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傳統階段比較傳統戲曲文化傳承
中國古典戲曲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傳統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到了漢代,出現了帶有表演元素的“角戲”,尤其是“東海黃公”。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劇”,有了更為激烈的表演元素,如頭頭、代面、挑娘等。唐代出現了以滑稽表演為特征的“參軍戲”,由先秦時期的演員表演發展而來;民間歌舞劇進入宮廷,得到更大發展;民間出現了“粗話”“異體字”等流行說唱形式。到了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突飛猛進,出現了許多公共娛樂場所——“瓦舍”、“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全面的趨勢,“宋雜劇”出現了。金代,在宋雜劇的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本元”,南方出現了“南戲”。到了元代,北方形成了“北方雜劇”,南方戲曲進壹步發展成熟,形成了傳統戲曲。
中國傳統戲曲形成以後,就到了中國所謂的古典戲曲時期。這壹時期出現了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和清代花部四種基本劇種。
宋元南戲是中國戲曲的最早形式,形成於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原名永嘉)民間。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結合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而形成的。其特點是體系龐大,歌詞簡潔,具有中國傳統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征。戲劇大多表現民間故事。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蔡二郎》、《趙真的女兒》、《官宦子弟的錯位》、《柴靜的故事》、《大白兔》、《月亮閣》、《趙氏孤兒》、《牧羊人》、《琵琶記》等劇本都是當時流傳下來的。雖然很多劇本與現在的內容不符,但當時的戲劇對後來戲劇發展的影響是壹樣的。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上的壹個重要時期。以元曲聞名於世,元曲中影響最顯著的是渭北雜劇(又稱元雜劇)。北方雜劇的文學優於質樸自然,後世的戲曲文學達不到這個高度;關()、王(詩賦)、白(蒲)、馬(誌遠)等雜劇作家使北方雜劇成為壹代文學的典範。北方雜劇的表演,表現了戲曲在形成之初的質樸和濃郁的民間氣息。
明清傳奇源於宋元時期的南戲,是南戲走向成熟和規範化的結果。明中葉以後,傳奇取代雜劇成為戲劇舞臺的主角。其劇本、文學音樂字典、龐大的體系、眾多的代表作,是中國傳統戲曲文學的鼎盛時期。表演越來越成熟,更多的是用昆曲來唱。這時出現了明代著名的四大聲腔體系。這四大聲腔包括浙江海鹽腔、浙江余姚腔腔、江西弋陽腔、江蘇昆山腔。明代音樂出現了明顯的本土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地方曲調的興起。後兩種對後世戲曲影響最大,分別是益陽戲和昆山戲。前者已發展成為在全國有廣泛影響的高腔劇種體系,如贛劇、京劇等。後者發展成為壹種優雅精致的昆曲。
清初以來,戲曲舞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戲曲的民間化和大眾化。先是昆曲和高腔盛行,接著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國劇舞臺不再是傳奇劇的天下,昆曲、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對手。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場所也從廳堂變成了茶館。這種戲曲的民間化和大眾化提供了條件。
第二,繼承和傳統
昆曲是中國傳統戲曲領域最古老的劇種,被譽為“百戲之母”。其他劇種在發展過程中借鑒了昆曲很多。比如我們熟悉的京劇,丹嬌的舞臺表演就依托了很多昆曲的精髓。老壹輩的京劇藝術家不僅學京劇,也學昆曲。為了弘揚昆曲,梅蘭芳先生壹口氣學了30多個昆曲劇目,程先生對昆曲也是非常嫻熟。越劇著名表演藝術家傅全祥說:“越劇有兩個奶媽,昆曲和話劇。昆曲道出了越劇表演的重要性。該劇講述了越劇的故事。”老壹輩越劇表演藝術家不僅會表演越劇,昆曲也是他們的強項。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從其他劇種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使黃梅戲更具表演性。昆曲就是其中之壹。她學習了昆曲的人物表演,打破了黃梅戲的“上身”表演,讓黃梅戲在舞臺上更有表現力。
起源於元末的昆曲,從最早的清唱劇發展到後期的舞臺表演,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昆曲的記譜法不像現在的樂譜,而是用尺子,和以前的記譜法很像。這是昆曲繼承古代傳統的壹種表現。
昆曲最早是在普通百姓中流行,後來到了鼎盛時期變得高雅,表演也更加成熟。於是,文人的創作如雨後春筍,名作層出不窮。此時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尤其是《牡丹亭》,在戲劇史和文學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洪聖的《長生殿》;孔的桃花扇。其他的還有沈京的《英雄》、郜璉的《玉簪》、周朝軍的《紅梅》等。這些劇本給昆曲增添了壹種文學涵養。再加上昆曲的發展本身就是兼收並蓄的,使得昆曲的舞臺更加廣闊,從而發展至今。
通過對戲曲劇本的閱讀,我們可以了解到,除了壹些現代題材外,大部分戲曲劇本都是古代題材。這些題材包括表現歷史事實的歷史題材,如京劇《趙氏孤兒》、《負荊請罪》等。、越劇中的冷感、陸遊、唐婉等。、粵劇和楚江等。還有表現神話傳說的題材,如黃梅戲中的牛郎織女、神仙眷侶等。越劇《追魚》、《白蛇傳前傳》、《劉壹傳》等。、以及京劇中的白蛇傳等。豫劇《花木蘭》被很多人熟知。京劇中也有《洪陽洞》、《朱利安村》、《四郎探母》、《霸王別姬》、《穆掛帥》等劇目,越劇中也有《穆掛帥》、《木蘭別傳》、《馬龍將軍》等劇目。古典傳奇故事也是戲曲擅長表現的題材之壹。《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很多戲曲中都有演出,如京劇學校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越劇發展初期的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如今已成為戲曲界的經典,尤其是越劇中的十八般別已走進千家萬戶,越劇《紅樓夢》也成為眾多戲迷心中經典而神聖的位置。《孟麗君》、《蝴蝶夢》、《秦淮雲》、《玉堂春》、《李娃傳》、《孔雀東南飛》等,表現了古代女性獨立自由的個性,也被很多劇改編搬上舞臺。這些戲劇以古老的主題和現代的技巧描繪動人的人物,新穎大膽而又不失古老的趣味。
當然,才子佳人題材也是戲曲表演的題材之壹,但這壹題材改變了以往的腐敗分子,成為新時期特色鮮明的故事劇。相信很多人對昆曲中的西廂記和牡丹亭都很熟悉。“原來,這多姿多彩的場面已經成了昆曲的代表。看昆曲真的要看《牡丹亭》《牡丹亭》。越劇繼承了很多昆曲。《西廂記》也是越劇的代表作,劇中戲謔的媒人、憨態可掬的張君瑞、儒雅的崔鶯鶯、嚴厲的老太太都是經典形象。看過越劇的人壹定都看過唐伯虎洛迪。優雅的歌詞,優美的旋律,典型的人物形象,幽默的吟誦,是觀眾記住這部劇的原因。摘要:以花為媒,幽默詼諧的戲劇小品,可愛的人物形象,美麗聰慧的李悅娥,聰明賢惠的張五可,風趣幽默的阮媽,使該劇成為評劇的經典。其中《花明報》和《跨越》對這壹人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在川劇中,玉簪和柳蔭的故事以其獨特的方式吸引了許多觀眾。
歌劇中還有其他特殊的主題,如孔乙己,家,第壹次親密接觸,京劇,黑色旋風李悝jy,黃梅戲,雷雨。表現時代主題,如文革時期的八大樣板戲、新編京劇《江姐》、新編越劇《瘋人院裏的愛情》、《孤春》;西方作品融入中國戲曲,如《茶花女》、《王子復仇記》、京劇《圖蘭朵公主》。
這些題材大多是古典的,這與中國底蘊的豐厚是分不開的。中國適合中國傳統戲曲的形成和發展。中國傳統戲曲不僅從題材上繼承了古典文化,在歌詞方面也深受古典詩詞的影響。京劇《霸王別姬》有“驍勇善戰,天下無敵”這樣的歌詞。滅秦而勝秦,廢楚帝,爭壹龍華夷。“這些歌詞帶有福琴的印記;還有壹句名言“Xi啤二柳”,勸君飲酒,聽於戈,以解其愁,舞之。秦亡無道,群雄四面戰。”這些詞受唐詩七律的影響,後面的用韻很有規律,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規範。越劇《唐伯虎洛迪石化》中有壹句“冷月彎時葉黃,欲舉杯邀明月飲,酒空”,與古詩意象“冷月”“秋風”“落葉”押韻,這不是古代詩人筆下的意象嗎?縱觀現有的戲曲,哪些不是用詩意的語言演唱,哪些不是用如畫的意境上演?而且看國劇服飾,哪壹件不是古代服飾的寫意?
古代的壹切都壹去不復返了,但還有這樣的藝術傳承著古老的文化,這應該是我們作為中華兒女的驕傲。只有中國才能產生這種獨特的藝術,古人已經不在了,但是古人的精神通過戲曲這個載體壹直傳承下來,古典文化就這樣壹直延續下去。
三。地方性和統壹性
大家看到家鄉的地方戲,都會有壹種發自內心的親切感。這和很多地方戲曲用自己的方言演唱是分不開的。地方戲深深植根於它產生的故鄉,與故鄉的壹切息息相關。它的成長對家鄉有著不可分割的影響。京劇是我國的國劇。我相信每壹個在國外的遊子,只要壹聽到《四郎訪母》中“想媽媽卻忍不住趴在胸口哭”的旋律,就會深深體會到海外的孤獨。
悠揚的越調壹定會讓越南人民深受感動。壹首《林妹妹從天而降》讓很多人著迷。“壹樹鳥成雙”這句話也讓無數徽州人感到無比自豪...戲曲的地方性首先表現在取材的地方性,唱腔的方言性,服飾的本土化。
越劇的素材大多來自鐘靈秀南部的回族,如《白蛇傳》、《梁祝》。這些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杭州。而《西廂記》、《百花江》、《孔乙己》、《秦淮煙雲》也是從月香周邊地區取材的。只有把這些故事改編成越劇,再用武儂軟語唱出來,才能體會到那種情感。這麽細膩的愛情故事如果用北方戲曲來唱,會覺得不倫不類,溫柔的越劇唱大氣的北方故事也會讓人覺得別扭。黃梅戲來自田野。她就像壹個不加修飾的美麗村姑,熱情大方,容易接近。它有許多來自當地的主題。看壹看《打豬草》,農村人會感到親切。看壹看《天仙配》,人們會對那個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產生無限向往;看壹看《徽州女人》,無限真實的鄉土熱情會淹沒妳。
柔美芬芳的昆曲,愛才子佳人的題材,幽深的府邸,花鳥的後花園,精致的服飾,是其他劇種無法比擬的。鏗鏘的京劇選擇了戰爭和忠誠的英雄主題,如別出心裁的朱利安村,無私貼面的我的美人案,饒有趣味和尊嚴的吳筆記,不犧牲個人感情的赤桑鎮,忠肝義膽的江姐,真情實感的索林膠囊。河南產的豫劇,似乎繼承了北方特有的氣息。看穆桂英,真的讓妳感受到壹個53歲的女將軍的英氣嗎?木蘭有沒有讓妳想起木蘭化裝成男醫生去打仗的時候?川劇以其獨特的變臉技藝聞名中外。其實這個絕活不就是當地給的嗎?想象壹下古代的西南,儺戲壹定很流行,面具是表演者必備的道具,所以變臉壹定要用面具來裝飾。古畫戲與地方文化關系密切,所以取材也很土;采茶戲源於采茶,取材非常貼近自然,如鶯鶯鳥的歌聲,響徹茶山上下。
因為地方戲是在各地制作的,制作之初只是為了娛樂當地人,所以方言唱腔肯定是壹大特色。聽聽熟悉的京劇。雖然是國劇,但不是用普通話唱的。因為京劇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很多地方的著名歌手,而且它的前身是徽班,所以有些咬字壹定有獨特的方言特點。比如的“臉”字要咬成“劍”,霸王別姬的“光”字要唱成“親”,深受南方方言沒有鼻音的影響。現在中國第二大戲劇越劇是用嵊州方言演唱的。無論是說白的還是唱的,都有壹股濃濃的粵香味道。所有的詞都唱得沒有翹舌,鼻音和圓唇。有些詞還帶有明顯的南方特色,如《紅樓夢》中的“林妹妹從天而降”,“葛”應讀作“郭”。黃梅戲是用安慶方言唱的,屬於北方方言。大部分方言接近普通話,但在發音上還是有壹些區別。比如《女馬旭》裏的“我曾經在街前拍馬”的“街”就應該讀作“艾吉”,黃梅戲裏有很濃的安慶調。豫劇是典型的用河南話演唱,每壹個字每壹個腔都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河南味。昆曲起源於蘇州昆山腔,但由於不斷發展,很多地方都有代表性的昆曲劇場。由於各地的地域性不同,昆曲的發展特點也不同。北昆有很濃的京白,蘇州是典型的蘇白,而浙昆有壹定成分的浙白味。廣東粵劇用粵語演唱,福建高甲戲用有特色的閩方言演唱。但是因為所有的方言都可以歸為同壹種語言,雖然都是用方言來唱,但是還是有很大的統壹性,每壹部劇都有綜合的因素可以吸引外地的人。
所有的中國傳統戲曲服飾都有能吸引觀眾的鮮明特點,但由於地方不同,服飾的制作有專門的學問。看越劇和昆曲的服飾,有很強的蘇繡和杭繡特色,清新淡雅的服飾之美在其中真的可見壹斑。與越劇、昆曲相比,黃梅戲的服飾更為正宗、樸實,與安徽民俗融為壹體。粵劇的服飾在南方更為狂野,明顯帶有古代少數民族的特征。
舞臺裝飾的想象與內容和情節的矛盾
與其他舞臺藝術不同,中國傳統戲劇更具想象力和規範性。中國傳統戲曲是壹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它包含了多種藝術形式。在這個舞臺上,有唱、有讀、有做、有演,每壹個科目都是壹門藝術,要做好這門藝術,演員需要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對戲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戲曲藝術比現實主義更重要。第壹次看該劇的人,會被劇中壹些莫名其妙的細節所迷惑。在中國傳統戲劇中,生、凈、醜都有特殊的化妝,尤其是在京劇中,各種角色由誰來裝飾也有特殊的規定。比如京劇裏,修飾壹個小夥子,化妝的時候要在額頭中間抹壹縷紅色;用彩繪臉譜裝飾的人壹般是奸臣或包公,老學生壹般用中年男子裝飾。
在國劇的道具中,都是寫意的。那些刀和槍是木頭做的,不是真的刀和槍。他們不希望我們平時看的電視劇和電影裏的道具有很強的真實感。騎馬的話就用鞭子代替,老學員戴嘴,以區別於其他職業。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周圍很多場景是無法用道具表現出來的,需要演員來表演,這也是考驗演員演技的壹個重要方面。比如昆曲《林沖夜奔》,在明亮的舞臺上表演真的很辛苦,所以昆曲裏有句話叫“男怕夜奔,女怕思”。這就需要臺上的演員和臺下的觀眾互動,才能把戲演好。這是壹個演員表演的夜晚,觀眾應該想象這是壹個夜晚。演員調動觀眾的想象力也是壹大技巧。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雖然舞臺只是壹個舞臺,但演員的表演可以使舞臺變成許多場景。舞臺上沒有門檻。演員在適當的地方想象壹個門檻,想去另壹個地方。隨便走幾圈就可以換位置了。這個時候,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這場表演讓觀眾感覺很真實,這說明這個演員的基本功不壹般。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光有道具和好演員是不夠的,還要有好的劇本,能把整個故事融為壹體,引人入勝。《紅樓夢》已經成為越劇的經典。其中,很多戲迷百聽不厭。先是林黛玉的焚稿,再是寶玉和寶釵的洞房,再是寶玉的哭靈。三部劇的設定讓人感覺很不壹樣。正是從這種反差中,可以看出整個故事的矛盾發展。黛玉焚稿的淒涼,洞房的熱鬧,隨之而來的是悲慟的哭泣。洞房就像暴風雨前的寧靜,又像夕陽的無限美景,又或者是死光。故事包含另壹個故事,情節與其他情節融為壹體。看越劇《百花齊放》,故事裏有很多矛盾。原來的敵人是之前救他母親的恩人。真是又愛又恨的兩難境地。後來的結局就更讓人吃驚了。反而他老公還不如他所謂的敵人。在這個故事裏,很難確定人物的好壞,只有情和義。這部戲劇告訴我們的不是真實的生活。我們用壹部部話劇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
在梨園邊上,看著國劇文化的深厚內涵,不禁有些苦澀。試想,現代人,有誰真正關註過我們深感自豪的中國藝術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