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篇文章中,我談到了魏國君主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壹位精力充沛、前途無量的君主。在他的領導下,魏也逐漸崛起。在這個上升的旅程中,有壹個人物起著關鍵的作用。他是吳起。
我們來說說今天的吳起是什麽樣的。
吳起是個愛國的人。三族分晉時期,保家衛國的存在感很低,只能夾在趙、魏、齊、楚之間。最後魏國被魏國吞並。
吳起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家庭。但是,我從小就有強烈的當官願望。所以早年吳起外出求官,但仕途並不順利,壹直沒有涉足政壇,就把全家的資產都耗光了。回家後被老鄉嘲笑。吳起非常生氣,他壹下子殺了30個老鄉,然後逃到了國外。臨別之際,吳起對母親說:“做不了大官,就永遠不回國。”經過壹段時間的奔波,吳起在魯國從政。
第壹,殺妻求官
這裏提壹下,吳起的老婆是齊人。公元前412年,齊桓公弓玄出兵攻打魯國,魯穆公準備任命吳起對抗齊國的進攻。但魯穆公也考慮到吳起的妻子是齊人。吳起會叛變嗎?
基於吳起的介紹,妳覺得吳起會怎麽做?對於吳起來說,名利比什麽都重要。於是他做出了驚人之舉,直接殺了自己的妻子,以示對魯穆公的忠誠。這下把魯穆公嚇壞了,但是看到吳起這樣,也就相信了他,任命吳起為大將軍。果然,吳起很能幹。在他的領導下,魯國的軍隊打敗了齊國的進攻。
但是,殘暴的吳起並不能完全得到魯穆公的信任。在上壹篇文章中,我談到了治國對姚誌波的判斷,大家也可以想到魯穆公為什麽不信任吳起。因為吳起不夠仁厚。在誌國看來,做君主、做將軍,首要的德行就是仁政。這裏還有壹個關於吳起孝順的故事。
第二,母親去世沒有哀悼。
吳起早年師從曾參學習儒學。曾參是孔子的學生。眾所周知,儒家非常重視孝道。在《論語》中,曾參曾說:“慎終追遠”,也就是說,要謹慎處理父母的喪事。子曰:“弟子進則孝,弟出則弟。他們真誠,相信,他們熱愛大眾,善良。有余力就學文學。”也就是說,壹個人必須學會孝順父母,關心人民,才有資格學習知識。
但是吳起,她母親去世的時候,並沒有回家哀悼。這可把曾參氣壞了。想到他學了儒家,變成這樣的鬼,真的很丟人。壹怒之下,我和吳起分手了。吳起因此放棄了學習儒學,轉而學習兵法,以便能帶兵打仗。
第三,對魯穆公的懷疑
《素書》中已經說過:“用人不當者危,決策不善者危”。魯穆公知道吳起的性格,所以不敢完全信任吳起,這是有道理的。吳起這個人,為了名利,不能回家憑吊,可以殺妻。如果將來魯出了事,使吳起不能升官發財,他會不會也殺了魯穆公?
魯穆公的得意門生也對魯穆公進行了規勸,說:“最初的事我參加了,但我母親死的時候沒有參加葬禮,我也曾經參加過。”現在他為了成為妳的將軍殺了他的妻子。起來吧,殘忍又單薄的行人!而以滅敵之名,以魯之名,群臣必圖魯。"
基於以上考慮,魯穆公對吳起壹直持懷疑態度,自然不會肩負起吳起的重任,將軍隊交給吳起。吳起自然有疑惑。萬壹有壹天魯穆公剛好找到罪名,殺了他呢?
君臣互相懷疑,互相懷疑,必然是危險的。於是吳起也開始安排自己的後路,逃往魏國。前文中提到,是壹個能賢能德的君主,那麽會接受吳起嗎,吳起能在魏國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嗎?下壹篇會繼續講解。
第四,才與仁的矛盾
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吳起是壹個對自己的目標非常堅定的人,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去實現目標。從壹個角度來說,他不是壹個合格的儒生。所以我壹度和他斷絕了師生關系。但從另壹個角度看,國家在特殊時期也需要這樣的人,他們能堅決克服出現的問題。
所以《三策》中說:“夫高鳥亡,良弓藏;敵國滅,謀士亡。死者,不是失去身體,就是奪取權力,廢除權利。封之於朝,顯其功者甚重;中州是富家好國;美人難得,要說其心。”也就是說,對於吳起這樣的人,我們不僅要給予發展的空間,還要時刻把他掌握在手中,防止他做出越軌的行為。魯穆公怕自己掌握不了這樣的人,所以不敢重用吳起。
如果組織裏有這樣壹個有能力但冷酷無情的人,妳敢任命他嗎,或者妳會怎麽任命他?
-
解讀歷史故事,閱讀傳統文化,學習先賢智慧,請點擊關註紀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