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農歷的起源

農歷的起源

農歷的意義

中國傳統日歷。有24個節氣被安排來指導農業活動,主要在廣大農村地區使用,所以它也被稱為農歷。又稱舊歷、中歷,也有人稱之為陰歷。它用嚴格的太陰周期來確定月份,用設置閏月的方法使壹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具有太陰月和太陽年的屬性,所以本質上是壹種陰陽合歷。在夏歷中,太陽和月亮相遇的日期(太陽和月亮的黃道相等)是壹個月的第壹天。農歷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天,所以有的月份為30天,稱為大月;有些月份是29號,叫做小月。夏歷以12月為壹年,* * 354或355天,與回歸年相差約11天,所以每三年安排壹個閏月,兩年再安排壹個閏月,19年平均七個閏月。月份的名稱取決於“中氣”,有“雨”的月份稱為正月,有“春”的月份稱為二月。沒有中性氣體的月份被指定為閏月,上個月的月份名稱為閏月。

“農歷”這個名字是從哪裏來的?

2004年是指公歷。沈嘉的日歷是什麽?現在大部分的歷書都叫“陰歷”,但在《中國天文大百科》中,“陰歷”是標著國際規範的名稱的。Chinesetraditionalcalendar,直譯成中文就是“中國的傳統歷法”,可見“農歷”的名稱並不規範。

從1968年元旦大陸報紙頭條開始。此前,我國傳統歷法自民國以來壹直稱為“夏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宣布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公歷為法定歷法,公歷為輔助歷法。《辭海》對“夏歷”的定義說:“辛亥革命後,我國歷代頒布的陰陽歷,壹般都視為夏歷,正月為殷鑒月,故名。”這裏所謂的“殷鑒月”,是指“雨”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所處的月份,所以壹年中的正月初壹壹定是在“立春”前後。中國的第壹個朝代,夏朝,把殷鑒月作為第壹個月。之後商周秦西漢初年都有所推進,直到漢武帝頒布太初歷,恢復了夏朝歷法原有的月序。後來的朝代也基本遵循這種月令,所以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傳統歷法稱為“夏歷”。但文革中極左思潮泛濫,“橫掃四老”,認為“李霞”是夏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為傳統歷法在農村廣泛使用,所以通過報紙改名為“農歷”,影響到了港澳臺。

現在文革的很多問題都被帶壞了,但“農歷”是否恢復“夏歷”的稱號,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很多歷法改革專家認為恢復“夏歷”這個名字比較好。理由如下:“農歷”這個名稱是文革的產物,應該撥正;中國的傳統歷法是全國性的,不限於農村農民,“陰歷”不足以概括歷法的歷史意義;恢復“李霞”的名稱,既突出了其悠久的歷史,又代表了中國,所以“華夏歷”是符合國際標準的名稱。

  • 上一篇:兒童的壹百種語言
  • 下一篇:北京辦公隔斷公司推薦介紹(三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