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喪葬文化指的是喪葬文化,不是我們每天看到的“死後舉行悼念儀式和簡單的土葬通知親友”,也不是現代青年所知道的蒼桑情懷的低下文化。
說到“喪”和“葬”,可能很多人會想,不就是埋個人嗎?我見過很多。有什麽文化內涵?值得討論嗎?其實不是!
說到喪文化,就不得不先說說孝道。在國內,福利院和養老院是用來穩定社會和諧,讓沒有得到很好照顧的老人和孩子能夠順利度過晚年或者成長。在家裏,孝敬老人不僅僅是報答父母的恩情。這是給妳的孫子們的。等妳成了老人之後,妳也可以受到孫子們的尊敬。也是給外人看的。可以帶動社會人群“尊老愛幼”。
孔子,我們稱他為“孔子之聖”,他的許多思想和理論被稱為“經典語錄”。據說孔子臨死前告訴弟子,要把手放在棺材外面,不要放隨葬品。他想讓後人看到他順利來到這個世界,也順利離開這個世界。珍惜這個東西,生不帶,死不帶。
古代的喪葬文化大多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例如,吳被殺死關羽後,把他的頭割下來,經過特殊處理後交給了曹操。曹操感受到了他的忠誠,給了關羽壹個木葬。吳棟的目的是陷害曹操,意思是關羽的死是曹操下令的,曹操用重葬來收買日後的人心。同時他還告訴劉備,關羽的死不是曹操的責任,我對關羽很好。
在嶽飛的故事中,我們知道嶽飛是在“風暴法庭”被秦檜所害。壹代英雄帶著仇恨死去。宋朝滅亡後,明成祖為嶽飛墓立碑,立漢奸跪在墓前,讓後人唾罵,教育他們忠誠愛國。
喪葬文化包括喪葬儀式、喪葬用品、選址、建墓、孝道、立碑和傳記。本文從儀式、隨葬品、選址等方面進行了闡述。省略,僅簡單介紹紀念碑等具有文化教育意義的部分。
民謠說:“萬裏長城今猶在,天下無秦始皇。”在沒有發現兵馬俑的年代,中國只要有人看到萬裏長城,就知道是秦始皇修建的。當兵馬俑出現在世人面前時,震撼了人們的目光、思想和道德,浪費了殘酷的封建統治,讓我們明白了歷史真相的見證是始皇帝喪葬文化的修墓。與秦陵相比,被人民傳唱了無數代的《孟姜女》不值壹提。這就是建墓文化,也就是建築文化的核心。
如果說古代的男皇帝墓還不足以說明其具有建築文化基礎的話,那麽著名女性葬禮“貞節牌坊”的建築結構就足以證明失傳文明的文化內涵之高。所有的女人都孝順父母,照顧丈夫,教育孩子,忠君不再嫁人。他們的兒子成名後,覺得母親和孩子都很乖,推動他們成為世界的女性代表。政府鼓勵他們建立壹個品牌,並為他們建立壹個車間。貞操牌是家族貞操的象征,是地方貞操的象征,是這個朝代貞操的象征。
立碑題字,是對逝者功德的總結。從碑上可以看到子孫的興衰,可以找到他們的家族傳承。家族史指的是家譜,功德碑是給其他家族的,是炫耀的標誌。
喪葬文化傳記主要是指皇帝家族的個人功德史和社會名人的個人功績與貢獻。它是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現在的民間故事多於喪葬文化的傳記。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之偉大,死之光榮,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人民英雄紀念碑提前建成,紀念為革命犧牲的烈士,英雄走了,功勛永垂不朽。喪葬文化是社會歷史的壹部分。“萬裏長城今猶存,天下無秦始皇”。
同意56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