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平衡針灸的分析

平衡針灸的分析

平衡針灸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針刺分布在周圍神經上的中樞神經系統特定靶點,調節和修復大腦基因程序,使紊亂、無序、被破壞的中樞管理程序系統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間接激發患者的應激能力。

吸取中西醫學精華的新理論

平衡針灸理論來源於中醫的心理調節理論和西醫的神經調節理論。心神的調節來源於《黃帝內經》臟腑學說,特別強調“心主神,神主神”,“心腦同源”。心為君之官,五臟六腑之主。因此,中醫的“心”不僅包括身體的心臟,還包括大腦中樞。現代醫學認為,心理失衡可以改變遺傳程序,提前啟動,刺激重大疾病的發生;心理失衡是導致功能性疾病和器質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根據遺傳程序,大腦負責子系統的管理和物質能量的重新分配和調整。平衡針灸理論是以中醫的心理調節理論和西醫的神經調節理論為基礎,有機結合,吸收了中西醫學的精華,創新發展起來的。

突破傳統的新針法

平衡針灸采用酒精棉球固定針體,遵循特定取穴原則,如冷穴、過敏穴、降壓穴等。腰痛、腹痛、頸痛、胸痛等區域取穴原則;交叉點選擇原則,如偏癱、肩痛、髖痛、膝痛、肘痛、踝痛、腕痛等。對應取穴原則:如乳腺穴。

平衡針灸的針灸手法多樣,適合因病施治的人。比如針法主要針對肩痛、降壓、降脂等穴位。壹步針法適用於針刺1寸以內的平衡點,如牙痛點;兩步針刺到位法適用於針刺2寸以內的平衡點,如頭痛穴;三步針法:適用於3寸以內的平衡穴位,如升提穴。比如小兒用飛針法,即快速點針法;對於成年患者,采用快速針刺,即快速針刺,整個針刺過程控制在3秒以內。

對患者針刺穴位後的感受進行分類,如針刺手通穴、降支穴的電擊針刺感受;針刺江埡穴和踝痛點的輻射針感:針刺胃脘穴的強烈針刺感也稱為混針感。

獨特的治療穴位

王文淵在大腦中樞的控制下,在周圍神經上發明了38個平衡穴位,可以治療多種臨床疾病。中樞鎮痛的平衡點包括位於上肢的臀痛點、膝痛點、踝痛點;位於下肢的肩痛點、肘痛點、腕痛點;額頭腰痛點;手有頸部痛點;頭痛點和視力點位於腳趾上;下頜胃痛點;前臂胸痛點;腹痛點位於下肢。五臟平衡中樞控制穴位:心臟病、肝病、脾病、肺病、腎病。平衡五官的穴位:明目、耳聾、鼻炎、牙痛、咽痛。

此外還有急救平衡穴位:急救穴位、醒腦穴位、過敏穴位、偏癱穴位、面癱穴位;三高平衡穴:降壓穴、降脂穴、降糖穴;婦科平衡點:乳腺點、痛經點、子宮病點;增強免疫平衡的穴位:舉穴;促進代謝平衡的穴位:痤瘡穴、痔穴;調節心理平衡的穴位:調神穴;緩解不良信息平衡的穴位:癲癇點、手指麻木點;調節睡眠平衡的穴位:失眠穴位。

王文淵介紹,這些穴位不僅在部位上是安全的,在針灸方法上也是安全的。比如針灸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針暈,而平衡針灸治療的最長時間不超過3秒,所以患者來不及暈,針體就已經快速撤回了。

突出的特色優勢

神經系統是人體生命的指揮系統,中樞神經系統通過外周神經完成對機體的程序化管理。王文淵說,平衡針是將周圍神經針刺產生的生物電信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然後在中樞靶軸的協調下,通過傳出神經實現對病變部位的應力調節。

針灸過程中常見的醫療事故是刺傷臟器,平衡穴位全部分布在四肢安全部位,可有效避免醫療事故,充分體現了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中醫治療理論。平衡針必須是壹次性無菌針灸針,3秒鐘可對90%以上的患者有效,尤其適用於發病時間短、癥狀輕、年齡小、身體好的患者,且價格低廉。壹個人的治療費用只是壹根針和壹個棉球,是壹種安全、有效、廉價、易學、實用的治療技術。被列為國家973項目,衛生部向農村和基層單位推廣適宜技術項目。

  • 上一篇:山西有哪些大型企業?
  • 下一篇:兒童藝術繪畫評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