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好習慣有多重要。學習上更是如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個好習慣:不預習不上課,不要筆墨,不看書不思考,不提問不復習不寫作業。要養成預習、記筆記、思考、復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壹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和難點,才能在課堂上有目的、有效率地學習。預習中遇到的疑點可以標記出來,以便課堂上重點突破。預習時,也要排除閱讀中的障礙。預習是自主學習的過程,體現了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做筆記,閱讀時圈出記號,便於系統掌握,能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文筆。多點筆墨也能提高記憶力。古人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想壹想,想壹想,神鬼都會明白的。”可見勤於思考是多麽重要。歷史學習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否則“讀史使人明智”只是壹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課後要及時復習鞏固。在復習的基礎上,再做壹遍作業。很多同學等作業,再去翻書,不僅效率低,而且知識碎片化。
當然,這四個習慣對任何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是實用的,但對歷史的學習尤為重要。好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學生持之以恒,好好培養,習慣自然,歷史學習就容易了。歷史教師應加強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歷史教材閱讀“九到位”
歷史學習必須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經常把課本放在壹邊記筆記,課本放在壹邊看材料;就算妳看書,也只看大字主文,別的什麽都不看。用這種方法很難學好歷史。歷史閱讀要全面細致,提高閱讀能力不僅要快速瀏覽,更要註重解讀。我必須帶著問題學習。老師要引導學生讀歷史,甚至通過學語文來學歷史。
(1)課前看“講解”,明確學習歷史的目的。
高壹歷史“說明”中提到:“編寫高中教材,旨在進壹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心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習的全面發展,為更高壹級學校和社會輸送素質良好的合格畢業生。”這段話,讓我們明確了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態度,是學習成功的前提。當然,“新課標”對歷史學習的目的另有表述。
(2)閱讀文本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文本按章系排列,每壹章構成壹個單元,反映壹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體現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閱讀目錄往往有助於我們從宏觀的角度把握這本書的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新課程以專題的形式編寫,閱讀目錄可以讓妳對專題有壹個立體的了解。
(3)閱讀章節介紹,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緒論主要介紹國內外背景和主要線索。引言是高度概括和濃縮的語言。閱讀導言也便於從宏觀角度理解本章或內容,明確本章重大事件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經常閱讀引言,也可以提高歷史概括的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裏,由這裏到那裏。”
(4)閱讀歷史文本,鞏固歷史知識。
每節課文1200-1300字,顯然是老師教和學生學的重點和課題,要高度重視。每壹節都有相應的副標題。讀課文要圍繞題目和副標題,了解歷史原因、過程和影響,註意每壹節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時,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在閱讀文本時,要註意理論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課文的閱讀要帶著問題去學習。比如“鴉片戰爭”這壹節,我們要思考:英國為什麽要發動鴉片戰爭?為什麽說林則徐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麽?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麽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在課文中找到。
(5)閱讀小字和筆記,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也有每課時1000字左右,最容易被學生忽略。小字是對文字的解釋、補充、展開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是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可以豐富歷史知識,開闊視野。有些小字是比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提高我們高中生的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比如《中國近代史》第9頁“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有些筆記,除了為寫作掃清障礙,還介紹了壹些學術觀點,不妨壹讀,啟發拓展思路。更重要的是,小字、筆記、文字生動,引人入勝,能激發我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資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課閱讀1-2材料,既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又能提高認知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裏”。比如,在關於洋務運動的章節中引用曾國藩的壹句話,“可以抑發撚,可以勤政遠瞻。”我們知道他做洋務是為了鎮壓人民起義,但“勤政高瞻遠矚”只是壹種掩飾。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註釋消除文本障礙,還要結合文本了解材料的背景,還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統治歷史,但還是“左圖右史”,所以研究歷史要結合地圖。文字本身有地圖,還有單獨的歷史圖集。看歷史書的時候,可以對照地圖。比如有的地圖是戰爭態勢圖,反映戰爭的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畫,了解戰爭的過程和結果,從而形成立體完整的空間概念。近幾年的高考歷史題增加了考察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歷史最忽略看圖,要特別註意。
(8)閱讀歷史圖片和表格,提高觀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歷史每節課有4-6張圖片,課前大概有20張彩圖,還有壹些表格。這些圖片包括歷史人物繪畫、遺址地圖和歷史場景。多看圖可以提高觀察力和想象力,讓新學的歷史知識更加直觀、立體、豐富。這些畫中有許多是精美的藝術品,能給我們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梳理歷史線索。
課後重大事件年表要反復看,每章重大事件的年代壹定要記住。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紛繁復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日期,要探索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到位。但是歷史閱讀的方法還是有很多的,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
三、歷史學習三部曲:理解(準確)-理解(深刻)-領悟(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歷史的特點,我們總結了歷史學習的三部曲。這三步是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點到線再到面,循序漸進,循環往復,便於高效、系統、有趣的歷史學習。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三部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了解”是歷史學習的第壹步。即了解史實,梳理歷史線索,總結階段性特征。歷史是人類社會過去的運動過程,是壹定的人在壹定的時間和地域內進行的壹些重要活動。所以每壹個歷史事件的要素都要搞清楚,比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過程、結果。“懂”的第壹要求是“準”。歷史是壹門科學,科學要求準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清晰的時空觀念。首先是“全”,即各方面都完全掌握。全面的把握不是眉毛胡子壹把抓,而是要善於總結梳理,做到“去粗取精”。比如“鴉片戰爭”這壹節,要了解戰爭的過程:戰爭的起止年份,戰爭的雙方,戰爭的路線和階段,重要的抵抗鬥爭,主要人物等等。“理解”的基礎是記憶,所以要提高記憶力,探索記憶方法。
“了解”是歷史學習的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明確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辯證關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學習歷史時精讀、細讀、重點閱讀;善於綜合閱讀,如歷史地圖、史料、圖片甚至筆記。學習時要討論、探究、思考、查閱資料、整理筆記、與學生合作、與師生交流。如鴉片戰爭,我們不得不思考: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嗎?清政府為什麽戰敗?為什麽鴉片戰爭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等壹下。
形成“觀點”是歷史學習的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眾多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示,善於通過歷史的聯系和比較獲取歷史知識,用正確的觀點科學地判斷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意見》的要求是“新”,即必須創新,不可能跟風。我們應該感受歷史,從中獲得人生智慧,學以致用。還是以“鴉片戰爭”為例,從戰爭的成敗中獲得感悟和啟示:落後就要挨打;政治腐敗必然導致軍事失敗;腐朽落後的封建主義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等。
“理解-領悟-頓悟”這三個步驟是連成壹個整體,不可分割的。對於高中生來說,“理解”是不可或缺的,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該屬於“理解”這壹步。“理解”是歷史學習至關重要的壹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了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壹步。形成“意見”是歷史學習的目的,要求高。要培養創造性思維,加強理論學習。“頓悟”這壹步也要延伸到課外活動。比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訪談、歷史辯論,不會局限於課堂。“歷史學習三部曲”要求歷史學習要從粗讀到精讀,從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從封閉孤立學習到開放合作學習,從被動接受學習到主觀探究學習。也要求歷史學習要與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結合,體現融合的特點。
第四,總結記憶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很痛苦。所以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能更有效,更有趣。下面是壹些基本的記憶方法。
(1)濃縮法
濃縮法是壹個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詞,把繁雜的內容壓縮整理出來的過程。至於建國的歷史意義,只需要記住兩個成語:“開創新世界”和“煥然壹新”;《中英南京條約》記著“賠款、開業、割讓土地、關稅”;南昌起義的意義記住了三個“壹”:壹面旗幟、壹個象征、壹個節日,大運河記住了“永遠、通、漢、南”。也可以通過數字把文字內容濃縮成幾篇文章。比如“新文化運動”,可以濃縮為“壹個口號,兩個階段,三個內容,四個代表”。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度加工的過程,壹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
(2)比較法
比較法是從不同角度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進行比較,找出異同,把握特點,提高記憶力。比如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壹樣的,但是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壹樣的。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深刻理解“五四運動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這種比較不僅要進行前後、古今的比較,還要進行中外的比較,如“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成敗的比較”、“鄭和下西洋與開辟新航路的比較”。歷史學習壹定要形成比較意識,比較是壹切理解和思考的基礎。
(3)圖解法
教師在板書教學中經常使用圖示法。在歷史學習中運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簡潔生動,記憶變得容易。
例如,毛澤東的持久戰理論可以這樣設計(略):
(4)制表方法:
通過制表掌握相似且易混淆的歷史知識。比如中國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以從“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方面來把握。制表不同於比較。比較法是比較異同,找出規律;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壹起比較,以便掌握。
(5)歷史速記:
只要動腦子,歷史歲月的記憶是有規律可循的。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比如1771年可以諧音“壹起起義”。比如“1919”和“1818”屬於數字重疊,等等。
總之,記憶歷史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提綱信號記憶、討論辯論記憶、反復閱讀記憶等等。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提高思維能力和豐富想象力,還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小學是記憶的黃金時期,背過的知識是最強的,甚至是他們永遠也忘不了的。因此,學生要加強記憶,愉快地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
五個。歷史復習的四個步驟:史實——歷史知識——歷史理論——歷史感
如何復習歷史課,壹直是困擾師生的難題。簡單的強化訓練很枯燥;壹味的閱讀和記憶,難免單調。我們摸索出了壹條歷史復習的四步法,即“史實→歷史知識→歷史理論→歷史感”。具體來說,以章節為復習單元,以訓練為主線,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四個步驟,循序漸進,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形成系統的歷史時空觀,讓歷史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
第壹步:“史實”——知識整合
歷史復習的第壹步是梳理本章主要事件,總結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征。這就要求學生準確全面地掌握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征,構建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復習時要快速閱讀,快速復習,準確勾勒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總結歷史階段的特點。比如《國家與中國共產黨的十年對抗》這壹章,可以用三條線來概括,即國家與中國共產黨兩黨從對抗走向合作與和平;中日民族矛盾不斷上升,成為主要矛盾;中國* * *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聯系比較
聯系與比較,類比,古今中外融合,形成立體思維。這壹步要求學生不拘泥於本章內容,而是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後銜接,能力遷移。如《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形成過程》橫跨兩章,涉及兩個階段、十件大事。歷史復習第二步明顯高於第壹步。要拓寬歷史視野,善於縱橫聯系,這就要求歷史復習不能碎片化,要有大局觀。教師要精心設計壹些問題,為學生提供學習思路。
第三步:“歷史理論”——歷史與理論的結合。
運用壹些掌握的理論,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探究和質疑歷史現象,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系,使歷史學習上升到更高的理論層面。在歷史系考試說明所列的四項“能力要求”的10項中,明確提出了歷史與理論相結合,要求對歷史的解讀要以史為據,將基本理論觀點融入對史實的分析和評價中,使理論既不能像貼標簽壹樣依附於歷史事件,也不能與歷史事件結合成拼盤。
第四步:“歷史感”——感受歷史。
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復習,讓學生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形成全新的時空觀和新的歷史情懷。“歷史感”更多地體現了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和縱橫比較中產生新的教訓和啟示,從而指導和引領人生。
歷史復習四步法大致就是復習的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分離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史實”是前提和基礎。主要是掌握記憶的方法,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要求復習準確全面。“歷史知識”和“歷史理論”是核心和關鍵,突出復習歷史系統的要求,善於聯系比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特別是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復習需要深刻的體系。“歷史感”是歷史學習和復習的最終目的,是壹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凸顯了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總之,在歷史學習和復習中有意識地形成這四個步驟,會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科能力,增加學習歷史的樂趣。
6.開發歷史資源,提高管理歷史的能力。
歷史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也不能拘泥於課本。相反,我們應該將我們的視野引向家庭、社區和廣泛的社會生活,引向豐富的歷史資源,如圖書館、互聯網、博物館和歷史遺跡。還要充分挖掘鄉土教材的歷史內涵,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總之,要拓展歷史學習的空間,將學校歷史教育與社會歷史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實施開放學習。上海教科院副院長顧淩源教授曾說:“妳能很快忘記妳聽到的,記住妳看到的,學會妳做過的。”歷史學習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參觀考察、篩選篩選等方式,就某壹問題撰寫歷史小論文或歷史調查報告。還可以組織歷史辯論賽,紀念重大事件的講座,歷史題材的郵品和圖片展。還可以開展“我的家族史”調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