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迫切需要壹部中國哲學簡史

迫切需要壹部中國哲學簡史

關於《中國哲學簡史》的思考

延吉市第十三中學的李竹溪

《中國哲學簡史》是我迄今為止讀過的最完整的思想劄記,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所謂讀史可以智,只有了解其形成、發展、演繹的全過程,才能更透徹地了解其現狀。現代中國人的概念必然與古代中國的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在我來說說我的經歷。

第壹,中國人壹直被認為沒有宗教信仰,這確實是壹個難以否認的事實。也許很多人認為大多數中國人在求神拜佛方面是非常虔誠的,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只是迷信。比如中國人很在意風水,對某些東西(比如數字4)非常忌諱。他們的虔誠往往充滿了功利,每次跪拜都是希望達到某種目的。這無疑嚴重背離了大多數宗教的精神實質,更不用說空談宗教了。關於這個問題,馮先生分析說:“中國人不那麽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太關心哲學了。他們的宗教意識不強是因為他們的哲學意識太強了。他們在哲學中發現了超越現實世界的存在,在哲學中表達和欣賞了超越倫理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到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馮先生把中國人到達現實世界之外的彼岸的途徑歸結為哲學上的理解,未免有些牽強。原因有二:1,馮先生高估了國人的哲學水平。在西方,90%以上的人有宗教信仰;如果把這個比例應用到中國人身上,也就是說“90%以上的中國人通過哲學認識超越了現實世界,到達了彼岸”,這與中國人壹貫的哲學水平或對哲學的關註程度不符,因為除了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期,中國哲學在任何時期都沒有成為主流文化,很多時候甚至有被邊緣化、滅絕的趨勢。所以90%這個基數是得不到的。2.馮先生也高估了中國人的素質。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就意識到了“先天之惡”這壹可悲的事實。兩千年後,魯迅和白陽無情地鞭撻著中國人的劣根性。今天,有多少醜陋讓我們流連在他建造的象牙塔裏,他從獨特的情感體驗中得到了壹種哲學,幫助他實現。但是,企圖無限擴大這壹外延,無疑是壹個嚴重的邏輯錯誤。因此,我冒昧地認為,與其去思考“中國人如何超越現實世界到彼岸”,不如去考察“有多少中國人超越現實世界到彼岸”,因為後者只需要考察大部分中國人如何度過自己平時的時間——或者說“如何度過”,就很容易得到答案,討論別人如何進行精神活動是不可行的。

有壹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政府公開支持宗教。壹些國家領導人還帶頭參加壹些宗教活動。有些國家甚至指定某個宗教為國教,這在我們國家是禁忌,政治上更敏感。在我看來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我認為壹個* * *相同的宗教信仰會團結壹個民族。尤其是對經常被批評為“支離破碎”的中華民族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遠比那些“雄偉”、“壯麗”的字眼有效。事實上,大多數宗教並不吸引人們走向邪惡,而是教導人們向善,佛教、基督教和仁是他們教義的精神實質。西方人的整體素質優於中國人,這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被拋棄的墨子與墨家精神。墨子學儒學,後來因其禮煩而感到不快,厚衣埋貧,揮霍財富,害命久矣(《淮南子》)。他堅決反叛,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原則創立墨學,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其中,“兼愛”,即“平等地愛壹切人”,是墨子的核心命題,與儒家主張的“親”、“推愛”相對立。漢武帝年間,儒學獨尊,百家被廢黜。武帝與主張“非攻”的墨家的矛盾就不難知道了。直到唐代才逐漸重新興起。當時很多人批評墨子和墨家的思想不切實際,但今天的墨子和墨家仍然是被拋棄的。本質是今天的中國還無法實行“兼愛”。據悉,中國千萬富翁總數僅次於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在壹次洪災捐款活動中,只有壹人捐了200萬。“我不愛我自己”“我不愛我自己”中國人真的把孔子的“吻”和“推愛”推到了極致。正因如此,我常常想,如果我們能設法去除這種“接吻”,那就意味著中國特有的強大的人際關系網將被消除,那麽我們的政治是否更加清晰,我們的社會是否更加進步,就需要墨子和墨家精神的復興。其實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墨子的“兼愛”思想與。正是因為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墨子千百年來備受推崇,甚至被譽為道德永恒第壹人,這是對他極大的肯定和褒獎。

第三,不把老子和莊子理解為“無為而治”。很多人認為老子和莊子的“無為”是壹個很大的認識錯誤。馮先生的解讀是:“老子認為,事情之所以復雜,各種煩惱,不是因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為事情做得太多。聖人治國,不是要忙於事情,而是要廢除過去不該做的事情,甚至是’。我國目前取消農業稅,減少各種行政審批程序,實質上是“取消過去不該做的事”,是老莊“無為”思想的體現。最近高校的管理越來越受到抨擊,因為本該以學術研究為中心的高校越來越行政化,學術氛圍越來越淡,“官”味越來越濃。越來越多的人懷念過去百家爭鳴的北大,痛斥現在這麽多行政幹預。套用老子的壹句話,就是“各種煩惱都是做多了造成的”,這是“無為”思想積極意義的有力證明。當然,像那些危害社會治安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事情,不應該是“不作為”,還應該是“大作為”,也就是“有所為”。千萬不要斷章取義。老莊還有壹個很重要的思想命題,就是“小欲”,這與他們的“無為”思想有著必然的聯系。根據“無為”論,人的活動應限定在“必然、順從自然”的範圍內;簡單來說,人要盡量簡單樸素,不能貪多,否則會貪得無厭,沈入水槽。這種思想無疑對我們和我們的社會有很大的啟示。

以上是我從讀書中學到的,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今後,我會時刻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用理論指導實踐,從壹點壹滴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在學習中進步,在工作中成熟,在生活中磨礪。

儒家教育思想的學習與體會——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耿秀英說,讀史可以智。《中國哲學簡史》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哲學思想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儒家重視人倫,法家重視分清賞罰,道家重視無為。縱觀中國哲學,儒家和法家都關註具體的人際關系,因此被認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作為壹名教師,在研究哲學史時,他更註重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影響,尤其是儒家傳統與教育的聯系。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學中壹直備受推崇。兩千多年後,依然光芒四射,可供後人借鑒。在研究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和體會:壹、儒家思想的精髓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的精神是壹種“極亮中庸”的精神。即偉大在於平凡,理想在於現實。也就是說,要有道德勇氣,要有強烈的正義感,要敢於承擔道德,甚至要犧牲生命去赴死。儒家認為,人存在的價值在於道德人格的成就。只要我們在道德自我中挺立,以良知為主宰,我們就能超越世間的各種境遇,我們本能的欲望,以壹種超越的精神做好我們的日常工作。儒家的基本理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原因。其實,“仁”是對生命的相互理解,是人與人、我與群體、自身之間的普遍聯系和相互滋養,“仁”是主體的內在意識,決定了自身,所以孔子說,“由己而仁”;“我要仁者,我也仁者。”內在的仁具有偉大而崇高的道德價值,“仁”的具體含義是“愛”,是壹種廣義的慈悲。人皆有仁,生而有慈悲心,能為他人的苦樂發出* * *聲。有仁的人會以愛待人,既自愛又愛人;自尊和尊重他人。“仁”是壹種寬容、忠誠和寬恕的精神。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自己站起來,也要讓別人站起來;妳要讓壹切都為自己工作,同時也要讓壹切都為別人工作。先秦儒家的精神,首先是生命的創造精神,這是壹種宇宙之根的意識。天地之大德,使萬物生生不息。易經以天地為準繩,天地的無窮功能也是《易經》的無窮功能。天地的根本性質是“生生不息”,宇宙是蒼勁的、大眾的,人也要相應地強化自己。人有壹種剛健自強,永無止境的主觀精神,能開拓創新,由窮變易。先秦儒家的“天”、“道”、“人”思想,以及“天”、“地”、“人”思想,都是講以天、地、人為中心的生命創造精神。人可以與天地和諧,完成人生理想;並以平等的精神觀察宇宙中壹切存在的價值,完成其生命;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最終通過“德、用、惠”、“德、功、言”在實際行動中得以實現。先秦時期的儒學在漢唐時期演變為經學,在宋明時期又演變為理學。宋明理學改變了漢唐以來註釋五經的傳統,成為強調四書、論述身心生活修養的傳統,並以自辦講學的私立書院為基礎,將傳統精英文化進壹步世俗化。宋明理學整體將道德提升到本體,重構了人的哲學。理學的最高理想是“孔顏樂”,即“天人合壹”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學在培養節操、重視道德、強調情理合壹、自制、立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把道德自律、人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人對自然的優越感上升到了本體的高度,空前確立了人的道德主體性的莊嚴偉大。二、儒家教育思想的精神和特點儒家有著重視道德教育和修養的傳統,講究氣節和操守,講究崇高的精神境界,崇尚“勵精圖治”、“舍生取義”的奉獻精神,強調道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提倡不知疲倦、面對逆境無所畏懼、對失敗無動於衷、對安全和榮譽無動於衷、以天下為己任、以個人社會責任為己任的寬廣胸懷。逐漸形成了長期而深厚的道德教育傳統:立誌持之以恒、克己自省、由好變好、身體力行、潛移默化、防止拖延等。,形成了壹系列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道德教育和修身手段。儒家不同於壹般的知識、邏輯和哲學。它包含豐富的知識,但又超越知識;它有自己的邏輯,但又是超邏輯的;它有很深的哲理,但又是超哲理的。它是對“人生的學問”的研究,它是對“人生的方向”的探討,它觸及人的“心”和“心”的最深層次,它涵蓋了人類的本真、生命和智慧。對於傳統儒學的精髓,我們必須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用自己的身心去研究,用自己的靈魂去沖擊,用自己的生命去呼應,用安身立命的角度去體驗。讀聖賢的書,妳學到了什麽?要把握好自己的心,守得住自己的心,守得住自己的德,做好事,助人為樂,棄惡揚善,真正做到:心平氣和,苦練內功,從小到老,從生到死,遇事無私,心靈純潔,對待事情問心無愧。這樣才能抵抗欲望,戰勝軟弱,戰勝邪氣,達到寧靜平和的境界,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相融、溝通、感應。儒家是“人生之學”,強調時代的悲涼和個人真實修養的感受。理解和把握,取決於妳對人類和民族命運關註的深度。如果沒有“興善動悲,不舍眾生”的理性態度,沒有強烈的歷史文化感,沒有長期艱苦的實踐經驗,就很難把握他的思想和原則的真正精髓。只有堅持真修的人,才能逐漸與外界統壹協調,從不考慮自身的狹隘利益,與天地同甘共苦,而能積極參與到服務人類社會的大潮中,徹底超越自我,從而消除心中壹切邪惡自私的倒置,凈化心靈。那麽他的生命就不會浪費在欲望和煩惱中,而是通向宇宙生命的永恒。第三,儒家教育思想與當今世界的教育傳統和現代化是壹個連續的“統壹體”。拋棄傳統現代化的傳統和轉向現代化的傳統都是片面的。成功的現代化是壹個雙向運動的過程,傳統因素和現代因素相輔相成;失敗或不成功的現代化是壹個單向運動的過程,現代因素只是摧毀傳統因素或被傳統因素摧毀。成功的現代化運動不僅善於克服傳統因素對改革的阻力,而且善於利用傳統因素作為創新的動力。目前,中國正面臨著新時代外來思想的湧入。我們應該著眼於世界發展的新趨勢,清理我們原有文化傳統中的有價值的成分,並與現代化所需要的新的外國成分相結合。因此,我們面臨著創造性地改造傳統文化(包括儒學)的歷史任務。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壹些重要的社會基礎和文化土壤,主要是: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結構和制度、農耕社會的生產方式和長期穩定的生活環境。這些前提條件在現代社會不再是必然的,但我們不能否認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和價值。家庭關系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關系,農耕社會可以說是人類最簡單的生產方式。因為它最基本,最簡單,最原始,也最接近人性,最能反映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宇宙關系的基本邏輯。在這種背景下,具有強烈的人的氣息和人情味的儒家原則,可能以最簡單、最原始的形式反映了人性和人生的真實面貌。道理往往很簡單,最基本的東西往往是最穩定不變的價值。儒家在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和漫長的社會歷史中,探索和實踐了最基本、最崇高的“做人”原則,形成了深厚的人文智慧。人際關系的等級秩序和價值體系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但始終不變,在變化中總有壹些不變的基因作為穩定和支撐的力量,因為人類永遠不可能遠離自己的本性和基礎。可以說,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特質就在於發現和體現這種基因和基礎,人倫之道相對於其他文化形態具有更大的延續性。這種連續性反映了連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不可能完全“融化”,說明民族傳統事實上是不可分割、不可分割的,人倫原則的價值具有相對性。現在的人感覺道德在下降,在沈淪。在今天風起雲湧的尚超,人們必然會獲利。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面臨著新的挑戰,尤其是金錢至上、貪汙腐敗的挑戰。壹個人,壹個民族,在世界上總有壹個“家”可以回歸。但工業化、商業化、現代化給當代人帶來的痛苦是,精神上流落街頭,沒有“家”可回。在追求權錢交易、升官發財、名利雙收、敲詐勒索中,人心方方正正、人良知為我所好的地方沈沒了,他們失去了家鄉和故土。因此,儒家之所以強調做人之道,所倡導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養,所推崇的道德操守和道德責任,所闡述的做人和管理世界的原則,以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壹個民族不能沒有道德生活和文化生活。如果壹個民族糟蹋了道德生活和文化生活,它也會糟蹋國民生活。道德生活和文化生活不能被破壞太多,壹個民族是受不了這樣的破壞的。真正的有識之士考慮的是如何恢復人的本位,維護人的尊嚴,樹立自己的道德人格,立起自己的道德品格,調整當前的人文環境,培育出具有良好道德和優秀品質,能夠支撐中國未來現代化的跨世紀人才。就整個世界的現代化而言,不依靠自己民族傳統的精神文化資源和傳統美德是不可能成功的。西方現代化以古希臘、羅馬文明、基督教精神和現代人文主義為源頭,東亞現代化以中國古代儒家文化和宋明理學為源頭。中國的現代化必然不可能拋棄傳統優秀文化。否則就是無根無根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人們已經開始驚呼中國物質資源的匱乏。但是,沒有更多的人意識到近代以來片面踐踏傳統導致的中國精神資源的嚴重匱乏。物質資源短缺是有形的問題,精神資源短缺是無形的問題。無形的問題無處不在,在當前重新發現、挖掘和恢復儒家思想豐富的精神資源意義重大。西方的現代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西方的“民主”和“科學”取得了壹系列的成就,確實應該成為其他國家學習的榜樣。我們之所以重視西方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是,19世紀以後,西方教育已經成為許多民族、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的* * *特征。從整個人類教育發展史來看,學習西方教育也是19世紀以後整個人類教育發展史的壹個* *特征。然而,西方文化教育的內涵並不僅限於“民主”和“科學”,還存在諸多現實問題,包括個人主義過度發展、無節制的利令智昏精神、日益復雜的訴訟制度、輕老輕幼的社會風氣、緊張矛盾的心理狀態等。這些或許都不適合其他國家,但也引起了西方人自身的深刻反省。從西方國家的角度來看,現代化需要在壹定階段重新調整人與物、人與人自身、人與心的關系。因此,他們應該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國的儒釋道,追求道德的理性、和諧和人的價值。也就是說,他們要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教育中尋找重新調整自己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以及人與宇宙關系的方法和原則。比如子女與父母的溝通、青少年犯罪與道德教育、老人的養育與精神孤獨、環境汙染與生態失衡等西方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認為中國的壹些社會倫理和家庭教育原則可能是有用的。他們從中國的家庭倫理教育,到社會倫理教育,社會人際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與中國社會相反的趨勢。中國當代年輕人就是想自主,想走出家庭,想要求參與社會現代化。壹個是從東到西,壹個是從西到東,這裏時間錯位了。西方社會的後現代化要求,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是可以提供的。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需求正是西方文化和科技教育所能提供的。這是世界發展的自然趨勢。雖然它有多個來源,但最終會被整合。也就是說,作為壹個整體,我們應該把現代化的要求和後現代化的要求結合起來。現代社會應該關心人的問題,肯定人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西方的“工具理性”並不能完全取代“價值理性”,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儒家思想豐富的思想資源,對於加強現代人文主義的浪潮和影響,遏制科學主義片面發展“工具理性”所帶來的種種現代弊病,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思想並非完全沒有意義,它不僅僅是壹件具有觀賞價值的博物館展品,而是可以給現代人壹個非常重要的啟示。越是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儒家的人文關懷和“天人合壹”的理想對人類的啟示和警示作用就越大。20世紀是人類社會大發展的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同時也是人類社會多災多難的時期。目前,世界各國無論社會制度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如何,都普遍認識到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巨大,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日益汙染。21世紀,類似的社會必然會遇到幾大問題:不治之癥不斷出現,人口惡性膨脹,生態嚴重失衡,自然災害頻發,人與自然的聯盟遭到嚴重破壞。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早解決,必將給人類社會的生存帶來巨大的危害。這些問題依靠現有的科學技術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為了提高21世紀的科學、文化和人類生存的發展,我們應該更新我們的思想和觀念,展現壹個不被機械規律僵化限制,具有持續創造力的宇宙形象。於是西方科學界又壹次把目光投向中國,轉向東方儒家尋求幫助,這是最大的整體生命觀。儒家追求人的身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宇宙的統壹與和諧。這對於完善21世紀人的性格、情操、行為、心態,凈化靈魂和社會,促進現代科技中局部與整體、客體與主體、精神與物質、人與宇宙融合的新的發展模式和方法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挖掘儒家思想中有價值的思想,對於促進人、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當代幾大問題和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困惑,是非常有幫助的。儒家以教育為立國之本。教育不應單方面理解為科技知識的傳遞,還應強調道德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育民族精神,代代相傳,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幫助人陶冶身心,達到真善美統壹和諧的人格境界。無論現代社會的科技和商業多麽發達,無論我們從事的現代職業多麽先進和精密,無論人性的陶冶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人從現實的人到正確的人的超越總是不可替代的。這對於人類、國家和人本身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所以人類現代化的壹個重要建設層面就是人性的培養和道德環境的提升。從長遠來看,未來的教育應該把人的心靈建設放在壹定的高度,對人的心靈的關懷是終極關懷,是最根本的關懷。在世界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從各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中吸取有價值的思想,將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相融合,為創造現代世界文明,維護世界和平與生態平衡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 上一篇:張斌個人作品
  • 下一篇:淺談我國鐵路運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