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每壹項民俗活動形成之初,都有壹種樸素的願望,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那些在時代發展中因移風易俗而流傳千年的活動,如“清明掃墓、中秋會友、春節迎新”,具有穩定社會、推動文明前進的力量。
根據九宮格的筆記方法,我首先提出為什麽要讀《中國民俗學》這本書。我的名單是:1,充分了解民俗學的理論和方法,為下壹步漁民口述歷史的田野調查提供幫助;2.了解民俗學的起源、本質、任務、研究方法等基本內容;3.適當了解民俗學有趣的內容,儲備基礎知識。
這是第壹次用速讀來閱讀。按照洋蔥閱讀法中提到的速讀法,讀完壹本書只需要2個小時。掃描閱讀鏈接只需要65,438+00分鐘,畫重點我要花3個小時。我會壹直默默重復劃線的內容,這是嚴重的加班。顯然,速讀法確實需要多加訓練。
我前面看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1和2項,這兩項在書中只有41頁。其實5分鐘就能完成,但是我花了將近3個小時才完成第三項,知道民俗的有趣內容,嚴重偏離了目標。它的內容太豐富了,有很多聞所未聞的習俗吸引著我。
民俗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名稱,是由考古學家、英國政務次官托馬斯於1846年提出的。它最初的英文名字是“民俗”,意思是“關於人們知識的科學”。大約30年後,1878年,世界上第壹個研究民俗的學術機構——民俗學會在倫敦成立。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平井正五郎以“研究風土人情”為目的展開活動。1890年,他提出地方風俗=民俗學,打算用“民俗學”作為學術名稱。
在我國,“民俗”壹詞在古代文獻中使用已久。《李依伊》中的“尊民封井以示民俗者”,也是民俗的概念,《韓棟中書傳》中就有“移風易俗,移風易俗”的內容。《管子政事》也說“期待事務,體察民風”;《後漢書·解勞》中也提到了“民俗”壹詞。可見,在中國古代,雖然不可能有“民俗學”這壹科學範疇的概念,但至少“民俗學”這壹概念早已確立。
中國民俗學作為壹個學科名稱,是從日本借來的。1923北大成立民俗學機構時還叫“民俗學調查會”。直到165438+1927年10月,廣東中山大學成立了中國第壹個民俗協會,次年3月21日出版了《民俗周刊》。
民俗學是研究整個民間生活和文化活動中最廣泛的人的傳承的科學。中國民俗學研究中國56個民族“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中廣泛傳承的內容。
民俗學在中國是壹門獨立的學科,有自己獨立的研究任務:研究民眾(主要是直接參加體力勞動的人)的傳統文化、精神狀態和心理訴求。也是壹門邊緣學科,與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美學、宗教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諸多人文學科密切相關。
民俗學有兩種方法:調查法(田野調查)和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結構分析法)
民俗的作用:
1.豐富世界人文寶庫,促進發展。
2.增強名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他們的文化自覺。
3.有效促進社會風俗的改變,改造社會。
4.在制定和執行黨和國家的政策中起輔助作用。
5.促進國際間的相互理解和團結。
民俗的內在特征
1.種族差異
2.階級差異
3.全人類的同性戀
民俗的外在特征
1.歷史性(時間)
2.位置(空間)
3.遺產
4.可變性:有效促進習俗的改變,轉化社會最適用的特征。
……
下壹步做什麽:
1.重點閱讀經濟民俗學、社會民俗學、信仰民俗學三章,儲備知識。
2.延伸閱讀:
*萬建忠的《中國民俗文化》。
*鄧·《中國傳統文化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