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皮影戲評論

皮影戲評論

壹次唱千年,雙手舞百萬兵。

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銀幕娛樂形式。這是比莎士比亞更早的戲劇,比琉米愛爾更早的電影,比貓王更搖滾的音樂。

皮影戲,又稱“光影戲”、“猴戲”,歷史悠久,是中國壹種古老而奇特的民間戲曲藝術。皮影戲與原始巫術、宗教和民俗有關。古人對影子有壹種神秘的感覺,認為影子是自己的靈魂,於是形成了關於影子的巫術信仰和禁忌。之後,道教方士的“打影還魂術”,結合說話、唱歌、音樂等形式,逐漸發展成為皮影戲。到了唐宋時期,皮影戲已經相當普及,並在清代達到頂峰。

皮影戲的題材以歷史和神話故事為主,配以“五種樂器”:木琴、鑼套、笛、鼓、鈴。表演時,表演者站在白布屏風下,將影子貼在屏風上,用強光將影子投射在白布上,供人觀看。表演者控制皮影戲演員頸圈前的壹根主桿和雙手的兩根演奏桿,使皮影戲演員做出各種動作。通常,表演者不僅要能獨自駕馭三四個電影人的動作,還要與場上的音樂緊密配合,兼顧旁白和演唱。皮影戲裏,打鬥如火如荼,影子人的槍來來往往,熱鬧非凡。而文昌的音樂和唱腔,卻充滿了韻致,聲情並茂,感人至深。著名的傳統皮影戲有《包公的補償》、《濟公的活佛》、《豬八戒背媳婦》、《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祭塔》等。

皮影戲的傳播範圍很廣,北至黑龍江省,南至廣東省,西至青海省。各地的皮影戲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影人的大小和形狀也各有特色,於是出現了各種流派。其中有中原陜西的牛皮娃娃,江浙的羊皮皮影,山西的紙窗皮影。皮影戲吸收了地方戲曲和音樂的元素,所以有多種唱腔,其中以甘肅後崩窯的道情唱腔和陜西宛宛羌的道情唱腔最為著名。

背景中的皮影戲和亭子都是用皮革制成的,其中牛皮和驢皮最受推崇,因為這兩種皮革制成的皮影戲和背景更結實,更透明。現在,也有樹脂和玻璃鋼制成的新材料。皮影戲的制作很有講究,首先是做皮子。把剛剝好的皮放在清水裏浸泡幾天,取出來,反復刮皮的亮面,直到薄而透明,然後放在木架上紮緊,陰幹。皮革制成後,用硬木推子打磨,然後用鋼針畫出圖案。有圖案的皮革要刻在木板或蠟板上,然後壓平上色。皮影戲通常以紅、黃、青、綠、黑五種純色著色,賦予皮影戲獨特的美感。然後用線把人物的頭部、上半身、下半身、腿、胳膊、手連起來,皮影戲就做好了。

“壹張皮,其實寫滿了喜怒哀樂,半張臉打扮成了賢、惡、忠。”因為影人在幕後只能上下、前後移動,除了仙佛的形象,其他的如命、丹、靜、梅、醜等人物都是半張臉。正是這種側臉,在銀幕上創造出了奇妙的藝術效果,所以有“獨眼龍摸兩眼人”的說法。

  • 上一篇:如何保存甘蔗?
  • 下一篇:如何突破傳統社會工作的邊緣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