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壹座優雅的城市,泉州有哪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壹座優雅的城市,泉州有哪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音、泉州北關、泉州胸舞、梨園戲、高甲戲等。

1,南音

南音,又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古樂。漢晉唐宋時期中原移民將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壹種具有中原古樂韻味的文化表達——南音。?

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閩南話演唱,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傳統古樂。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代以前傳統而古老的民族唱法,演唱者和表演者的二度創作非常隨意。

“南樂”指的是“弦管”,古稱“弦管”。“郎軍之樂”“郎軍之唱”指的是將孟府的郎軍奉為音樂之神的南風樂人。還有叫“金曲”、“五音”。

南音起源於先秦,興盛於唐代,形成於宋代。它是中國最原始的音樂類型之壹。南關的表演在唐宋時期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南關的優勢樂器琵琶,它並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到了唐代仍然保留著它的腹和短頸,仍然是橫臂演奏。

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豐富完整的音樂門類,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泉州北管

北關,又名北曲、小曲、小笛、曲仔,是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壹種傳統民間音樂。我國的北關現在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關”。

與古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被譽為“天子之音”。與臺灣省中部的北關、日本的琉球音樂、東南亞的北關屬於同壹種音樂。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泉港區獲得全國“中國北關音樂文化之鄉”稱號。

3、泉州胸舞

捶胸舞,又稱捶胸、打七環、打花、叫花舞等。是壹種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傳統舞蹈,廣泛流傳於泉州、福建南部沿海地區以及臺灣省漳州、廈門等地的縣區。

尤其是在全州,從政府組織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到各部門、各單位的小型聚會、慶典,到李湘農村的民間遊戲,甚至老百姓家裏的婚喪喜慶,都隨處可見。

“捶胸舞”已成為泉州和閩南地區最普遍、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

泉州捶胸舞是福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壹,是古代閩越舞蹈的遺存。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4.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壹。梨園戲起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壹起被稱為“閩浙之聲”,被稱為“古代南戲的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傳於泉州、漳州、廈門、潮州、廣東、港澳臺以及東南亞各國的閩南語華僑聚居區。

梨園戲是壹種古老的戲曲,許多南方戲曲和音樂保留至今。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有《李靖故事》的出版,可見當時梨園戲的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迅速崛起,歌仔戲也在漳州、廈門等地廣泛流傳,大成戲以新面貌出現。由此,梨園戲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數量不斷減少,範圍不斷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都改成唱歌仔戲了。19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瀕臨滅絕。

梨園戲有大戲和小戲兩種,大戲又分為《在路上》和《南下》。這三個流派各有自己的“十八帳篷”(保留曲目)和專門的唱腔。

宋代的行省叫路,閩南、漳州的行省叫路。所以“在路上”劇指的是從浙江傳入的劇種。

他的戲比較老,保留了很多南戲的劇本,如蔡伯夷、王魁、王、、劉、、朱文(朱文太平錢),還有《贈繡》、《正經容》、《朱文》等壹些劇本。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是福建泉州的地方傳統戲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高甲戲又稱“葛佳戲”、“九角戲”、“大盤戲”、“土板戲”,發源於福建泉州,起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壹場裝扮梁山好漢、表演武術技藝的盛裝遊行。

高甲戲傳統劇種900余種,演出分為大氣劇(宮廷劇、武俠劇)、繡房劇、醜旦劇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本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加了凈、糊、外、端、北(凈)、雜兩種顏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源於梨園戲、木偶戲、弋陽戲、徽劇、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有“木偶調”和民間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和兩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百度百科-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上一篇:壹篇關於歐洲藝術影響的論文
  • 下一篇:李靜民的論文、著作(教材)、獲獎、項目和學術職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