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此段]拙政園簡介
位於蘇州市婁門東北街178號,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古典景觀園林。現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地原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所,元代為大紅寺。明四年(公元1509),明弘治、嘉靖禦史王事業失意,退居蘇州後買下。聘請著名畫家、吳派代表人物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完成。他借用西晉學者潘嶽的話,“蓋房子種樹,自得其樂................................書>賣)蔬菜早晚壹餐(飼料)...這也是我卑微的人的政府,”這句話以花園的名字。打個比喻,我把澆花種菜當成我的“政治”事。建園不久,王就死了,他的兒子徐在壹夜的賭博中把整個花園都輸給了他。400多年來,拙政園屢易其主,分為三部分,名稱各異,或私家,或官辦,或散為民居。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徹底整合,恢復了原名“拙政園”。拙政園占地62畝(其他三料分別為:565,438+0,950平米,約5萬平米,5.2萬平米),分為東、中、西、住宅四個部分。民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
拙政園現存建築多為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改建,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花園。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要景點,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其整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閣依水而建,有的亭臺樓閣直出水面,頗具江南水鄉特色。池水面積占整個園區面積的3/5(另壹個數據:1/3)。泳池郁郁蔥蔥,景色自然。形態各異、高低錯落的建築排列在水邊,主次分明。整體格局仍保持著明式園林濃郁、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以荷香為特色的“原香堂”是華中拙政園主要景點的主體建築。位於池的南岸,隔池面向東西山島。池水清澈遼闊,到處都種著荷花。山島上爬滿了藤蔓,兩個山谷之間有小橋。山島上有兩個亭子,西邊是“向雪魏雲亭”,東邊是“待霜亭”,四季景色。元香堂西面的“於壹軒”遠非其西面的船形“香洲”(香洲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帶有香草的傲慢氣質),兩者與北面的“蓮風閣”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可以隨情賞蓮。玉軒西面有壹個入水口,深入南宅。有三個水亭“小滄浪”,由北面的廊橋“小洪飛”隔開,形成壹個安靜的水院。
從拙政園的建築名稱來看,大多與荷花有關。王之所以要大力宣傳《荷花》,主要是為了表現他的崇高品格。中心景區——枇杷園還有顯微建築、玉蘭堂、尖山樓等精致園林。
西部原為“補充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亭臺樓閣依山傍水而建。因為經過了大幅度的改建,乾隆以後形成的巧妙而造作的藝術風格占了上風,但水石部分仍然靠近中心景區,蜿蜒曲折的水廊和穿過淩波的溪流是蘇州造園藝術的優秀作品,西邊的主體建築是靠近民居壹側的三十六元陽閣,是當時園主招待客人和聽歌的地方。大廳布置得很好。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透過藍色的玻璃窗從室內觀看室外的景色,就像是壹幅雪景。三十六元陽閣的水池呈曲尺形,特點是亭臺分開,裝飾華麗。走廊起伏,水波反射,別有情趣。西方另壹大建築“誰與妳坐軒”,是壹座迷亭。扇子兩側的實壁上有兩個扇形的空窗,壹個正對著“倒照相館”,壹個正對著“三十六元陽亭”,後窗正好映出山上的李亭,李亭的頂蓋正好配壹把完整的扇子。“陪誰坐”取自蘇東坡的詞“陪誰坐,明月清風我”。所以看到牌匾就想到蘇東坡,馬上覺得可以在水中賞月,被涼風吹涼。西邊的其他建築還有流亭、彜良亭、倒影館、水廊等。
花園的東部最初被稱為“田園住宅”,因為花園的東部屬於明朝崇禎四年(公元1631)的侍郎王馨漪。約31畝,因桂園早已荒蕪,全部新建,布局以平崗遠山、松草坪、竹屋曲水為主。有了山池中的亭臺樓閣,依然保持著寬敞熱鬧的風格。主要建築有蘭學堂、芙蓉閣、天泉閣、卓雲峰,均為遷建。
拙政園內的其他建築還有成觀樓、福翠閣、玲瓏閣、十八曼陀羅花亭等。
拙政園布局疏密自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遼闊,景色質樸無邪,自然。它以池中的水為中心,水池周圍建有亭臺樓閣,由漏窗和回廊相連。園內的巖石、古樹、翠竹、花草構成了壹幅悠遠幽靜的畫卷,代表了明代園林的建築風格。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溪等不同景點,再現了山水詩、山水畫的意境和園內自然環境的真實,詩意如畫。苗苗池水以休閑、浩瀚、典雅、大氣沈穩著稱,沿灣頭蜿蜒而下,壹望無際的流水,蜿蜒曲折,深邃迷人;通過平橋步道為其脈絡,長廊填補了空白,島巖倒映其中,使看似松散的園林建築各具風韻。整個園林建築仿佛漂浮在水面上,加上木花的承載,在不同的境界裏產生不同的藝術趣味,夏天的芭蕉廊,冬天的梅影雪月,春天的繁花似錦,秋天的蘆葦塘,都是應時的,處處營造情懷,詩詞含蓄曲折,回味無窮,不愧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園是壹座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因其山島、竹塢、松山、曲水的布局而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它是中國四大名園之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全國特色觀光景點之壹,世界文化遺產。到目前為止,拙政園是中國唯壹擁有這四項桂冠的。