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簡述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簡述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自然經濟解體

農業生產進壹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經濟作物的擴大種植和糧食生產的商品化。

“紡”與“織”分離,“織”與“耕”分離。傳統的家庭手工業,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紡織業開始走向衰落,並且與農業分離,以男耕女織相結合為特征的小農經濟結構開始走向瓦解。

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前提。

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誘導。?

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和短暫春天

19世紀末,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階段的過渡,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全球擴張。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慘敗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它們在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的同時,也擴大了商品輸出。這使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壹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了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的慘敗,宣告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支付巨額賠款,解決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款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於是,民間出現辦廠熱潮。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還頒布了獎勵發展實業的政策,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於是,各種實業團體紛紛湧現。這些實業團體大都以“強國富民”、“振興民生”為目標,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要求和以商戰反抗列強侵略的愛國熱情。此時,海外華僑也競相投資國內工商業,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

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前十年,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快的發展。工業部門增多;產品出口國外;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使民族企業遭受空前殘酷的打擊。在淪陷區,日本進行了野蠻的經濟掠奪。來不及內遷的民族企業,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並。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出於抗戰需要,實行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控制,加強工業壟斷和商業專賣。

抗戰勝利後,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

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膨脹,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

美國經濟侵略的加劇。美國與國民政府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攫取了大量的在華政治、經濟特權,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國貨。有人稱這壹條約是“新二十壹條”。

官僚資本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工業。

  • 上一篇:竹樓是哪個族的
  • 下一篇:紅絲絨蛋糕是什麽材料做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