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我的教育視界》讀後感

《我的教育視界》讀後感

 看完壹本名著後,妳心中有什麽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壹寫讀後感了。那麽妳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我的教育視界》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我的教育視界》讀後感1

 早在去年十月份之時,我就通過朋友的推薦購買了竇桂梅老師的《我的教育視界》。竇桂梅是我國著名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現任清華附小校長,是壹名獨具風格的智慧女性。同時也是教育部更新觀念報告團之壹,受邀在全國各地講學、報告,深受廣大師生的熱愛。以《玫瑰與教育》為代表作的竇特,如今已經將她的教育理念和思路融入於她的多部個人專著之中,影響了壹批批教育人、語文人。

 此次翻閱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大夏書系打造的教育觀察類著作《我的教育視界》,記錄了竇特遊歷英國、美國、烏克蘭、韓國、日本五國後所寫的教育隨筆選錄,生動地再現了竇特遊學五國之後的教育思考和教育現狀描述。文中不僅還原了竇特遊學五國之時對教育現象的記錄,更與中外教育現狀來了個大碰撞。當妳細細品味之時,會暮然間發現竇特在寫壹部分文化類隨筆時是抱著壹種跳出教育的眼光來看待的,而又與教育不可分割。正如竇特自己所說的那樣:

 我所行之記並不只是為了教育而寫,是想用文字記錄那段經歷,留下些許記憶。有時,我對教育的記錄與思考的熱情遠遠沒有超越對其他方面的好奇。比如,所到特別之處,不僅僅照壹張相,我會摘下壹片小葉子,拾起壹塊小石頭作紀念。再比如,以我並不深刻的眼光,寫過東渡的鑒真和尚,海明威、賴特、喬丹、莎士比亞、牛津與劍橋的區別,甚至韓國女人與日本的女人的異同。這些看似與教育沒有直接關系,也許對教育有所啟發。

 有人說:目光有多遠,世界就有多大。竇特就是如此留心每壹個細節,把文化與教育的思考帶進筆端,流淌在白紙上,成為她對遊學經歷的記錄。同時,我發現竇特是帶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去訪學的,更是帶著壹些***性問題去傾聽的。在《英國教育隨筆》這壹輯中,竇特實地了解了英國學校的管理制度、家長擇校問題以及學校自我評估體系等等困擾當前教育制度發展的根源性問題,更將目光瞄準了教師培訓制度和薪資、職稱評定制度的構建體系。竇特的目光透過東西方時空隧道,與我國的相關體系進行了壹個對比性思考。在思考中,又對壹些細節性問題進行了修正。此外,她還留心觀察了英國的教會學校辦學特色,以壹種理性的目光贊頌了優良的教學傳統。

 可以說竇特是帶著壹種文化的目光看待教育世界的。因為在她的眼中牛津和劍橋大學是承載著英國深厚歷史文化的聖地。同時也堅信教育是文化的表現形式,而文化的流變也制約著教育的發展歷程。那種文化的體現應當是壹草壹木、壹花壹葉的輻射,就如竇特在劍橋大學的康橋上會想起大詩人徐誌摩的《再別康橋》壹樣。又如想起莎士比亞,會感慨起整個英國乃至世界的文學史壹般。文化的渲染應當就是這樣壹種情不自禁的力量,滲透進民心。而教育正是隨著這種文化的蔓延而日漸明朗,形成壹股堅定的風格,繼續保持文化的繁榮發展。竇特在書中雖然並沒有用過多的詞匯來形容所見的壹切,但壹切竟在不言中。

 在美國教育隨筆中,竇特提及了隱形德育,她目光所及之處被美國人的文明有序所驚訝,更被學校沒有開設思想品德課而驚嘆。於是,她聯想起了清華附小的德育課程,她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不能在德育口號中生存,要有行動去培養後來人,知不足,然後前進。

 在後面的幾輯中,竇特的世界遊學之旅同樣帶給了她很多與教育、與文化有關的思考與感受,有時是壹種震撼,有時是壹種反省。帶著竇特的這份世界眼光,給了我對世界教育的更多期待,也給了我對身邊教育的更多細膩化關註。

《我的教育視界》讀後感2

 壹直很好奇:國外的教育是怎樣的?雖然也聽過壹些專家在講座中或從報刊獲得壹些關於國外教育的訊息,但終究不夠完整,這次,肖老師名師工作室推薦的竇桂梅的《我的教育視界》,讓我領略到了英國、美國、烏克蘭、韓國、日本五國的教育筆記,“視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通過閱讀,使不曾有過出國培訓的我,有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擴大了我的視界,了解了不同國家的教育、文化等,例如英國學校的自我評估,英國學校的評估的最大特點是和諧明確、表述簡潔。日本教育的“以人為本”等,美國人的微笑、感謝與贊美,烏克蘭學校的教師博物館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關於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清華附小在建設校園問哈,打造校園文化的過程中,特別註重俏銷師生的參與:根據師生的意願及想法,壹方面由專業人員去實施和實現師生的想法,壹方面讓師生實戰才能,去廟會自己心目中的校園。從竇老師的描述中,感受到清華附小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思想,由此,我聯想到自己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幼兒園已走過了四年的美麗時光,我們的各項工作在逐漸規範和完善,同時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幼兒園文化建設的思考,2010年11月份的第壹次幼兒園辦園思路咨詢會中,就曾提到我們對文化建設的初步設想,向老師征集辦園特色建議,了解老師對特色的建議和想法;以及我們和老師壹起探討活動,都壹壹表明,我們壹直關註校園文化建設,但是壹所新園,我們更明白校園文化不是壹蹴而就的過程,不是幾個人商量壹下就能完成的事,是需要幼兒園的每壹個人的***同努力,***同去踐行的事。

 壹路走來,我們壹群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組合成了壹個集體,這個集體體現的“融合”也是壹種我們經歷的“文化”,孩子需要融合、老師需要融合。幼兒園壹步壹個腳印,從沒有到有,從有到優,都是歷經艱苦,留下了孩子、老師的成長印記,腳印最能體現幼兒園的成長歷程,我們沒有停止過前行,而每壹次真誠的前行總會留下許多成長的足跡,這是我們年近汾幼成長的印記,記錄了我們老師的教育生活、記錄了我們孩子的發展情況。

 我們沒有停止過探索童話資源的開發,不僅僅是為了形成園本課程的結果,而是重在課程的規劃、建設、實施等,重在關註我們的孩子在課程中的發展,壹次次的實踐、反思、修改、再實踐,不斷完善的過程,就是老師教育生活的過程。孩子們喜歡童話,童話可以留住童真,我們追求以童話為載體的童真,呵護童真,感受童真世界的美好。

 2、以學生為本,

 在竇老師的書中寫道“美國是兒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不錯,在學校,撲面而來的以“學生為本”隨處可見,在竇老師參觀的華盛頓州藍盾男子中學,學校沒有豪華的會議室,所有的教師、會議室或劇場都是為學生準備的,在食堂參觀時,見學生吃飯時間到了,校長就讓參加的來賓壹起離開食堂,學校的辦學理念都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加州福而摩斯國際初中的參觀中,“當要下課的時候,領隊告訴我們要繼續在原地觀察學生,不能走出教室,必須等鈴聲想過,學生都理考以後,我們才能出去——因為她擔心我們影像學生西下課,會打擾走班學習的學生”。這些細節的描述,都深切地感受到什麽是以學生為本,教育視相同的,盡管書中描述的都是中小學,然而教育是相同的,我們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應時刻將“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內化為我們的實踐行動中,我們常常說要尊重幼兒,要發展幼兒,在這些口號的背後,需要行動來支撐,不是寫給別人看的,而是讓那個在幼兒園的每壹位員工、家長感受到,讓幼兒體驗到,讓到幼兒園參觀人員從細節處觀察到的,就如竇老師的書中寫道:“怎樣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並壹以貫之地落實在教育實踐之中,體現在教育細節之中。”

3、關於情感

 在竇老師的書中有這樣壹個小標題“怎樣積蓄妳的情感帳戶”,我對這樣標題特別感興趣,也特別能讓我產生***振,書中描述的幾個案例,是我工作中遇到的困難,通過對案例的解讀,使我覺得有壹種找到了打開了智慧之屋的金鑰匙,可以讓我借鑒如何處理人際間的壹些沖突,我們在處理教職工問題的時候,除了使用制度管人,“情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要讓老師愛自己的幼兒園,對幼兒園的理念有認同感,在工作中有歸屬感,能真正的愛集體,有團隊精神,這些都不是依托制度能解決的,也需要情感管理。作為園長,在管理幼兒園教職工的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各種狀況,在矛盾發生時,我們首先要真誠、勇敢的面對,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在情感上盡力幫助教師。壹邊閱讀,我壹邊在反思這幾年中管理中暴露的壹些問題,我想起了第壹年當園長,在教師會上宣布了教師的家長問卷成績,我覺得是壹件很正常的事,而且也是讓老師壹起了解壹些自己的成績和其他老師的成績情況,並成績最差的老師有所醒悟,沒有想到,當我宣讀分數後,那位老師就難受的痛苦了,她覺得是我傷害了她的自尊心,我當時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麽不妥,但那件事壹直纏繞著我,如果我能屠宰開會前和那位老師談談,家長的打分成績個別交流,就不會這樣讓老師那樣的難受,這件事時時提醒我,要考慮別人的感受,要智慧的處理問題。

《我的教育視界》讀後感3

 利用暑假時間,我拜讀了竇桂梅校長的《我的教育視界》這本書,書中主要講述了校長竇桂梅幾年來遊學多國的見聞和思考,既有對國外教育的展示,也有中外教育的對比,還有參觀訪問中靈活、柔軟的美文。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英國、美國、烏克蘭、韓國、日本五國的教育細節和教育故事,為我們展現了另壹番教育圖景,值得投身教育的每壹位讀者細細咂磨和品位。

 其中有壹篇《把好的教師留在課堂》,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也是壹名老師,和她書中的教師比較,我覺得我還相差很遠,做壹名好的教師壹直是我壹直追求的目標。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像書中所寫的好的教師學習,就是要加強自身的專業修養和道德修養,要加強自身學習,利用課余時間認真學習,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專業文化知識,學習壹些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並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情況,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還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要時刻不忘學習,在教學中同時還要註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力爭使自己、學生不斷地提高。

《我的教育視界》讀後感4

 這本書給我們呈現的是竇桂梅老師域外教育訪問的“視界”。我也只是淺讀,看完了這本書,確實“教育視界”壹下擴寬了許多。

 首先是關於“以學生為本”。現在我國的教育觀裏就有“以學生為本的概念”,具體如何落實就有待實踐了。本書裏提到三個細節,食堂裏校長微笑著和每個學生握手,校長由於我國領導拖課而臉紅了,觀看學校樂隊演出特殊孩子周邊有老師或家長陪護,這三個細節雖小,但足以看出“以學生為本”。我國雖然大力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概念,但具體實施也是壹大難題,想要做好,更是需要好好籌劃壹番的,並且需要時間的驗證。就像雷夫所說“要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需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的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教育無捷徑”,而我們應當正處於“以學生為本”摸索的道路上,需要不斷的實踐,需要時間,需要付出。

 其次是關於教師生存狀態問題。我國正大力提倡“科教興國”,因此,在我國教師的地位相對來說還是很高的,也是比較受重視的壹種職業。不過較之韓國和烏克蘭,又略遜壹籌,韓國十分尊重教師,以教授為例,教授到自習室裏,學生要全體起立示禮,在機場教授因書籍、資料超重可以免罰單等等。再有,韓國的教育規定對屢教不改的學生是可以進行適當體罰的,而我國規定不可以體罰學生。而在烏克蘭,他們對教師的尊重勝過對醫生的尊重,他們有自己的教師博物館,可以看到教師的工作記錄等。不過在美國,科技雖然發達,但教師的地位卻不高,教師的工資太低,因此美國多數人不願意當家師,而我國卻是有非常多的人想成為教師。也許要感嘆中國教師的待遇還是不錯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中國教師目前的生存狀態也並不是那麽樂觀。教師的地位雖高,不過工資不算高,另外,教師面臨的精神壓力也是較大的,壹方面是學校對於學生成績的硬性要求,另壹方面是家長的壓力。

 然後是關於學生夢想問題。在書中寫到了壹個校長的辦學夢想,就是“培養具有國際感覺的國際人才”,而這位校長也確確實實的在努力了。關於夢想,這是壹個老話題了,壹直說人要有壹個夢想,但夢想也不是說有就有的,而有的夢想在小時候可能就被扼殺了。這讓我想起了三毛,她曾經寫過壹篇,寫她想做壹個拾破爛的人,而這篇文章非常不受老師喜歡,所以老師又叫三毛重寫了,當然三毛以後在文學上的造詣都是後話了。在中國對於夢想的解釋比較抽象,夢想可能就是壹個夢想而已,具體是幹什麽的,如何實現等等都太抽象了。很多學生上了大學都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麽,從而渾渾噩噩的念完了大學。我覺得,很有必要讓學生從小了解各個行業與職業方面的信息,讓學生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的夢想,然後為之努力。

 最後是關於學生習慣這壹方面。習慣是伴隨人壹生的東西,很難改變,所以學生從小就應該養成好習慣。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到兩個禮貌用語“謝謝”和“對不起”,然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過多的使用,對於別人的幫助不會說“謝謝”,那便是不懂感恩,對於自己所犯的錯誤不會說“對不起”,便是不懂認錯。雖然平時壹直強調講文明懂禮貌,但是並沒有落到實處。另外還有壹個習慣便是微笑,壹個微笑可以讓別人感受到妳的善意、妳的親切,可以讓看到的人頓時有了好心情。在美國,不管熟識還是陌生,也不管妳是否在於他們交談,只要妳的視線落到他們身上,哪怕是無意的,那熱情的微笑便躍然臉上了。微笑感染著微笑,期望我們所到之處都可以看到別人真誠美麗的微笑。

 看完這本書,也很想去各個國家走壹走,體驗各國不壹樣的教育。總之,教育無捷徑,需要老師的諄諄教導,也需要學校良好的制度,更需要家長的配合,教育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未來我的教師生涯還很長,期望自己可以很好的走下去。

《我的教育視界》讀後感5

 讀了竇桂梅老師的《我的教育世界》我有很深的感觸。本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竇桂梅老師國外教育考察過程中寫下的隨筆。雖然是隨筆,卻在點滴間引發人的思考,如同壹泓清泉滋潤人心。她在考察之後總是會很快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體現了作者優良的職業習慣。她寫的是故事,同時也是故事本身的參與者。

 記得有人說過,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活躍,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混亂;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多元,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分歧;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繁榮,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蕪雜。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教師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對教育樸素的情懷,保持我們的定力,保持反思批判的精神。

 竇桂梅老師也是在她的出國考察中寫出了自己的反思批判。出國訪問過程中,不時有她與國內教育教學的比較和思量。在具體情境的觀察、體驗中,作者對許多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有了深壹層的感悟和思考。《讓好教師留在課堂上》壹文,是作者考察了英國教師的專業要求,並與《清華附小辦學行動綱要》中教師專業要求相接應後的所感所悟。在這種相互映照中,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教師這個職業中,我們永遠修煉!”這樣的敘事過程中的理性“沈思”,在文本中有深有淺,有隱有顯,時時生發,讓人不禁凝神駐足。感知和考察國外學校安全意識及措施時,對我國學校在這方面欠缺的憂思隱然可見。

 作者不僅對我們教育孩子方式的思考,對於教師同樣也有。在英國和韓國教育隨筆中都有對教師的態度問題。”美國學校推行的“分軌教育”、“標準化考試”對美國教師、學生和家長造成了偏見和影響,中國學校采用的各種“分層教育”、“統考統練”把學生分層次、分類別區別對待也對中國教師、學生和家長造成了偏見和影響。

 內爾·諾丁斯博士在《幸福與教育》壹書中提出把“幸福作為生活和教育的目的”,我覺得這壹點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把學生和教師的幸福當成教育目的,我們就不會壹味追求“標準化考試”,不會把學生分成高低層次區別對待。如果我們關註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幸福成長而不是他們獲得高分分流到好班好學校,那麽教師和學生的幸福指數都會提高。

 我認為,要想提升教師和學生的幸福指數必須調整我們的教育教學目標。中學教育不應該只是輔導學生考好大學,我們的中學老師也不應該只是為高考升學率講課。我們更重要的教育工作是幫助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

 在本書中我還有印象比較深的是《春天,我們的學生做什麽》壹節。這關乎學生的創作問題。人從幼兒時期就有創造性的萌芽。幼兒的好奇心和創造性想象力的發展是他們創造力形成和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表現,壹般來說,幼兒通過各種活動表現他們的創造力,如繪畫、音樂、舞蹈、制作和遊戲等。

 小學生有較明顯的創造性表現,小學生創造性的特點表現在獨立性、發散性和有價值的新穎性上。從創造的內容來看,小學生從具體形象材料加工發展到對語詞抽象材料的加工;在獨立性上,小學生經過模仿過渡階段,慢慢發展他們的獨創性。看看外國的實踐課,我們也應該加強這個方面的訓練。

 這部書中,作者絕不貿然地去抽象概括什麽,對場景與細節有著感人的教育熱情和教育敏感。在壹所特殊教育學校訪問,因為學生快要放學了,但“我們”還在提問,“校長非常著急……再看她的臉,紅到了脖子根兒。但出於禮貌,校長還是沒有打斷我們”。校長對孩子們的惜護之心躍然紙上。顯然作者也深深感動了,將“校長的臉紅了”作為小節的標題。其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教育情境的細節精微而可貴的教育理解。

 本書幾乎沒有學術性的結論,但常見給人啟示的“格言式”的文字;沒有邏輯鏈條串起的論證,但常見讓人跟著感悟、跟著感動的生動細節以及真誠、真實的贊嘆、疑惑和感慨。“事”與“思”自然地連接在壹起,有不少近乎是“事”、“思”和“詩”的融合了。尤其是第三輯“烏克蘭教育隨筆”,作者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和熱愛之情,字裏行間都能觸得!

 這是壹部優秀的.教育敘事作品,是壹則教育工作者教育反思的範例。我們看到什麽是教育者的生活,什麽是教育者的教育生活。過壹種教育生活,是教師職業性的真正體現。敘事與反思,讓我們對教育有更深的思考。

《我的教育視界》讀後感6

 《我的教育視界》壹書,通過竇桂梅老師對英國、美國、烏克蘭、韓國和日本五國訪學所做的教育隨筆,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這五國不同的教育風格,以嚴謹務實的態度揭示了國內外教育的不同以及教育差別。

 壹、英國之行

 讓好教師留在課堂上。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教師崗位的重要性。在英國,即使取得了教師資格證,但在壹年的實習期間不合格也是不能做教師的,這體現了招收教師的嚴格性。同時壹線教師的待遇不比管理層差,這也是能把好教師留在課堂上的壹個重要原因。而我國就不壹樣了。只要取得教師資格證進入實習期,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壹線教師薪酬永遠比管理層差,所以做教師的,要麽刻苦努力,爭取當領導,要麽安於現狀,平心靜氣做本職工作,這也是教師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的體現。沒了激情,倦怠隨之而來。正如書中所言:目前在中國尊師重教的傳統還有嗎?教師有品質的生活和有尊嚴的待遇實現了嗎?天下教師壹樣好!即使沒能有尊嚴地活著,我們也會努力做有尊嚴的老師!誰讓我們還有壹個師德在身呢!

 二、美國之行

 美國人的微笑、感謝與贊美。

 永遠地微笑著。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大人小孩,無論工作高低貴賤,永遠不變的是美國人那熱情的微笑。自然、恬靜、真誠中透著關切與尊重。而這些正是我們在缺失的。真心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校園裏能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容,希望我們的老師真能快樂地工作,幸福地生活,這看似簡單的希望可能難度也會很大。

 不停地感謝著。“謝謝”成了美國人的口頭禪。正如書中所言,“感謝”是我們生活需要的良好氛圍,也是我們生命必須體現的圓潤。感謝之心,久而久之會化作感恩之心,這是我們人生顯耀本色的升華。中國人不缺微笑與感謝,但要養成習慣才是最難的。所以關鍵是習慣的養成。

 不斷地贊美著。贊美已經成了美國人的習慣。美國人教育孩子向來是以鼓勵、誇獎為主,從學校課堂到家庭,孩子無不在鼓勵、贊許聲中長大。孩子把贊許當成了壹種行為方式傳承下去,就形成了全社會的贊美文化。壹些美國人認為,提高自尊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前提。任何時候,贊美永遠是最好的精神營養品。在美國,無論學監、校長、教師、學生還是社區居民,看不到壓抑、緊張的面孔,大家各司其職,樂在其中。由此我想到我們的學校教育,雖也提倡賞識教育,但洪亮的口號淹沒了實際的行動。我們的學生所缺少的正是美國人人都擁有的“贊美”。

 三、烏克蘭之行

 壹切都是民族的。烏克蘭的中小學生,下午都有藝術進修的時間,其中壹項是學習烏克蘭歷史與文化。他們被要求會唱民族歌曲,會跳民族舞蹈——總之,烏克蘭教育的壹個重要目標就是在孩子的身上打上民族的烙印。這無疑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國家凝聚力。我們的學校好像嚴重缺乏這方面的教育,我們都在為打造高分數的學生而不懈努力著,好像現在學開車壹樣,考什麽學什麽。學生就像學校間競爭的工具,疲於學習,無奈接受,老師就像那工人,歇人不歇馬地輪番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可憐的學生哪還有個性所言,更別提興趣了,就連老師不也是出現了嚴重的職業倦怠了嗎?教育的短視造成民族文化的缺失,個性的泯滅。以前還提過愛國家先從愛家鄉開始,還有理想報效祖國。現在呢?進個好學校、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這就是大部分家長和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方面真的要向烏克蘭學習,民族的精華永遠不可丟,現代的知識永遠要學,對學生的民族教育、愛國教育永遠不可丟。否則,我們的教育就真的徹底失敗了。

 四、韓國之行

 如此尊師重要。韓國的學校教育,不僅對培養現代化所需要的中高級科技人才和訓練有素的勞動者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大大提高了國民總體的文化素質。並且不管事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還是中學教師,他們的工資待遇普遍較高。韓國如此重視教育,可見他們對待教師是何等尊敬。來時跟父母壹樣,韓國人在總統面前可以亂來,但在老師面前不能亂來。韓國老師打了學生(當然我們絕對不允許),家長就會帶著深深的自責給老師道歉,因為讓老師生氣了。我們敢嗎?那可是祖國的花骨朵,更是小皇帝呀,摸不得,訓不得,只有哄的得。別說老師沒什麽地位,就是有,誰敢呀?做壹個負責人的教師真的好難。

 五、日本之行

 誰的負擔更重。在日本,班主任要教數學、語文、體育等學科——除了音樂和美術,其他學科幾乎是全包。除了日常管理,每周教師的課時是23節。相比之下,我們應該相對輕松才對。然而輕松嗎?壹樣的累。但累的原因和累的結果和日本是不壹樣的。日本教師雖然累,但他們對待工作的熱情特別高漲,因為他們有職業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日本教師的累,是全身心的用在了教育教學上,他們可以心無旁騖鉆研教學。他們累的結果是培養了家長滿意、對社會有用的勞動者。他們負擔重在想辦法怎樣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讓家長滿意,學生喜歡。另外,日本的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的工資是沒有太大差異的,這也是對日本教師具有敬業精神的壹種激勵吧。而我們呢?累的不是地方,好多是無用功,或形象工程,根本就不實用。這也就導致累的結果沒什麽價值,頂多就是高分作業。對人的個性培養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激發沒有,對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完全泯滅了。這能怨教師嗎?每學期都要應付上級各部門的各種檢查,準備各種材料。不管有用沒有,材料越全越好,真看嗎?和教學真的有關嗎?正如書中所言:對比中日教師,負擔都重。只是,我們疲於奔命所承擔的那些,有價值嗎?

  • 上一篇:急需關於世博會的主題班會體驗
  • 下一篇:炫舞情侶的名字是純文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