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繡球是壯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體育運動。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的古代青銅兵器“飛陀”是用來投擲的,多用於戰鬥和狩獵。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提高,飛拓逐漸發展成了現在的繡花布包,也就是繡球。繡球是女孩們手工制作的彩色球。它是最常見的圓球,也有橢圓形、正方形和菱形。繡球有拳頭那麽大,裏面裝著棉籽、小米、谷殼等。上下兩端分別系有絲帶和紅色吊墜。人們飯後互相投懷送抱,自娛自樂,交流感情。隨著歷史的發展,它逐漸演變成壯族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壹種方式。
拋繡球是許歌壯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每年春節、三月三、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壯族都會舉行歌會。在歌會上,年輕的男女被邀請到田野裏和河邊聚會。他們分為男女兩派。他們保持適當的距離,互相唱歌,用歌聲表達問候,增進理解。歌詞內容廣泛,涉及理想、情懷、農耕等等。歌曲有問有答,人聲不斷起伏,表情優美。姑娘們忍不住拿起手中精致的繡球,朝對的人扔去。小夥子又快又準地接住了繡球,欣賞了壹下,又扔回給了姑娘。幾輪投擲下來,如果小夥子喜歡上了壹個女生,他會把自己的小禮物(比如銀飾品或者錢包)綁在繡球上,再扔回給女方。禮物越重,男生對女生的好感越深。當壹個女生收到壹個男青年的禮物,如果她接受了,就說明她接受了那個男青年的追求。這時候兩人可能會繼續對宋表白,也可能會在壹個僻靜的地方見面。
拋繡球的另壹種民間形式是男女分成A隊和B隊,A隊挑選兩名歌手向B隊拋繡球,唱壹首勁歌。B隊接到繡球後,派兩名歌手在最短時間內把球還給甲方,還壹首歌,以此類推。參加“送球”和“回球”的歌手,壹般都是七步走民謠的高手。另壹種形式是在場地上豎起壹根高約10m的木桿,中間挖壹個圓孔的木板釘在桿頂上,兩邊分別有男有女,把球扔進圓孔,穿過孔的壹方獲勝。
拋繡球作為壯族的壹項傳統體育活動,在廣西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具有壹定的社會性、民族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無形中增強了這壹項目的吸引力,漂亮的繡球和歡快的歌聲讓人覺得心不如行。拋繡球的技術簡單,容易掌握。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起到用球傳遞感情和精神的作用。其中的奧妙不可言。只有加入這個活動,我們才能體會到它的魅力。拋繡球不僅具有社交娛樂的功能,還能鍛煉人的體力和意誌,提高人的敏感度和身體素質,培養果斷、堅韌、自信、積極的高尚品質和情操。
/view/161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