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乃宇宙萬事萬物生、長、化、收、藏的基本定律。
在佛:
因果定律亦是佛法的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引發今世及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基於深信因果。
古語有雲:“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的觀念也早已深入以善為本的中華傳統文化。
有情眾生每壹世的意識心都是有生有滅的,但是因果律的成立和運作,則是基於實相心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真如)是不生不滅的,《大品般若、小品般若》以及《心經》所說的般若,就是在講這個“菩薩心、不滅心”,“八不中道”統統具足的心,他是恒常不滅真我的存在。
《菩薩優婆塞戒經》異作異受即是自作自受之真義,意在於此。佛門施設種種戒律,實際是世尊基於對因果的洞徹而對眾生給予的保護,使眾生的來生更圓滿。
緣起性空只是解脫道的局部,但常被誇大成佛法真旨。若主張緣起性空,實際是否定因果,因果便無從建立,眾生皆可以成佛也成為戲論,如此之人便會口中說空、行在有中,以佛法名義造作種種不善業。
佛法中說的因果主體、中道實相、般若理體、真如、涅槃、我,都是同壹如來藏心體。壹切法界無不賅攝於如來藏壹法界中,即“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佛法中心思想。
在道:
《呂祖說三世因果經》主要闡述:壹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樣為自己造壹個好命;三是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幹壞事的因果循環報應規律。因果報應指事物的起因和結果,種什麽因,結什麽果報。
因果報應有三種: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
因果論,在佛教中,是論述因緣業報的學說。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因果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
吾人若然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因果。即壹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當我們種下了善因,不壹定立即產生善報,只有等到緣份到了(因緣成熟)才能(也壹定會)得到善報的結果。反之,所作惡業,亦必於緣熟時始得惡果。因此經言: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例如農民種植果樹作物等,如果能有合適的管理譬如施肥、除草、灌溉、剪除雜枝病枝等,隔年就會有相對豐碩的收獲;施肥、除草、灌溉、剪除雜枝病枝等對於作物的結成果實就是善因,相對豐碩的收獲就是善果。
在儒:
則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的訓導,道出了因果規律,報應不爽的人道鐵律。
菩薩畏因: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壹。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菩薩亦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為“究摩羅浮多”,意譯又稱為“童真”。
菩薩是已然明信因果關系輪回不休、報應不爽的規律。因而起心動念皆為善,恐種惡因業報臨。謹身護持,戒慎於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後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
凡夫畏果:
凡夫皆畏已然現前的諸般果報,卻不知此果皆起緣於過去造的惡因,乃平常或累世劫任意胡為,滿壹刻所願,圖壹時之快樂所造。卻不知樂是苦因,苦乃樂果,不假造作,如影隨形,苦哉凡夫!凡夫苦哉!
正是:
明因識果菩薩欣,不昧因果佛子行;
謹身護持妄念起,安然順受了凡情。
凡夫俗子不曉因,膽大妄為造惡勤;
果報現前沈苦海,回頭是岸極樂門!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
《30天中篇小說挑戰營》
2017年10月19日於美茵茨 菩提精舍 覚 明
上壹篇 ? | ? 下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