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是人字形的,覆蓋著樹皮、茅草或陶瓦。上面壹層住人,下面壹層用來養家畜或者放農具。這種建築可以防蛇、防蟲、防洪、防潮等侵害,主要分布在潮濕地區。因為它具有適應南方山區地形氣候,防止毒蛇猛獸入侵的優點。
龍勝自治縣龍脊壯族聚居區的“甘蘭”建築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
擴展數據
幹籬笆房的主要作用是將房屋與地面隔離,達到有效防潮的目的。此外,還具有有效利用空間、壹室多用的效率。
居住形式與各民族的自然和經濟生活條件密切相關。中國古代塞北遊牧民族居住在方便遷徙的帳篷裏。中原的華夏部落多居住在地面上建造的窯洞、半窯洞或平房中;南方的古越部落住在壹種類似鳥巢的“幹欄”房子裏。
建造甘蘭風格的建築主要是為了防潮。長脊短檐的屋頂和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了滿足多雨地區的需要而設計的。各地發現的甘蘭風格的陶屋、陶屋和有門的陶屋都代表了防潮的建築形式,尤其是糧倉建築。
在現代東南亞,仍然流行住在格子裏,以滿足濕度和雨水的需要。傣族民居分為三種類型:幹欄建築,地面建築和土棕櫚屋。甘蘭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和德宏州瑞麗,覆蓋大壩。
幹軌房屋由竹木制成,木材用作房屋框架,竹子用作檁條、檁條、地板、墻壁、梯子、圍欄等。各部分的連接用榫卯和竹條捆綁,為單體建築,每棟房子都有自己的庭院,每棟房子都有壹條小路。屋頂上掛著草排或瓦片。瑞麗的幹柱式建築體現了很高的水平。
百度百科-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