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涵蓋的範圍、時間都太廣了,細說能說到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的木卡姆,時間也能追溯到16世紀。所以這裏只說壹下刀郎木卡姆。
木卡姆十二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古典音樂大曲,具體哪十二套可以自行百度。
木卡姆的漢語意為“古典音樂”,節目裏說,新疆人有壹句俗語:學知識到學校去,學做人到麥西來普去。麥西來普直譯過來是“有規則的聚會”,聚會上唱歌跳舞,教孩子們做人的道理。1950年,國家派了幾位當時的音樂家去挽救處於瀕危狀態的木卡姆,他們用壹臺老式錄音機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樂曲,通過整理、編輯,將木卡姆的曲子、歌詞整理完畢,並且出了壹本書《十二木卡姆》,木卡姆的音樂才算保存了下來。
2006年,木卡姆通過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並且資料全都留存了下來。
其實木卡姆的音樂形式是很隨性的,這源自於新疆人的天性,他們生活在人跡罕至的荒漠、森林、河沼,不受社會約束,唱歌跳舞、節奏歌詞都不固定,隨編隨唱,刀郎人性格豪放,舞蹈粗獷,節奏感強,熱情奔放。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中的《刀郎麥西來普》結合了刀郎木卡姆的音樂和舞蹈,還有新疆麥西來普的傳統,表現了新疆人樸實、爽快的真性情。
搜了壹下資料,發現木卡姆這種音樂流傳還是很廣的,至少在中亞,西亞都有流傳——土耳其、伊朗、伊拉克。
其實刀郎人很少用“木卡姆”這個詞,多用“巴亞宛”,指的是荒漠戈壁的原野。刀郎麥西來普的舞蹈主要用來表現狩獵的場景,表達狩獵時的興奮,動作粗獷,保留了許多草原民族彎弓射箭的形象。
節目裏面的樂器是艾捷克、卡龍琴、達甫鼓和熱瓦普(音譯的“普”和“甫”通用)。卡龍琴在清朝被稱為七十二弦琵琶,音色似古箏,但是比古箏更清亮,是演奏十二木卡姆不可或缺的樂器。
達甫鼓分三種,壹種是民間歌唱家用的小手鼓,壹種是舞臺歌舞伴奏的中手鼓,最後壹種是民間驅鬼的大手鼓,節目裏的是中手鼓。
刀郎艾捷克也叫多郎艾捷克,是維吾爾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的弓弦樂器,最早的艾捷克,琴弦和弓弦都是用馬尾巴做的,聲音十分悠揚動聽。
熱瓦普也分很多種,大同小異,也有刀郎熱瓦普,是演奏多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