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工藝精細。箏的表面大部分是由絲綢制成的,既輕又結實。骨架由竹子制成,質地細膩,截面長,彈性大。材料非常考究,造型美觀,彩繪精美。賞心悅目,可以放在室內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瑰寶。特色和習俗
雖然對風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數人仍然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並在8世紀左右傳播到世界各國。
總的來說,由於亞洲地區盛產竹子,適合各種自由形態的曲線結構設計,並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所以風箏造型千變萬化,充滿個人色彩;而在西方國家,由於缺少竹子,所以多以玻璃纖維或碳纖維為材料,風箏的造型和色彩都比較鮮艷、簡單,多以簡單的色塊來表現。
但由於材料、氣候、民俗的不同,演變出了各種形狀各異的風箏。比如北方的沙燕傳到東南亞後,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地被改造成各種各樣的月鳶。然而,堅硬的球拍和米狀的結構傳到了韓國,並發展成為風穴風箏。傳到日本,又以浮世繪的風格傳到世界各地。至於傳到歐美的風箏,設計以風箱、翅膀、十字結構為主,所以立體造型、三角翼等幾何圖案是主流。傳說很美。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這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據說是為了向米神致敬。有壹個傳說,很久以前,壹個貧窮的農民在田野裏遇到了壹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帶回家,小心翼翼地把她養大。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村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吃醋了,把姑娘趕出了家門。從那以後,村裏莊稼的收成成績越來越差。原來那個漂亮的姑娘就是米神。有人告訴他,他必須做壹個美麗的東西,放在空中米神的地方,向她表達他的悔恨。農夫做了壹個風箏。隨著風箏的推出,人們的生活又變得豐富了。
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其月牙形而得名。有的風箏像鳥,有的像魚,但都有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們經常拿著精致漂亮的月亮風箏來迎接客人。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也用風箏作為公司的標誌。風洞風箏是獨壹無二的。
韓國發展出了自己的代表風箏——風雪風箏,由人字形結構的風箏改造而成。壹般人字風箏都是用十字和對角線骨架組合起來,加強結構,增加風力。而韓國的風穴風箏,則進壹步在平面上挖壹個風穴,巧妙地利用風和排氣的位置,把背風變成浮力,讓風箏的動作更加靈活,是壹種戰鬥風箏。男人和女人的風箏也不壹樣。
泰國有兩種風箏:雄性風箏叫鳥風箏,雌性風箏叫魚風箏。鳥箏壹般高2米,又名“猜郎康”;魚箏形似鉆石,又名“白寶”,飛行時必須由七女控制。2月至4月是傳統的放風箏季節,經常舉行許多風箏比賽。浮世繪有獨特的風格。
風箏傳入日本時,壹般認為是中國向唐朝派遣使節從中國帶到日本的。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本是用來給同事傳遞信息的,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大多是長方形和金色的半圓,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風格已經形成了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制作了世界上最大的風箏。
荷蘭風箏沒有骨架,材料多為尼龍布和塑料紙。1984年,荷蘭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風箏,沒有骨架,由尼龍布制成。在飛行之前,它必須充氣,並由壹輛8噸重的汽車牽引。風箏監視潛艇
在英國,風箏最初被用作航空設備之壹。在20世紀20年代,用風箏做廣告是壹種常見的宣傳手法。二戰中,英國用風箏載人監視德國潛艇的活動。在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也在驅逐艦上部署風箏,作為對空襲的防禦。特技風箏來自無人機。
在美國,放風箏被認為是老少皆宜的運動。流行的風箏大多是尼龍布做的,不怕風吹雨打。
軟式風箏在1956年發明後,飛行時不僅用尼龍布或塑料材料支撐,還可以折疊起來,攜帶起來相當方便。在美國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是根據導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