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古:即禮節。《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中國以禮儀之邦著稱,在禮中蘊含了國家政治、征戰外交、生老病死、各種情感以及無數的生活細節。禮在古代中國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塑造了古代中國人的生活與性格。今:詮釋為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包括道德修養、公益精神、法制觀念、自我管理、國際禮儀文化等。培養方式:通過祭孔大典、古法冠禮、奧斯卡紅毯開學典禮等禮儀活動,以道德修養論壇、商務禮儀課程、公益活動、模擬法庭等獨特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民族自豪感,加強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以“禮”胸懷祖國,以“禮”擁抱世界。樂古:即音樂、詩歌、舞蹈等,《禮記》曰:“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古代中國,人們往往稱“禮樂文明”。古代中國音樂除了作為陶冶人們情操的藝術之外,還承擔著調和感情的作用,在維護社會責“和諧”方面是不可替代的。今:詮釋為藝術修養之大成,包括音樂鑒賞、詩歌繪畫、戲劇表演、聲樂表演、舞蹈表演、美工設計、電影欣賞等。培養方式:開設音樂鑒賞及樂器演奏、戲劇表演及舞蹈、繪畫及攝影、建築設計、電影欣賞、中外藝術發展等課程,為學生搭建壹個藝術平臺,以高尚的藝術感染學生,提升學生的自我修養,升華學生的精神內涵,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射古:即射箭技術,《論語》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古代君子為了應付治理國家可能面對的各種問題,文武雙全是對他們最基本的要求。今:詮釋為技能培養、競技之道和知行合壹的社會實踐,分為項目競技和團隊競技。通過國際競技項目、中國功夫、紳士運動、拓展訓練、賽事活動、團隊活動,提升學生的體能和技能,並以團隊競爭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方式:學生以“孔、孟、顏、曾”四大HOUSE為單位,學習體育競技課程、中國功夫、高爾夫和馬術、戶外拓展訓練、舉行個人及團隊比賽,同時鼓勵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將學生從沈重的學業負擔中解脫出來,提高身體素質,培養寫作能力,以平衡學生的技能和體能。禦古:即駕馭馬車的技術,《論語》曰:“升車,必正,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無論在現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駕駛學”和政治、領導、和管理學領域的“駕馭學”,駕車的技巧因此成了君子們的必修課。今:詮釋為精英學子的駕馭能力。引申為領導力、自信力、自律性,培養學生的策劃—創新—執行力、團隊協作能力,塑造學生的領袖涵養。培養方式:在教學管理中引入HOUSE POINT、HOUSE SHOW等團隊競爭機制,開設領導力、企業管理、時間管理、心理素質輔導等課程,舉行團隊辯論賽和個人演講比賽,學生自助創建各種社團、策劃實施各類實踐活動,培養獨立思維、協調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自信心,提升心理素養。書古:即書畫藝術。中國的書畫是壹種修心養性的工具和法寶,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寄情於書畫,不僅僅是鍛煉技藝,更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今:詮釋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古今文化融合,即人文科_。引申為引導學生汲取豐厚的文化底蘊、增強知識、提升涵養,教授東西方語言和文化、國學經典、書法研習、文學研習、歷史和哲學等。培養方式:開設國學經典研讀、書法和文字課程,經濟、哲學、歷史、人文地理課程,英語、法語、韓語等外語課程,區域、宗教文化介紹及開展交流活動,舉辦中外節日、紀念日等活動,既註重傳統國學文化積澱,又融合西方歷史文化精髓。數古:即數學之數。在古代中國,數學的主要功能除了解決日常的丈量土地、算賬收稅等實際問題外,就是要計算天體,推演歷法。今:詮釋為自然科學和科技創新,引申為探索自然科學,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授數學、邏輯學、運籌學、現代信息技術等。來源:留學
上一篇:如何看待歷史下一篇:學校師德師風自我總結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