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十五講》是壹本由楊立華著作,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0.00,頁數:287,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宋明理學十五講》讀後感(壹):有理有趣,難得的壹本我能讀懂的理學介紹
此書有理有趣,在我接觸過的幾本講理學的書中是“鶴立雞群”。下面幾點是我的閱讀所得和發散思考。
1.我對儒學的縱向理解:幾乎與世隔絕的東亞超大超強農業區--》農業民族漢族的哲學/宗教--儒學:大氣自信務實--》直到中國近代被西方工商業社會打臉,而且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農業傳統反而成為阻礙社會轉型的資源詛咒--》儒學失去解釋能力和引導能力,受到懷疑不再主流-...--》中國社會轉型取得壹定進展,人口規模和地理規模使得競爭力呈現--》儒學中大氣自信務實的壹面開始復活。但是,社會的微觀基礎哪些變了哪些沒變,是現在說儒學時要特別註意的。
2.邵雍很像羅輯。
3.首次看到有人說明白韓愈的貢獻和地位,附帶理解了韓為什麽位列唐宋八大家。
4.宋優待士大夫和什麽王朝氣質/皇帝仁厚毫無關系,而是很實際的關乎立國之本。
5.理學名家每多扯到周易,我覺得很牽強。我懷疑是不是古典著作存世太少,以至於留下來的被過度解讀和過度使用。
6.儒釋道之別大概類似現在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無 *** 主義。並無對錯高下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具體的社會情況。
7.李白的詩有道味,杜甫的詩有儒味,順便猜測壹下王維和李商隱的詩是釋味。
《宋明理學十五講》讀後感(二):聽楊老師講宋明理學
從小是理科出身的我,對於文科的知識,歷史啊地理啊,政治啊。這些學科都不感興趣。看到文字多的書就會覺得頭暈,可是看了楊立華老師的《宋明理學十五講》這本書,感覺心靜了,似乎也想明白很多事情。
宋明理學,也就是宋明時代居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傳統。它的代表人物很多,比如韓愈、程頤、朱周敦頤,等等。這些人擁有淵博的知識,也有壹手好文采,能寫文章,談詩作畫,真可謂是才子。正是這些才子的帶領下,中國古代的哲學才有了發展。
從小就喜歡這些人物的文章,像韓愈,朱熹,還有周敦頤的作品。以前只是欣賞作品的文字內容,優美動聽,或者婉轉流暢,或者千回百轉。文章似行雲流水,讓人不得不稱贊,有好多的文章也被收錄到語文課本中。現在看來,這些文章,不僅是作者對景對物的描寫,也是對自己思想的闡述。
宋明理學博大精深,有壹種無窮的吸引力,讓我們在明白道理的同時,也反思自己的思想,讓我們的心靈更加沈靜。思索世界,宇宙,人生這些大的話題。這些正是哲學的作用所在,在前輩的帶動下,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宋明理學十五講》這本書,楊老師用他淵博的學說,為我們展現了宋明理學的開始,發展,以及著名的思想學派。讓我們對宋明理學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特別是對於我們這種平時對哲學接觸甚少的人來說,宋明理學也是壹個很好的參照。
看這本書,讓我們在明理的同時,能夠思考著名人物背後的思想,同時也完善了我們自己的思想。果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高,看得更遠。
看《宋明理學十五講》,了解宋明理學背後的知識,更了解韓愈,周敦頤,朱熹等等這樣知名人物的思想和作品背後的淵源。
《宋明理學十五講》讀後感(三):壹窺理學堂奧
近年來,中國躋身世界經濟大國,在民族自信恢復和西方文化入侵的背景下,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呼聲愈喊愈烈,儒學自是題中之義。歷史常有相似,壹千多年前中晚唐時期,也曾有場轟轟烈烈的儒學復興運動,開啟了宋明理學的儒學高峰。
楊立華的 《宋明理學十五講》,便從“韓愈與儒學復興運動”開講。韓愈最廣為人知的是被收入語文課本的《師說》。楊立華為認,這篇文章恰恰反映了當時師道的衰微,而韓愈為重樹儒家的尊師重道,從反面獎掖後學。這是陳寅恪提出的韓愈對儒家復興的六大貢獻之壹,其他則為:華夷之辨、排斥佛教、發明道統、古文運動和表彰大學。正是在韓愈的倡導下,東漢以降受神學影響漸趨衰頹的儒學開始形成文化主體性自覺,建立起自己的道統,走上復興之路。
楊立華在自序中說,本書“強調哲學史發展的邏輯與歷史的統壹,力圖展現出宋明理學發展過程中各個環節間思理的連貫的遞進的層次”。他認為,要理解整個宋明理學的發展史,就要回到《宋元學案》的基本架構上來,其中排第壹位的《安定學案》講的就是胡瑗。所以,在韓愈之後,他接著講宋初三先生,即胡瑗、孫得和石介。楊立華同時對挑戰宋明理學傳承譜系的學者表示反對,如認為王安石比二程、張載重要的漆俠,認為呂祖謙比朱熹重要的田浩,他還說余英時的《朱熹的歷史世界》是“極具影響的失敗的著作”。
本書根據是作者多年來在北大講授宋明理學的心得總結,與哲學史的客觀介紹不同,多處有作者自己的見解,其中比較明顯的是尊朱辟王。楊立華十分推崇朱子,甚至認為可以說“孔子以後,壹人而已”,把孟子都超越了。很多人詆毀朱子的“存天理,滅人欲”毫無人性,而楊立華認為,朱子的“人欲”指的是過度的欲望。他還贊美朱子的世界觀“有如幾何學般的精美和均衡”。由此可見,他“以辟王學為己任”也是順理成章。他說“在經典解釋方面陽明是有很多問題的,比如他對格物的解釋基本上可以斷定是錯的。”思想爭鳴本就百花齊放,作為普通讀者的我們,要做的便是不偏信,多閱讀,形成自己的認知。
值得壹提的是,楊立華在最後介紹了羅順欽的思想,而馮友蘭和胡適的中國哲學史都未涉及此人。陽明心學在今日仍有很重要的地位,而羅順欽的壹生就是與陽明學鬥爭的壹生。王陽明在《朱子晚年定論》中說朱子晚年強調向內用功而非向外格物,他指責其“考之欠詳,而立論之太果”。 他曾給王陽明寫信,陽明亦有答復,邀其當面交流。可惜的是,羅順欽的第二封信未及發出,陽明便已病故。否則朱陸之爭外,理學史上當多有壹段論道佳話吧。作者認為,羅順欽對兩宋道學傳統都有繼承,可視為兩宋道學在明代的發展,對明中後期的風尚有所校正,“他的努力和貢獻,是彌足珍貴的。”
同樣的宋明理學,在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中就較為專業難懂,因其引用原典直接解讀,語言也極學術,其中的玄理部分非專業者讀來如墜雲霧之中。而《宋明理學十五講》則保留了楊立華通俗個性的授課口語,將重要材料融入具體的講解而不單獨列出,還偶有“現代人對歷史有壹種可怕的優越感”這些評論當下的妙語。對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是可以壹窺理學堂奧的終南捷徑。
如需轉載請聯系本人。歡迎約寫人文社科類書評。 QQ175108258(請註明“約書評”)
《宋明理學十五講》讀後感(四):壹個人的理學史
楊立華,所謂楊子者也,是說他自斷道理,有壹家說。昔者讀他推送文章,不很喜歡,道理發揮到了,卻只是壹個精神發越,脫略俗務,凡亂象都往這裏體貼過來,有近乎雞湯者。自是先存了成見了。聞說熊先生十力壹罵救了徐復觀,是教看人只要明了他的好處,這樣讀書,才有長進。不是不明此理,讀楊立華時到底免不了俗。取壹兩個晚上揣摩了,他董理義理處,確有的評,是見了功夫的。他力避佛道之說,臆祛王蜀之學,獨在理學根統逐壹辯證,所以不得不重北宋五子,而於張載之說,又多有發明。後面到了南宋,只把朱子做了宗主,余皆屑屑,是把心學貶了,此又是壹得之見也。但瞧他瞧得分明,知道朱子之學如何廣大精微,繼往開來。朱子受了二程,把“天即理”作了自然法則性的理法性的宇宙觀;受了周敦頤之學,將“太極”作宇宙根源的宇宙生成論;受了張載,是以"氣"為構成宇宙質料的宇宙構成論。在這裏面,更把天地生生之意之說拈了出來,混元壹體立在那裏,作為儒家精神究竟,功業消磨而斯文不墜,山川墮毀而壹理不滅。自以見出儒家何以為千載卓立萬國流行之事業,是把世界實在看了,把作為實在看了,於是人心性理莫不實在起來。但他激揚文字處,又將社會諸問題歸結在了修養涵蓄上,以為通明心性知其所止則大節無不貫通,真書生之見也。言盡於此,似說他於大體上瑩徹,只是於小小節目上猶有疏處,是瑕不掩瑜者也。末了又作狐疑說,以為不能盡得事物之變,而於大體上有瑩徹者,未之有也。宋明理學諸大家之書,翻檢得少,說是說非,只是推理所學,參校所知,純是想當然耳。只好待將來壹壹審查比對了,再來仔細說話。
《宋明理學十五講》讀後感(五):探尋宋明理學的終南捷徑
讀《宋明理學十五講》
儒家文化發展到宋明時,經過壹批先賢大儒持續不斷的醞釀、生發、演進、發展、升華等數百年的積累,迎來了宋明理學發展的黃金時期,產生了壹批大放光彩的理學名家,最終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宋明理學。理工科背景的人也許對宋明理學缺少認識,甚至知之甚少,但是在十幾年的學習過程中,對於韓愈、程顥、程頤、周敦頤、朱熹、王陽明等這些歷史名人壹定不會陌生,對朱子的“為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對周敦頤的《愛蓮說》、對王陽明的“知行合壹”……這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名作、名言警句壹定不會陌生。楊立華教授的《宋明理學十五講》就是壹本全面系統地講解宋明理學的入門書。
這本書系出名門。本書是《名家通識講座書系》之壹,該書系由北京大學發起、全國多所重點大學和科研單位協作編寫的大型多學科普及讀物,由全國各學科領域的權威專家主持各書撰寫,涵蓋文、史、哲、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主要學科領域,是同類普及性讀物和教材中學科覆蓋面最廣、規模最大、編撰陣容最強的叢書之壹。
本書作者楊立華教授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主要致力於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究,本書是楊立華教授宋明理學講稿的完善修訂版,以講課的形式,對宋明理學主要人物的學術成就、歷史貢獻、文化價值等進行了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地講解。在本書的十五講中,他對宋明理學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字裏行間透著的是對中華儒家文化的精深理解和真摯熱愛。
作為通識教科書,我認為本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在思想脈絡上,體系嚴明。為了講解清楚理學的發軔淵源,本書從唐代韓愈的儒學復興運動講起,大體按照時間順序,對宋明理學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講解,直至明代的王陽明、羅欽順。對“誠體與太極、天理、氣體與神化、理氣動靜、形上定體、無善無惡”等重要人物和思想觀點,都進行了條理式的講解。在這個思想進化過程中,作者對宋明理學發生、發展、完善、提升的各個階段進行了詳細闡述,對有代表性的理學人物學術思想、歷史貢獻、思想局限都進行了講解。對於宋明理學的關鍵人物和核心思想,如二程、張載、朱子等,作者傾註了大量心血,用較大篇幅進行講解,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學術觀點上,有破有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儒家治學的重要原則。楊立華教授研究宋明理學多年,學識廣博,成果頗豐,他在繼成前輩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也在很多方面開辟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在本書中,對每個理學名家的研究中,他先舉出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對於前人的研究成果,優點在哪裏,缺點是什麽,怎樣甄別分析壹種學術觀點,做出了有理有據的講解分析,他領妳登堂入室,教妳研究方法,幫妳梳理脈絡,最終能有怎樣的收獲,還是要看自己了。畢竟“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在語言風格上,通俗流暢。作為通識教育的教材和讀本,本書立足講稿進行修訂完善,不少地方還留著講課時的語言風格。這也決定了其總體風格莊重凝練,義理、考據、辭章均能兼顧,不戲說不流俗不庸俗,有較強的學術味道。在靜心閱讀時,仿佛身臨其境,在傾聽名家的敦敦教誨。在閱讀過程中,我能感覺到,作者對理學研究傾註了滿腔熱情,對那些名家滿懷敬仰,他對理學先賢的追慕、對中華儒家文化的弘揚,更成為貫穿全書的靈魂。
“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段關於“文化”理解,從微博流行到了微信上,讓很多人沈思和反思。看過本書後,突然發現這也是這本書中的精髓之壹啊。正所謂“道不遠人”,那些飽含著智慧的哲理,從來都不曾遠離過我們,只不過需要我們慢下腳步,靜心去感悟。
順便提醒壹下,本書不適合碎片化淺閱讀,集中壹段時間、心無旁騖地讀下去,將會有很多收獲。
孟人夢言於2015年11月25日 使用轉載請聯系。
《宋明理學十五講》讀後感(六):中國哲學歷史發展中的壹塊基石
中國哲學歷史發展中的壹塊基石
素質教育已成為現如今高等教育以及社會公民教育必然趨勢。倡導人格全面發展,力求造就更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復合型人才,是現今教育的重中之重。《道德經》中曾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識教育正是“授人以漁”的“漁”。
通識教育,“是高品位的學科普及讀物,能夠滿足社會上各類讀者獲取知識與提高素養的要求……可以作為大學本科生通識課(通選課)的教材和課外讀物。”定位於“通識”的“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由北京大學發起、全國多所重點大學和科研單位協作編寫的大型多學科普及讀物,《宋明理學十五講》即出自該書系。作者楊立華博士系北京大學教授,近年來致力於研究宋明哲學以及魏晉哲學的研究,《宋明理學十五講》是根據2013年秋季學期“中國哲學史”課程宋明部分的講義整理而成,是楊立華博士個人多年來講授宋明理學的心得總結。
在書的序言中,楊立華博士說道:“強調北宋儒學的復雜多歧,並不等於找到了否定以‘北宋五子’為核心的道學譜系的根據;同樣,發現了湖湘學派的重要影響,也並不能動搖朱子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從中讀者可以看出,楊立華博士十分推崇朱子,“以辟王學為己任”已然不言自明。
萬事萬物講究壹個根源,宋明理學的發展,在歷史上不可能壹蹴而就,它必然經過了懵懂探索,漸成體系,完善,發展的高峰等等。中晚唐道教佛教興盛,士大夫們的精神世界非佛即道,真正有儒家正統觀念的人越來越少,這壹背景下,理性生活的提倡便應運而生。於是,楊立華博士的第壹講便是“韓愈與儒家復興運動”。著名的古文運動可以說是儒學復興的壹個先鋒,而作為先鋒中的弄潮兒韓愈,他的貢獻是巨大的。在這裏,楊立華博士引用了陳寅恪先生的《論韓愈》,總結了韓愈在這壹場復興運動中的主要貢獻,分為六個方面:盛倡華夷之辨、排擊佛教、發明道統、古文運動、表彰《大學》和獎掖後學。北宋初期,很多士大夫中的重要人物如歐陽修、蘇軾等,無論是寫作風格還是人格建設上,都不同程度受到了韓愈的影響。
從唐代韓愈的復興運動,直至明代的王陽明、羅欽順等人,作者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對宋明理學的大體發展趨勢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講解。首推朱子,這是作者很明顯的壹個學術傾向,還有其他如二程、張載等,對於這些歷史上著名的作家和學者,作者分別用單獨壹章甚至幾章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總結。尤其在語言上,因為是授課形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相對於難懂的各類深奧的哲學史、周易等,這壹本《宋明理學十五講》確實是作為通識教育教材的好材料。
中國哲學史發展中,宋明理學是壹塊重要的基石。想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就不能避開宋明理學這壹塊。在當今這個時代,金錢重要,學識和修養更同樣重要,重讀經典,修身,治國,平天下。
《宋明理學十五講》讀後感(七):宋明理學的入門讀物
關於宋明理學的書近些年來並不少,關於王陽明的研究更像是有壹點爛大街了,時不時都會看到壹兩本關於王陽明的書籍出現在亞馬遜的郵件廣告中。當然,如此之說並非說宋明理學已經被研究透了,或者王陽明被研究透了,恰恰相反,可能正是因為沒有人能夠把它們看透,所以才不斷有人走上研究它們的道路,期許把其中的精妙之處挖掘出來,展現給世人壹個可視性更強的宋明理學,壹個更為直觀的王陽明。
楊立華的這本《宋明理學十五講》無疑是壹本幫助我們入門宋明理學的書籍,或者說是講義。這本書的結構嚴謹,對人物以及思想雖然大部分是點到即止,闡述之中也有不少作者的私貨,總的來說倒是給諸如筆者這樣的宋明理學小白壹個不壹樣的啟迪以及壹些閱讀上的壹些警醒。
關於宋明理學,楊立華從韓愈與儒學復興開始講起,這壹點填補了筆者對宋明理學的脈絡不清的壹個誤區。從韓愈到最後羅欽順,壹***十五講,脈絡卻沒有中斷,將整個宋明理學串聯得有條理,並且把重要的時期的思想闡述。我們對於中國古代的哲學總是認為沒有太多形而上形而下的思考。然而,卻是不然。雖然儒家的思考更多在現實社會的運轉,並不認為世界的存在不存在需要被證明。但是其中的哲理或者世界觀還是存在的。不管是“格物致知”或者是“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都在闡述對世界的看法,對“天理”的探求。在宋明理學中壹個“天理”壹個“生生不息”都會關於形而上形而下,並且貫穿著整個宋明理學的發展。這對於認為秦漢之後沒有哲學的言論來說,宋明理學的發展和壹些觀點的提出無疑是提供了反面的佐證。
這本書並不僅僅在闡述壹個個學者的思想,還將人們“常識”的誤解說清楚,避免我們這樣的“圈外人”糊裏糊塗就相信了謬誤,而忘卻原本的意思。比如說,教科書上常用的壹個批判宋明理學的壹個理由是“存天理,滅人欲”認為宋明理學全然就是要消滅人的本性,要消滅人的追求。其實,不然。在這本書中,作者壹再告訴我們,“人欲”是人過度的欲望。顯然,儒家或者宋明理學在強調修身的過程中,是要克制自己的不應該有的欲望,而不是說消滅人的欲求。另外還有壹個點就是關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認為是對婦女的壹種貞節綁架,其實真實在《二程集》中的說法卻是“極為厚道”,出妻要考慮將來的出路,要讓她有再嫁的可能。作者在講述介紹這些思想的時候,不忘提醒我們,閱讀,不僅僅是知道了壹兩句,斷章起義之事在流傳中很容易形成,因此我們對這樣的事情,讀者或者受眾應該有的是謹慎,就像我們在面對這本書的時候,如果可以,我們不妨閱讀原本探討古人原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