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解讀《鄭玄與三禮:國學經典》

解讀《鄭玄與三禮:國學經典》

鄭玄與“三禮”

壹、什麽是禮物?

中國自古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禮樂文化”。中國人講究“知書達禮”,待人接物有禮貌,兵前禮後,過年過節問候長輩,送禮。總之,“禮”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核心。

“禮”原指祭祀鬼神時的壹種儀式。《說文解字》:“禮,行,故物受神之福。”後來引申為社會上所有禮儀的統稱。壹般來說,在習俗中,家庭有“天、地、君、親、師”:“天、地”代表生命的起源;“親”是祖籍的由來;“君、世”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無根,荀子稱之為“禮”三書。每個人都有欲望,也有滿足自己欲望的需要。欲望如果沒有“邊界”和“分割”,必然導致社會混亂。因此,古代君師設置“禮”來“規範”和“約束”他們,於是就有了“貴賤之分”和“輩分之序”,甚至用“禮”來“尊君”,儒家把“禮”作為治亂之本。

“三禮”指的是三部儒家經典:李周、李逸和李記。漢武帝設立“五經大夫”,其中“禮經”指“禮”。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大師鄭玄對李周和李逸的《禮》進行了註釋,並撰寫了《三禮目錄》,故名“三禮”。到了唐代,“三禮”被列入“九經”,成為官方的法律儒家經典。

第二,“李周”

李周,原名周觀,漢代經學家。王莽時期,劉欣成為國師,將周官改名為李周,並設立太學博士教授。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對《李周》的註釋,躍居李三之首,成為儒家經典之壹。《李周》壹書共四萬五千余字,原由天官、地官、管春、下關、秋官、東關六篇組成。西漢時因第六條“東關”而失傳,後被考公基取代。《李周》作者在書中構建了壹個龐大的官制體系,六篇文章分別代表六個官制,這六個官制是整個官制體系的中心,以天地四時相匹配,詳細描述了它們的官名和各自的職位。除了這六個官員,書中還列出了360多個官職。這三百六十多個官職,不單止是六部官員的下屬官員,還有地方官員和專業官員。這六位官員和360多位下屬官員以及地方官員構成了壹套有序的國家權力模式,在中央和地方基層組織以及各種行政機構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李周》中規定,天官葬為屠,為六官之首,尊為百官之首。"掌管建國六典,輔佐王治國."作為國王的副手,他掌管宮廷和宮廷事務,負責領導數百名官員。地方官司徒是教導員,主要職責是教典。所謂“司徒,地方官,使帥官歸國,教國助王安擾國”(《李周?地方官司徒”)。首席知府是大司徒,總職責是“掌管土地地圖和建州人數,以輔佐王安擾亂國家”,相當於後世的戶部,掌管全國的土地和戶籍,負責土地分配、稅收和民政。管春宗伯是禮儀官,主要職責是掌管禮法。所謂“立春官宗伯,誰使他家的統帥掌管國禮以輔佐國王和國家”(《李周?管春宗伯”)。管春是個大官,職責是“掌管神、鬼、地之禮”,相當於後世的禮部,掌管祭祀、典禮、天文歷法、車馬祭祀儀式等等。夏官司馬是壹個政治官員,主要負責政治法典。所謂“是長夏的官司馬,使帥歸之,掌朝政以輔佐平朝政”(《李周夏關司馬)。夏管的長官是傅,掌管軍政。他“帥掌朝政,輔佐王平朝政”。他的具體職責包括征服、戰鬥、狩獵、訓練、軍事收稅等。,相當於後世的兵部史。秋官·斯寇是壹名刑事官員,主要負責刑法。所謂“是秋之訴始,使帥歸之而邦禁之,使王懲邦而刑官歸之”(《李周?秋官司寇”)。作為總指揮的秋官主管刑法、訴訟、治安、法律等具體事務,相當於後世的刑部尚書。冬官司相當於後世的工業部。由於“李周?“冬官”原文早已失傳,所以冬官的具體職責並不清楚。相傳西漢河間王劉德因“周官”六部缺“冬官”,故以“考公基”補之。考的內容是關於各種工程和土木建築的,所以考取代的冬官相當於後來的工部,首席官是大主管各種工程和建築。

李周在中國古代社會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李周是後世社會改革的重要思想資源。自漢代以來,許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把李周作為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方案的理論依據,或者作為制定法律制度的重要參考。最早以李周為藍本的政治體制改革是西漢末年王莽的改革。由於王莽回避了當時的主要社會矛盾,固守李周的硬性規定,犯了嚴重的教條主義錯誤,最終導致了變法的失敗。南北朝時期,宇文泰在西魏執政,也實行了以《禮記》為基礎的* *制度改革,並借鑒土地制度的規定,實行贈地制度。北宋王安石的“變法”也標榜通過法律“李周”,並撰寫《州官易欣》,詳細闡述其基本政治主張。其次,李周對後世王朝制度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歷代禮制的形成都與李周密切相關。例如,隋文帝創造了“三省六部”制度,其中“六部”的設置是仿照李周的“六部”模式。沿襲唐代隋制,六部定名為官、戶、禮、兵、刑、工。作為王朝中央官制的主體,他們被後世沿襲,直至清朝滅亡。此外,李周對後世都城的布局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到了唐代,根據《李周》構建了“左祖右舍,面向後市”的資本結構。在元朝,北京是按照李周的模式建造的,這種模式在明清時期沒有被廢除。仿照李周的模式,修建了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最終奠定了後世北京的城市布局。李周所蘊含的豐富的治國思想和管理技巧,壹直是後世政治家探索“治國平天下”良方的重要參考。

第三,“禮”

《儀禮》壹書形成於東周。作者已無法考證,孔子修改後傳給弟子。《禮記》在漢代被稱為《禮記》或《禮記》,而《禮記》這個名稱大概是東晉才出現的。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教授“李實”。漢代整理出《李實》十七篇,當時的學者對其進行了不同的整理。今天的《儀禮十七條》是以鄭玄註釋的版本為基礎的。《儀禮》這本書很復雜。它記錄了從古代到周代各種禮儀活動的詳細儀式,講述了各種社會規則,包括家庭、宮廷中各種活動的規定,建築、服飾、飲食、祭祀、交往、出行等日常生活的規範,以及宗教、祭祀、政治、外交活動的禮儀規範。其內容大致如下:

管家儀式:描述壹個貴族男子在二十歲時舉行的加冕儀式。《世婚禮》:描寫年輕的世家男女在父母的主持下結婚的壹系列禮儀儀式。“會士”:記錄貴族之間第壹次接觸的禮儀儀式。包括第壹次見面,禮物,回復,再見等等。《農村飲酒禮》:記載了古代鄉壹級行政組織定期舉行的宴會,以尊老敬老為中心。鄉村射禮:記載了古代鄉村射箭比賽大會的禮儀儀式。《李巖》:“李巖”意為“宴禮”,描寫諸侯宴飲的禮儀儀式,詳細描述了酒具、君臣座次、入堂、斟酒、賓主敬酒的禮儀。“大射手”:形容由王子主持的貴族參加的射箭比賽大會的具體禮儀。“新娘”:形容君主派遣大臣到其他諸侯國進行禮節性拜訪的禮制儀式。“公食大夫之禮”:形容君主以禮食所聘大夫的禮儀。《李晶》:描寫秋天皇帝謁見皇帝的禮儀儀式。“喪”:描述死者親屬在喪期和服役期的禮儀差異。《士喪與晚禮》:這是壹篇文章,因卷重而壹分為二。通常,晚禮被認為是文人喪禮的下壹部分,它描述了文人的喪葬禮儀。《李詩雨》:講的是石安葬父母後,在家裏舉行的葬禮。“特祭供養儀式”:形容在家廟裏祭拜祖先的禮儀。《少年監獄裏的餵飯儀式》和《遊絲車》:描寫青博士在家裏的廟裏祭祀祖先的禮儀。兩者本來是壹篇,但也因為簡書的卷帙浩繁而壹分為二。

這些物品涵蓋了古代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八大類:古代加冕儀式、婚禮儀式、葬禮儀式、祭祀儀式、射擊儀式、故鄉儀式、朝聖儀式、訂婚儀式。其中“明加冕成人,娶壹男壹女,喪父子,祭嚴鬼神,鄉飲酒,以燕射賓主,聘食保交,進香辨上下”幾乎涵蓋了古代貴族社會人際交往的各個領域,因此被後人譽為“禮之經典”(清代邵《禮記通論》)。在中國古代,正是通過具體禮儀活動的規範,體現了人際交往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則,確立了帝王、諸侯、大夫、士等不同的社會階層,從而維護了貴族階層的統治地位和社會秩序。

《儀禮》作為壹部古代經典,雖然文字枯燥難懂,但對後世了解古代社會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書中的內容,從婚禮儀式到葬禮儀式,涉及到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保留了許多古代流傳下來的風俗、制度和禮儀傳統,猶如壹部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後人了解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儀禮》中所描述的古代禮制不僅有著非常古老的淵源,而且還涉及到特定的政治內涵。其中,對古代宮殿、車旗、服飾、飲食、喪葬等禮制的內容和儀式程序的安排尤為詳細,成為後世制定相關禮儀制度的重要參考。因此,宋代以後,《儀禮》壹書雖然在學術界長期無人問津,但在國家禮儀制度層面卻壹直被視為“聖人之典”。從唐代的凱李源,到宋代的鄭和李悟易欣,再到明代的大明李稷,乃至清惠殿,皇族成員的加冕儀式、婚禮儀式、喪葬儀式、嫁妝、朝覲儀式等制度安排,都是以此書為藍本,以適當的得失作出的。對於現代人來說,《儀禮》中所包含的內容已經不再流行,但該書對古代政治制度的描述為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如書中對古代喪制的詳細描述,反映了西周宗法制度的制度內涵和實質。再如書中對鄉村射禮、鄉村飲酒儀式的敘述,保留了古村落共同體間的人際關系;其中對各種祭祀程序的描述,以及所用名物的名稱、用途和組合尤為詳細,為我們研究古代的倫理道德、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書中還包含豐富的古代詞匯,為古代語言和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壹手文獻資料。

第四,《禮記》

此版《禮記》又稱《小戴之書》或《小戴之書》,是儒家經典之壹。《禮記》中的“李”,是指“儀禮”(即李或);“記載”是指對經文的解釋、說明或補充。《禮記》實際上是先秦到漢代儒家關於各種禮儀的著作和關於禮儀的文獻的集合。其內容復雜而豐富,綜合了儒家傳統禮儀的方方面面。它不僅解釋了《儀禮》中所包含的各種禮儀制度的意義,而且記錄了夏商周三代流傳下來的禮儀,包括孔子及其弟子關於禮儀的問答和解釋。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禮儀以及孔子和早期儒家禮儀思想的重要資料。全面闡述了儒家禮儀精神及其建設的意義。

《禮記》共有49條,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壹類是儒家學士通論。包括《李雲》、《經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都是論述儒家思想本質的專門文獻,涉及儒家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學、教育理想等重大命題。

第二類是解釋《儀禮》的專門文獻。***21篇,重點介紹《禮儀》中每篇文章的儀式意義和精神,可以作為閱讀《禮儀》的基本參考資料。其中、昏彜、鄉飲彜、射彜、、聘彜、喪制四篇共七篇,是《儀禮》各篇的專釋。有14篇《曾子文》、《悼、喪、悼、傳》、《役文》、《三年文》、《雜註》、《肖特祭祀》、《祭祀方法》、《祭祀制度》,說明了伊犁某壹件事。

第三類是古代文學。***13篇,其中:國王制度是國家政治制度的設計;“每月秩序”是壹項獎勵時間的政策;王文世子記載王子的行為準則;《曲禮》、《內則》、《邵毅》等文章描述了日常生活的禮儀和規則;禮記、玉藻、唐明等職。,描述各種儀式用具和唐明的位置,等等。

第四類是記載孔子言行和孔子弟子雜事的文獻。其中有隱居的孔子、仲尼的晏舉、譚公、季芳、伊伊、表己等。

在“三禮”中,如果說《周禮》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傳統產生了深遠影響,《禮記》對古代人際禮儀和民俗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麽《禮記》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影響則集中在思想文化領域。該書思想深刻,內涵豐富,以禮樂傳統為核心,涉及古代政治、倫理、哲學、美學、教育、宗教、文化等領域。它是我們理解儒家禮治傳統的重要思想文獻。在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重要影響的儒家文獻中,此書僅次於《論語》,大致相當於《孟子》,遠遠超過《荀子》。該書的思想不僅對古代王朝正統思想的確立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宋明理學的重要理論來源,對後世理學的形成也起了關鍵作用。所以,為了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特點,《禮記》確實是壹部值得高度關註的經典。

第四,鄭玄與三禮

鄭玄出生於北海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壹生致力於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小壹統時代”。鄭玄先是師從京兆五院,後又師從張。後來又拜當時著名的經學大師馬融為師。鄭玄著述豐富,“凡玄註周易、尚書、石矛、儀禮、李記、論語...,也就是壹百多萬字”。鄭玄重視群經,尤其重視禮學。“康成重經,《三禮》居首。花了14年才讀完,是最深的努力。”鄭玄之《三禮註》為後世學者所教,故孔英達曰:“禮即鄭雪。”

東漢末年,鄭玄註《李三》之前,沒有李三這個名字。從鄭玄對李周、李逸、李記的註釋開始,到現在才成為三禮。《鄭玄註》在刑錚、鄭中、賈逵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次對前人的李周研究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總結。針對當時社會動蕩、封建禮教崩潰、農民起義的混亂局面,鄭玄認為“政為民所用,政以禮為本”,“重禮為國之本”。因此,在對李周的解讀中,他強調了“指名道姓,排列尊卑之制,尊退讓之節”的思想,以達到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目的。自從鄭玄的《李周筆記》出版後,他所有的書都被廢棄了。鄭玄比較了現代古文的異同,綜合了現代古文的長處,校訂了《儀禮》,並為其作了註釋。此後鄭雪興盛,今見《儀禮》書為鄭玄本,而《戴本》、《清樸本》均已失傳。鄭玄對《儀禮》的註釋,簡單明了,不同於漢代繁雜的經學,所以可以超越其他學派而傳於後世。鄭玄從張、、手中接過《禮記》,鄭註使《禮記》從《禮記》中獨立出來,與、並駕齊驅,使禮學進入了壹個新的時代。

  • 上一篇:文化自信的三個方面是什麽?
  • 下一篇:春節前後讀短文的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