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擺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之壹,是土家族慶祝豐收和勝利的壹種舞蹈。土家語叫“舍巴”,漢語叫“揮手”。主要流行於酉水河流域的土家族地區,與清江流域土家族的喪舞形成鮮明對比,故稱“南搖手,北喪”。
恩施州來鳳縣河東至今還保留著正宗原始的搖擺舞習俗。在舞動節期間,穿著土布長袍和藍色絲綢手帕的男人和穿著土布服裝的女人聚集在舞動大廳前盡情舞蹈。來鳳縣還建成了“中國第壹手搖館”,每年都在這裏舉行盛大的手搖舞節。
土家族服裝
土家族服飾貼近生活,實用。民國以來,土家族男女壹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主要用藍色、藍色、白色或條紋的布做成,有兩三米長,繞著頭轉圈。女人大多是綠絲手帕或自印頭巾。絲帕薄如蟬翼,長達七七米。它是女性的終身伴侶,死後會用手帕陪葬。衣服以藍、白、印花布為主。男人穿壹對束腹,兩排有七到十壹個扣子,俗稱蜈蚣扣,袖口、領口、褲腿末端有花邊。而女性則是右翻領,大袖短袖,飾以花邊和銀銅飾品,俗稱“全翻領”,具有滿族風格:未婚少女穿花衣服,講究紅綠相間;小孩子喜歡戴菩薩帽、老虎帽;男鞋多為藍布,女子穿繡花鞋:姑娘出嫁必穿“露衣”,穿鮮艷的桃紅色繡品,八羅裙,類似土司的八羅裙。據大文豪沈從文考證,八羅裙是正宗的家居裝飾。
戈登利川
2010湖北省利川市“利川燈歌”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傳統音樂項目類別。
“毛格斯”舞
“毛古斯”在土家語中是“拉步”的意思,意為老人。是土家族為紀念祖先拓荒、漁獵而創造的壹種古老舞蹈。正式的風格,異常簡單獨特。
表演“毛古斯”需要15、16人,始祖叫“拉步”,其他都是初級兒孫。不分輩分,全身都要用稻草、茅草、樹葉包裹,連臉上都是稻草葉,頭上紮著五片碩大的棕櫚葉,其中四片微微彎曲,向各個方向下垂。“Maugus”舞蹈在動作和內容上都是獨壹無二的。演出從頭到尾,講方言,唱地方歌曲,滑稽有趣。向前向後邁步,屈膝晃動身體,左跳右擺,全身顫抖。搖頭聳肩,茅草刷刷作響,都在模仿古人的粗率舉止。
跳“Maugus”的形式相當自由,不受內容限制。被譽為古代文化藝術的“活化石”。
肉響
肉蓮香產於利川市都亭、王瑩、南坪壹帶,流行於全市民族民間舞蹈中。舞蹈主要用手掌擊打額、肩、臉、臂、肘、腰、腿等部位,發出有節奏的聲音,人們習慣稱之為“肉響”。
關於肉聯的起源沒有詳細的研究。肉連環主要動作有:秧歌步、掌腿跳、繞頭搖、鴨步、雙打、十環、七環、四環、三環。講究動態規律中的“圓周旋轉”,不斷改變身體沿擊球部位的傾斜角度,柔和和諧。肉聯廠沒有唱歌伴奏。根據表演的需要,藝術家加入了舌頭和手指的聲音伴奏,以增加舞蹈的歡樂氣氛。
土司制度
從唐代到明代,封建王朝先後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羈縻郡縣和土司制度。明洪武初年,開始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收容所,持儒家思想,“文武相和,土流相和。”到明朝末年,* *境內有直羅、官渡、朱砂、馬橋、詹姆、孫嘉、九都、三都、蕭中、馬道、松樹、元裏、中壩、棒骨、太平等10多個村落,逐漸突破了長期以來的“不出境、不進洞”的狀態。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直羅土司黃忠被明朝平定,調任直羅駐地。明萬歷十四年(1586),龍羊洞土司歸流,編於萬縣。清雍正十三年(1735),石南、蕭中、中路、劍南、沙溪等中國五大土司全部改土歸流,次年定居黎川縣。
結束國內土司制度的歷史。民國時期,已經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在小聚居區的局面。土家族、苗族和侗族是長期生活在中國的主要少數民族。在舊社會,他們被統稱為“土著”或自稱為“土家”、“苗族”、“侗族”,他們在自己的小區域內保留著自己的壹些民族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