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學習方法#
可操作指數
技巧解決的問題
學習陷入了瓶頸,學起來沒動力,不知道所學有何用
具體技巧
找到所學內容與我們的情感和價值之間的聯系:
思考學習學科的最基本概念,盡量摒棄專業術語,通俗的表達這些概念,將生活中的概念與學科中的基本概念相聯系,將學科的目標與妳生活中的目標聯系起來。
源自:《批判性思維工具》第三章
標簽#思維策略#
可操作指數
可解決的問題
思維混亂,思考復雜問題時頭腦不夠清晰
具體技巧
如下圖,所有思維都有八個元素,通過思考這八種元素,可以讓自己的思考過程更為清晰:
當妳在進行思考時,
這壹過程都發生在壹定的情境中,
妳根據壹些理由或信息(以及假設)
會得出壹些推論(包括關於事物的含義和結果),
運用壹些概念知識
用以解答理論問題(或解決現實問題),
推理的過程從壹定的立場出發
指向特定的目的。
最簡單的用法就是,當我們發現自己身處困境時,問問自己“我需要解答的問題是什麽?”“我需要解決的事情是什麽?”這麽做有助於我們有效的思考和問題解決。
來源《批判性思維工具》第四章
標簽#思維策略#
可操作指數
技巧解決的問題
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足夠清晰,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思維被困在了哪裏?
具體技巧
根據下圖的問題和元素來評估思維
源自《批判性思維工具》第五章
標簽#思維策略#
可操作指數
技巧解決的問題
如何進行啟發性的提問
具體技巧
關註不同的方面進行提問,這些方面都會促進被提問者的思考,具體哪些方面見下圖
源自《批判性思維工具》第六章
#思維策略#
可操作度
來源《批判性思維工具》第12章
技巧解決的問題
如何甄辨新聞中的媒體偏見和宣教
操作方法
1.人們對待新聞媒體的常見謬見:
絕大多數新聞是通過記者獨立調查而獲得的。
新聞記者只報道事實,並不下結論。
在新聞報道中,事實和觀點是清楚分開的。
存在客觀事實,新媒體僅僅是對客觀事實進行報道。
與眾不同的才是新聞,常見的不是新聞。
2.如果新聞報道中的客觀和公平意味著呈現所有的事實,而且是只呈現事實,這樣的客觀和公平只是人們的壹種幻覺。人們只能了解全部事實的冰山壹角,呈現所有的事實,是不可能做到的。甚至呈現所有重要的事實,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定義重要的標準是不同的。我們必須經常問問自己,哪些內容沒有被收納到這篇報道之內?要是不同的事實得以強調,又會怎樣?如果這篇報道的作者和人物的觀點截然相反,又會怎樣?
3.壹般來講,任何新聞事件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和解釋,對不同觀點持開放,態度願意接受對自身觀點的質疑,這對保持客觀至關重要。每壹個角度都能補充其他觀點中誇張和歪曲的部分,而且補充其他角度沒有提到的事實。
4.《韋伯斯特新世界詞典》將宣教定義為特定觀點學說或慣例等備系統的廣泛的傳播和推動以深化自己的理由,弱化相反的觀點。根據這壹定義,以特定受眾為目標的新聞報道,和宣教之間就沒有明顯的差異了,兩者間存在驚人的相似邏輯,都是系統的貶低或弱化相反觀點的價值。
在每壹個例子中媒體很容易說服人們相信外國媒體報道中存在偏見,但是要讓同樣壹批人,相信他們國內新聞報道同樣存在偏見,要難得多。在每壹個文化下的公眾眼裏,本國家的新聞報道都是不言而喻的真相。因為這些新聞通常上呈現給有同樣世界觀的受眾。
5.作為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大眾媒體受眾,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主流媒體的新聞不可避免會建立在社會中心的世界觀基礎上。我們必須學會識別自身文化中的偏見,假定我們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觀比其他文化中的世界觀,更準確和深刻的觀點,是毫無根據的。認為自己文化比其他文化呈現的事實更為準確這壹思維方式並不是更深的洞見,反而是自我中心的體現。
6.由於任何文化下的個體思維方式本質上都是社會中心的,新聞媒體別無選擇只能在壹個社會中心的框架中進行工作。任何壹種文化下的所有媒體無壹避免的為該文化服務,提升該文化的自我形象。有偏見的新聞報道是既定規則,沒有例外。
#思維策略#
可操作數
來源《批判性思維工具》第13章
解決的問題
政治家演講或者各種辯論中對手常用到的技巧,如果不知道就容易被繞進去。
具體技巧
44種詭計
1.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對手對妳的指責奉還給他。這個詭計被稱為“指向對方錯誤”。當受到攻擊又無法為自己辯護的時候,操縱家常常扭轉局勢,將對手對他們的指責悉數奉還。“妳說我不愛妳,我認為是妳不愛我!
2.指責他犯了滑坡謬誤。操縱者利用這壹詭計,指責做了A事的人,會引發多米諾效應,帶來壹系列負面 事情。A並不是很糟糕,但是A導致B,B導致C,C簡直糟糕透頂。想象壹位母親告誡她年輕女兒說:“親吻自然沒有什麽,但是想想親吻能帶來什麽,接下來又會發生什 麽。只有妳弄清楚這些,妳才會避免成為壹個可憐孩子的媽媽,否則妳年輕的生命就永遠地被毀了!
3.訴諸權威。成功的煽動家深諳人們的這種心理,所以他們用旗幟來包裝自己,將自己和當權者、社會名流和權貴聯系起來。有時,他們還會找科學家和壹些“學識淵博”的人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4.訴諸經驗。熟練的操縱家、謊言家和政客經常用經驗來支持他們,盡管有時他們的經驗有限,有時甚至 沒有經驗。他們知道當提及經驗時,他人就很難否定他們的說辭。當然,操縱家有時會遇到比他們更有 經驗的人。這時,他們就會攻擊對手的經驗,指責對手的經驗不具代表性,是偏頗、歪曲、有限或者主觀的。
5.訴諸恐懼。從深層次來講,大多數人都有恐懼。人們害怕死亡,害怕疾病,害怕喪失吸引力,害怕失去 所愛,害怕青春不在,害怕沒了保障以及害怕受到拒絕。操縱家熟知當人們這些恐懼被激活時,人們就 會產生本能的反應。因此,操縱家把自己裝扮成有能力幫助人們抵禦這些威脅的人來達成他們的操縱
6.訴諸憐憫
7.訴諸大眾偏好。
8.訴諸傳統和信仰。這個詭計強調的那些事情好像已經經過了時間檢驗。人們經常被社會習俗、文化規範和傳統信仰所深深影響,傳統認為是對的事情,就是我們壹貫去做的事情
9..攻擊他人。當對手做出合理的論斷時,操縱家會忽視這些論斷,轉而對對手進行人身攻。這個策略有時被稱為“井裏投毒”。這種策略會讓受眾壹次性對操縱者的對手感到徹底的反感,不論這 個人為自己辯論些什麽都無濟於事
10.竊取觀點。證明某事的壹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將它置於首要位置
11.這種謬誤的壹個變式被稱為“回避正題”——使用能夠預設判斷的語詞來提出問題。例如:“我們是該站起來去捍衛自由和民主,還是任由恐怖主義和暴政所控?”這樣的提問回避了壹些問題,如:“我們真的推動人們自由進步了嗎?我們真的傳播民主了嗎?
12.要求完美。對手要求操縱者同意X,操縱者為了不失去信譽就不能反對X。那好,可以接受X,但是要滿 足壹些條件:“是,我支持民主,但是必須是真正的民主,這意味著在我接受它之前,這兒,那兒,還有那個都要改變。
13.制造出壹個虛假兩難。真正的兩難是指我們被迫在兩個同等不喜歡的選擇中做出壹個抉擇。而虛假兩難 則是我們本有許多可能,但是我們說服自己只有兩個不喜歡的選擇可供抉擇。人們通常願意去接受虛假兩難,因為很少有人喜歡面對復雜和有細微差別的事物。我們喜歡壹刀切,我 們想要的只是清晰簡單的答案。所以,擅長操縱的人經常使用虛假兩難策略
14.用類比和隱喻來支持妳的觀點。類比和隱喻是字面上未必正確的比較。要想贏得辯論,操縱者就會利用比較來美化自己的形象,並醜化對手的形象。
15.質疑對手的結論。“等等,這不合邏輯!妳的結論和妳的前提不符。首先,妳說X,現在妳又說Y。妳怎麽從X得出的Y?妳 怎樣解釋這其間的跨越?妳說的沒有邏輯。妳沒能證實Y,只證實了X。
16.制造擔憂:無風不起浪。操縱者知道,對手壹旦面臨著嚴重的指控就很難洗清自己的嫌疑。持續的懷疑 將破壞這個人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謠言將困擾他壹生。而政府對這個詭計的使用經常被認為是傳播“不實信息”。例如,傳播某個國家存在暴政,這樣就能夠 為另壹國家入侵該國做出合理辯護。這些報道多年後的失信對於報道的虛構者來說沒有影響。信息的作用不是長效的。信息失信通常很久之 後才會發生,這時已產生不了什麽影響了。多年後,人們已經不再關心這件事。
17.稻草人謬誤。稻草人謬誤指的是錯誤地呈現或者歪曲他人的邏輯。設想有人想要改革我們的司法體系,其反對者就會用稻草人謬誤歪曲這個人的觀點:“那我想妳是要釋 放所有的犯人,進而將我們置於更加危險的境地。” 但沒有人說要這樣做,所以反對者反駁的對象其實 是並不存在的“稻草人”。他成功地運用稻草人策略,曲解了壹個人的觀點,將他人觀點歪曲成人們反對的那樣
18.否認不壹致或為不壹致辯護。當被受眾發現自己存在矛盾時,操縱者壹般會有兩個選擇:要麽否定矛盾的存在;要麽承認矛盾,並稱這是壹個合理的轉變
19.妖魔化對手的觀點,神化自己的觀點。大多數人並不世故,要想操縱他們,操縱者只要使用“正性”詞 匯來描述自己,用“消極”詞匯來描述對手即可。操縱者模糊了他真實的動機,使自己的動機看起來正當合理,使自己看起來心靈高尚。
20.巧妙地回避問題。第壹種回避的方法就是用玩笑來化解這個問題。第二種方法就是給出壹個眾所周知的道理(“軍隊多久 才能從X國撤兵?”答案:“只要不需要,我們壹天都不會多待。”)第三種方法就是給出的答案盡可 能長而且盡可能提供更多的細節,使得操縱者可以將問題轉移到壹個更為簡單的問題上。操縱者不會直接回答會使他們陷入困境或者迫使他們承擔不願承擔的責任的問題,他們會用含糊不清、 玩笑、轉移註意力和眾所周知的道理來回避這些問題。
21.迎合妳的受眾。
22.隱藏自己所述。操縱者經常有選擇性地使用語言,拒絕表態或者不給出直接的答案。
23.忽視證據。為了不改變自己的立場,操縱者常常忽視證據。通常情況下,他們會忽視那些威脅到他們 信念和利益的證據。
24.忽視主要觀點。操縱者知道如果他們在某壹議題上不能獲勝,他們就會想辦法將受眾的註意轉移到另壹個點上。這個點和之前的議題可能沒有任何關聯。熟練的操縱者知道如何在受眾不知曉的情況下完成這次轉變
25.攻擊證據。當操縱者不能成功回避那些不支持他們論斷的證據時,他們就會攻擊這些證據。
26.大聲堅持次要點。操縱者知道,在他們要輸掉辯論時,分散人們註意力的壹個好方法就是大聲堅持辯論中的壹些次要點。例如,由於媒體熱切關註小的議題,人們常常錯過壹些過大的議題。世界上的營養不良和饑荒問題很少 得到媒體的報道,這類報道只是偶爾在特殊的時刻才見諸報端。與此同時,壹些國家拒絕執行政府要求 則被媒體視為大議題,從而被大肆地渲染和報道。
27.采用“艱難、殘忍世界”的論調。當個體或國家擁有大量權力時,他們就會認為他們應該做更多的事情。他們相信他們的目標總是美好公 正的,而他們做的那些負面事情是因為受到邪惡力量的強迫。操縱者堅稱他們是被迫使用這些卑劣手段 的,他們從內心深處想避免這些手段,但這是個艱難、殘忍的世界。采用這樣的論調,他們就能夠贏得 辯論
28.做出籠統、粉飾的概括。操縱者和政客會用概括來支持他們觀點,並且他們知道,不管他們是否有充分 的證據來支持這些概括,受眾都會接受他們的概括。操縱者會故意將自己的概括與受眾的思維契合。當然,這些操縱者采用的概括多是模糊不清的,這樣他們就能在需要的時候全身而退
29.盡可能找到妳對手觀點的不壹致處。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壹致的地方。有時,我們不能去實踐我們的承 諾,因而每個人都會陷入雙重標準之中。操縱者能發現對手中任何的不壹致,並能快速地指責對手的虛 偽,盡管他們比對方更虛偽、更不壹致、更心口不壹
30.使妳的對手看起來荒謬可笑。
31.簡化問題。大多數人不願意去理解深度或者是細小的問題,操縱者就借此將問題過度簡化,以符合他們 所需:“我不關心統計數據得出的虐囚結論,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嚴格懲罰犯罪。把妳的同情留 給受害者吧,而不應是那些罪犯。
32.壹直反對。假設妳的對手做出了合理的推理來論證某壹結論,但是妳的心定如鐵,沒有什麽能改變妳的 想法。這時妳可以提出壹個又壹個反對。對手壹旦回應某壹個反對意見時,妳又可以提出另壹個反對意見
33.按照自己的方式重寫歷史。這在“愛國歷史”中十分常見。歪曲歷史常常因為所謂的愛國情懷而變得合情合理。如果妳不這麽做的 話,就將會受到人們的指責:“妳總是看到我們哪裏做錯了,怎麽不去看看我們做對的事情呢?!人們的記憶是對過去事件的不斷重構,通過這種方式人們為自己開脫,對質疑提出譴責。歷史記載也遵 循這壹規律,尤其是作為學校教科書中的歷史。
34.找到自己的既得利益。當操縱者尋求自己的利益而遭到對手警告時,操縱者要麽否認這個指控,要麽還擊稱,每個人都有權維 護自己的利益。如果遭到進壹步的追問,他們會稱“妳也這樣”來為自己辯護。
35.改變論據。當操縱者感到他們將輸掉辯論的時候,他們不會放棄,而會改變他們的論據。有時,他們只要在同壹個詞的不同意義上來回搖擺就能實現這種改變
38.轉移舉證責任。舉證責任指的是辯論中的壹方有責任證明他的觀點。事實上,任何國家進攻其他國家都需要找到證據證明自己進攻的理由。沒有國家有責任去證明自己不去 進攻他國的理由。根據國際法,舉證責任歸屬於首先發動戰爭的壹方。假設操縱者質疑妳的愛國主義,而妳問他有哪些證據證明妳沒有愛國,那麽他會試圖將舉證責任轉移給妳:“等等,妳做過什麽事表現出妳對國家的忠心了?妳有社會主義觀點,不是嗎?妳難道沒有反對自 由貿易嗎?妳沒有反對越南戰爭嗎?”所有這些謬誤都是想將舉證責任退給妳
39.歪曲,歪曲,歪曲。我們所棲息的媒體無壹例外都是壹個歪曲的世界。大多數人已經放棄獲取純粹事實的希望,將自己與歪曲的報道為伍。要想抵制歪曲的影響,識別哪些事實是最重要的、哪些解釋是最合理的,這就需要批判性讀者意識到媒 體無處不在的歪曲和選擇性。批判性的讀者必須考慮其他看待問題的方式、其他信息來源以及其他思考 問題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信息最佳的呈現方式。
40.含糊的概括。當人們不清楚對方在說些什麽的時候,很難證明對方是錯的。不關註具體信息,操縱者的 話語中滿是含混不清的概括。這個策略在政客身上很常見:“忘了那些沒骨氣的自由分子說的話吧。是 我們強硬起來的時候了,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打擊犯罪,打擊恐怖分子,打擊那些蔑視我們國家的人。操縱者知道他們不提具體事情可能會招致人們的質疑。例如:妳到底要對誰強硬呢?妳打算對這些人怎 樣強硬呢?嚴刑拷打,羞辱,還是刺殺?是沒有指控就長期監禁他們呢,還是將他們關押在沒有廁所的小囚室中。當他人對妳使用這個策略時,妳可以要求他給出具體的例子,詢問他對關鍵詞的界定,堅持讓他用具體 例子表達觀點。不要讓他們含糊不清的概括得逞
41.故弄玄虛,雙言巧語。我們經常會做壹些我們指責對手所做的事,但是我們絕不會去承認,因為這會阻 礙我們達成目標。雙重標準就是這樣的壹種策略。同樣的事情,我們用正性的詞語來描述我們的所作所 為,而將消極的詞語貼到做同樣事情的對手身上。當敵對政府成員向我們透露敵方消息時,我們稱他的行為是“勇敢”、“極富勇氣的”;而當我們國家 的人向敵方透露消息時,我們稱這個人為“叛徒”。有成千上萬個這樣成對的詞來描述同壹件事。我們做,就是正確的;他們做,就是錯誤的。大多數人沒能發現這其中的雙重標準。
42.扯下彌天大謊。他們知道人類的心理天生不會自發地尋求事實,人們渴望的是安慰、安全感、個人確認和既得利益。人們不渴求事實,尤其那些令人不快的事實,那些能夠揭露人們矛盾和不壹致、能揭露人們不想了解真相 的事實都會遭到人們的排斥。
43.將抽象詞語和符號描繪得像它們是真的存在壹樣。語言和具體事物是存在壹定距離的,這為世界提供了更寬泛的解釋。大多數人認為他們的世界觀準確地 反映了世界上的事實,並不知道自身的觀點是高度歪曲的。抽象觀點由於和動詞壹同出現就有了生命。例如,旗幟如何前行?這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們就被這種炫 目的、高度誤導性的詞語所深深影響。
44.“拋進壹條紅鯡魚”(指轉移受眾註意力)。在這個策略中,操縱者通過關註不相關但卻能調動受眾情緒 的事情來轉移註意力。當操縱者發現自己不能駁倒對手的推理時,他就不會繼續反駁了,而是拋進來壹 則能夠煽動其受眾情緒的議題,將受眾的註意力從對手的推理上吸引過來。
#思維策略#
來源《批判性思維工具》
可操作數3星
可解決的問題
聽從別人的錯誤論斷(概括),或者自己做出錯誤的論斷(概括)
具體技巧
以下兩個建議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錯誤概括
(1)註意開始做出概括的時機。
(2)註意是否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妳的概括。也就是說,確定妳是否 已經收集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妳的概括,確定妳的證據能夠“代表”所有相關信息。
自己不論在說什麽事情時,都能避免用自己的內在經驗對事情進行解釋。看看將解釋性的概括降到最少後,妳能否更加準確、不偏不倚地進行妳的描述。記住以下規則:
當妳指大多數的時候,不要說所有。 當妳指壹些的時候,不要說大多數。 當妳 指少量的時候,不要說壹些。
當妳指壹個的時候,不要說少量
事後謬誤:
如果我們僅僅因為壹件事發生在另壹件事之前,就想當然地認為前者是後者的原因,那麽我們就犯下了 事後謬誤。
在任何壹件事情發生之前,都會有許多其他事情發生。這並不意味著前面的這些事情引發了後面的事情。周壹在周二之前不意味著周壹帶來周二;夏天在秋天之前,不意味著夏天帶來了秋天;早餐前我穿 上鞋子,不意味著我穿鞋子的活動導致我吃早餐的行為。
#實踐日總結#
《批判性思維工具》實踐筆記
好書會潛移默化的改變壹個人,這本書就是這個樣子。剛壹看完總感覺像是讀的是壹本雞湯文,似乎沒有什麽可以直接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知識。但漸漸的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改變,它提到的許多概念影響了我,我思考的方式變了。
“批判性思維是建立在良好判斷的基礎上,使用恰當的評估標準對事物的真實價值進行判斷和思考。”
“作為批判性思考者,我們分析思考以評估我們的思維,而又在評估思考中提高自身思維的質量。”
書中提到了許多應用場景,比如,新聞媒體是如何利用壹些策略來使受眾產生偏見的。看到這部分內容以後不論再看什麽新聞報道或者是廣告宣傳,總會不由自主的套用書中的方式去思考壹下,“這家媒體的目標受眾是什麽群體?”“它想傳達的是什麽樣的信息?”“除了這些方面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進而會想到社會國家等等。就仿佛是當壹只籠子裏的猴子知道了籠子外面是香蕉林後,這只猴子吃餵給它的香蕉時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讓人受益匪淺的壹點是這本書提到了思維的8個要素。“我們的思維有壹定的目的性。我們在壹定的觀點下做出假設,產生壹定的意義和結果,並用壹定的觀念,理論來解釋我們的數據、事實和經驗,並解決問題。”這八個要素分別是目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信息、解釋和推理、概念、假設、結果和意義、觀點。這八個要素不只可以用來分析自己和別人的思維,還可以用來提問,用來形成講話的策略。
當我在壹個難題上被困住時,我會停下來用這8個元素來分析壹下自己目前的處境。“我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麽?”“我到底遇到了什麽問題?”“我都獲得了哪些信息?”“我這樣做依據的概念是什麽?”“我做了哪些假設?”“這樣做會得到什麽樣的結果?”“目前為止我能得到什麽樣的結論?”通常,在想完前兩個問題之後我的思路就被打開了。因為我經常感覺很難,其實不過是壹些小問題的集合,如果能明確的把它們找出來,就會發現每個單獨的小困難都是很好解決的。這些問題也可以用來啟發別人。
本書還告訴了我大腦的三個與眾不同的功能:思維,感受和需求。思維對我們生活中的事件賦予意義,感覺評估我們生活事件的積極性或消極性,需求分配行動的能量。這三者是相互作用與關聯的。書中用學習來解釋這三者的關系。我們學習起來沒動力,是因為自己認為這件事是沒有什麽意義的,於是學習的過程就變得枯燥乏味。而如果我們十分需要去做這件事,我們的思維就會為學習它賦予意義那麽學習的過程也就愉悅多了。或者我們非常喜歡學習壹門課,我們的思維也會主動的去為它賦予壹些意義,並且學起來也是動力十足。所以,當我們想學好壹門課時,可以從需求入手。找到知識的應用,然後再去學,就會有動力了。
這本書裏有很多評估標準,思維的評估標準是“清晰度、準確性、精確度、相關性、深度、廣度、邏輯性和重要性”。知道了這些評估標準,我們壹來可以讓自己做得更好,二來可以分析別人。後者的作用也很大。比如我之前聽別人的演講或辯論總是被帶到溝裏,別人說的陣陣有詞,就感覺說的好說的對,但其實未必。比如廣告“百分百全麥面包”就是不準確的。反過來,有的時候為了不讓別人理解透徹,根據這些標準也可以想出許多策略來,比如說不相關的話,不給出精確數字,偷換概念等。
這本書裏的知識還有很多,細細想來,很多都是相通的,正反都能派上用場。
下面是《批判性思維工具》思維導圖:
/doc/2tc7e8NEow
《批判性思維工具》上
/doc/3eXt5Uggvw
《批判性思維工具》中
/doc/2ZcT2eXCEw
《批判性思維工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