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求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越詳細越好。

求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越詳細越好。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的由來:

據記載,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到了唐朝,清明節氣的影響越來越大,他把上巳節與寒食節逐漸合並,形成現在的清明節。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被迫害,不得已流亡到國外逃避。但是,在逃亡途中,又累又餓,難以站起,命在旦夕。可是,這兒在荒蕪人煙,隨從的大臣們到處也找不到吃的,大家萬分焦急,無計可施。

這時候,隨臣介子推悄悄走到壹個僻靜的地方,從自己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了壹碗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慢慢恢復了精力,當他知道是介子推從腿上割下的肉時,感恩流涕。後來,重耳當了國君,成了晉文公。在重賞隨臣時,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勸他面君討賞,但介子推卻打點行裝,陪同老母悄悄到綿山隱居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但人已離去,前往綿山居住。沒辦法,只得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但事與願違,大火燒遍,也沒見其身影。後來,大火熄滅後,人們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親,已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去。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在裝殮時,發現樹洞裏有壹片衣襟,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在這壹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同時,把綿山改稱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以示紀念。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把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

?1.掃 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壹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2、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壹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壹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壹番。也有的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壹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壹項重要內容。

?3.植 樹?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為常年在外征戰,沒有時間回故鄉祭祖,直到他做了皇帝後才有機會回家祭祖。但是因為常年未回鄉,他沒有找到父母的墳墓,後來在眾臣的幫助下,他才在亂草叢中找到壹塊破舊的墓碑,於是便命人修墳立碑,並在墳前種植松柏作為標誌。正好這壹天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於是劉邦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從此,每逢清明節,劉邦都會榮歸故裏,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後來,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和植樹結合在壹起,並逐漸形成壹種固定的民俗。而到了唐代,清明插柳則成了壹種十分盛行的民俗。所謂插柳,原是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行為,但是在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把柳枝往墳地或地上壹插,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往地上壹插,柳枝便成活了,無意中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還要壹種說法: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戴柳 栽柳?

戴柳、插柳是清明節傳統的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尤其以南方為多。如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也是從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演變而來的。節日當天,人們有的是在門口或屋檐前插柳枝,有的在頭上戴柳圈,還有的地方女子頭上簪柳、男子身上配柳。相傳此俗最初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到南北朝時期,人們在元旦插柳枝,認為能避鬼。後來這種習俗活動轉到寒食節或清明節進行。此外,插柳還有記年祈壽之意,民間有諺語雲:“戴個麥,活壹百;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壹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驅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避邪了。

?5、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壹。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析津誌》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誌》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讓我們過壹個“清凈明潔”的清明,把各種喜悅憂愁、飲食遊樂,都化作壹種美好的精神寄托

  • 上一篇:求壹個雞蛋卷的配方
  • 下一篇:如何評價中國文化對人的尊崇,強調人對宗族和集體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