管理體系,促進農民工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繼續創新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建立城鄉統壹的基本公共服務、福利保障和就業制度,促進城鄉發展壹體化。

  • 上一篇:建築電氣設計控制電源汙染和電磁輻射的探討?
  • 下一篇:煮餃子用什麽食材會比較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